伍子胥续行者屈原,端午“一跃冲向万里涛”,毛主席咏赞立碑诗史

晨晨谈过去 2024-06-09 15:29:17
文/李光荣(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

1961年,正是新中国内外交困的多事之秋。国际的反华大合唱,国内的经济大困难,毛泽东坦然面对。他想起了屈原,又读起了《离骚》,他的情思遨游于两千多年的时空,诗心纠结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使他和屈原诗心相通,神气相投,并赋诗《七绝·屈原》,为屈原立传,为自我立言,为诗史立碑——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这首诗现在没有见到作者留存的手迹,上面这幅字为人仿写。

首句“屈子当年赋楚骚”,阐述屈原及其楚辞体《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凡地位。《离骚》与《诗经》并称,成为中国文学源头上双子星座。被后世誉为“楚辞之祖”的屈原以其惊采绝艳的文风,开创了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屈原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从政经历和人生遭遇,更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和光辉诗篇。

次句“手中握有杀人刀”,巧用“杀人刀”喻指《离骚》强大的战斗力。毛泽东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说,“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屈原的人品和诗品,就像一把“杀人刀”,毫不留情地解剖了世世代代的奸佞小人及坏人败类。这赤裸裸、直通通的比,新颖独特,不避嫌,不隐晦,理直气壮,旗帜鲜明!这剑拔弩张的诗句,也正好表达了毛泽东当时的心态。

第三句“艾萧太盛椒兰少”,隐喻屈原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奸佞当道,好人遭殃。“艾萧”和“椒兰”都是《离骚》中的语词,“艾萧”即艾蒿、臭草,比喻奸佞小人;“椒兰”即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比喻贤德之士。这一句,既是屈原“当年”所处社会的情态,也是“今天”毛泽东所处国内外环境的写照。

末句“一跃冲向万里涛”,写屈原终因社会政治的黑暗一跃投身汨罗江,壮烈殉国、以身殉志。其“为兴国而生,为爱国而死”,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跃”和“冲”两个动词连用,不仅一扫前人描写屈原投江的悲戚与凄凉,突出其凛然正气和勇毅果敢,给予屈原至高无上的礼赞,也祖露了诗人临危不惊、遇难不屈、高压不垮的伟丈夫气概!

毛泽东与屈原同属楚人。楚辞和屈原是最早培植毛泽东的诗歌才情并深远影响其一生的诗歌和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毛泽东抒写一位自己最为推崇的历史人物,显然不会只是一表凭吊之心,而是让读者体会其九死不悔的爱国情结,弘扬其永不停息的战斗精神。毛泽东与屈原穿越时空,他们的人格、精神和文化彰显出他们对湖湘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汨罗江上的纵身一跃,一个“被发行吟泽畔”的形象便永久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屈原投江的时间为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南朝梁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有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在端午节起源的众多说法中,影响最广,甚至已经“约定俗成”了的一种说法,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较早在文学作品中对伍子胥其人其事题咏的正是屈原,其《涉江》云:“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将伍子胥看作是与商朝名臣比干平起平坐的“忠臣”。屈原不仅赞颂伍子胥,而且把他作为立身典范,不惜以身殉国:“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悲回风》)其中的“自适”两字,表示他自沉汨罗江是为了“适顺己志”,追随伍子胥而去的一种自我抉择。

而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马革裹尸抛入由他率人开挖的运河之中,发生在公元前484年,早于屈原投江206年。伍子胥被神化早于屈原自在情理之中,伍子胥是端午节中首先被纪念的人物。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既承认楚地端午竞渡是为纪念屈原,而又承认“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古代的一些政论家、辞赋家大都把屈原作为伍子胥的续行者看待,“伍屈”或者“胥原”往往相提并论。唐代大诗人李白《行路难》诗曰:“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把伍子胥和屈原这两位“贤达人”并列。

毋庸置疑,在端午的祭祀对象中,伍子胥与屈原最为著名。这两位都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楚国人,同以忠谏著称,同为衔冤屈死,同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没于水中。祭祀伍子胥、屈原等历史人物无疑大大地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006年,端午节被列为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端午节成为我国法定假日。2009年,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三省四地以“中国端午节”联合“打包”,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而在这其中,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纪念的是屈原,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纪念的是伍子胥。

每逢端午,必有一争:端午节纪念的到底是屈原还是伍子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萧放认为,端午无论是为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从争相“申遗”的现象来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端午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江苏教育出版社副编审、《新语文学习》杂志社社长兼主编诸荣会如是说:“如今,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早已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习俗。在我看来,它究竟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两位以不同方式对待楚国的楚人,他们其实都是爱国者,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艾草芬芳,粽叶飘香。又是一年端午将至,让我们从端午文化中汲取养分、增进共识、不懈求索,在继承中发扬、传承中创新中讲好“端午故事”、唱响“中国文化”,用奋斗缔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谱写更加绚烂多彩的壮丽诗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