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出现这4种异常,可能是糖尿病前期信号!早发现也许能逆转!

忆因聊健康 2025-03-17 11:45:18

李女士是27岁的网红探店博主,喜欢做美食攻略,也格外偏爱甜品和各种饮料。注重外表的她,近两个月颈后皮肤发黑粗糙、手部皮肤瘙痒等。于是她前往皮肤科就诊,了解她的习惯后,医生建议她去内分泌科。

经检查,她的空腹血糖达到了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3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属于糖尿病前期,不进行运动饮食的干预,下一步可能就是糖尿病!

医生建议:仅部分糖尿病患者以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为症状,很多因饮食习惯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症状先出现在皮肤,如果留心观察、及时确诊,有机会调整行为并逆转高血糖。

血糖超标,注意4种皮肤警报

1.皮肤似天鹅绒

警报信号:颈部/腋窝出现灰褐色增厚斑块,触感如天鹅绒,表面可观察到细密沟纹。

背后危机:这属于黑棘皮病,血糖升高导致胰岛素抵抗,表皮细胞异常增殖,高雄激素血症加速黑色素沉积。

2.皮肤干燥瘙痒

警报信号:皮肤瘙痒难忍,夜间加重、热水冲洗后加剧、四肢内侧更明显。

形成原理:高血糖会导致体内多余的葡萄糖刺激皮肤内的神经末梢,引发患者早期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周身瘙痒。有研究称,约35%的糖尿病早期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

分辨方法:普通的皮肤瘙痒可能与皮肤疾病或蚊虫叮咬有关,瘙痒通常来自皮肤表面的皮疹;而糖尿病患的皮肤更容易出现“皮里肉外”瘙痒,患者无法指出特定的发痒位置。

3.皮肤伤口难愈合

警报信号:手足部的微小伤口难以愈合。

背后危机:血糖偏高时,皮肤组织细胞的含水量减少,免疫能力降低,容易被各种病菌(细菌、真菌等)感染,伤口不易愈合。

4.身上出现色素斑

警报信号:小腿前侧、前臂、大腿等位置容易出现0.5-1cm大的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丘疹,随后变成不痛不痒、形状不一的褐色斑,男性比女性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产生原因:高血糖会引起微血管病变,部分人群出现皮肤色素累积,引起色素斑。

从发现到自救,抓住逆转时机

01 精准检测

发现身体的异常,需要尽快检查,并且由医生判断是否有问题: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健康群体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和OGTT一同进行,由医生结合血糖变化,判断胰岛素水平变化是否正常。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情况应位于4.0%-6.0%。

02 食住行药定向干预

1.饮食:让食物帮助控糖

用“餐盘法”进食:假设每餐的食物都要装在盘子里,那么非淀粉类蔬菜占1/2(深色叶菜为主);蛋白质占1/4(豆腐/鱼肉/鸡蛋);主食占1/4(最好包含杂粮饭/荞麦面等粗粮)。

把控进食节奏:执行“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的进餐顺序。

选择低GI食物:每种食物都有其血糖生成指数(GI),GI<55时,食物的升血糖速度较低。

避免“隐形糖”:低脂酸奶(注意查看配料表,通常含糖)、沙拉酱(糖分占比较高)、即食麦片(糊化淀粉升糖快)

巧用烹饪技巧:可以优先选择炖、煮、清炒的烹饪方式,代替炸、烤、煎,煮熟的米饭冷藏12小时后再加热食用,抗性淀粉增加,升糖更慢。

2.运动:让身体对糖更敏感

有氧运动: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5天,每天30分钟),快步走、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都比较适合。

抗阻训练:每周2次,可以选择弹力带深蹲、哑铃推举等项目。

注意:运动后应防低血糖,可以随身携带糖果和巧克力。

3.作息:重建身体生物钟

睡眠有助于帮助胰岛素修复,提高人体消耗血糖的效率。需要养成定时入睡的习惯,如每晚22:00-23:00之间保证入睡,逐渐也会定时起床。

4.药物:守住最后防线

如果通过生活的调整仍无法控制血糖,需要由医生指导用药,如口服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注射胰岛素等。

0 阅读: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