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视频截图
两个热搜话题放在一起看很值得玩味儿:一个是“酒肉情侣”,一个是“离婚跟拍”。
“酒肉情侣”就字面意思理解也不难,但这次而言,不只是字面意思的问题,还加上了直戳人性的批判。大意是,大多数情侣看似亲密,其实根本不熟,除了一起吃喝玩乐和本能的亲密接触,无法再进行更多深层次交流,甚至无法向对方展示出真实的自己。
而“离婚跟拍”,如果不细看新闻报道,很容易理解成“为了离婚找跟拍寻找证据”。可事实上,“离婚跟拍”却是很“平和的事”。大意是,不少年轻人在离婚时,不再苦大仇深,而是选择“离婚跟拍”以及办离婚party。说到底就是,将仪式感进行到底。
到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点问题了。对于“酒肉情侣”来讲,所对应着的自然是“精神伴侣”。可事实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物质性和浪漫性始终交织着。以至于不管是东方的情人节,还是西方的情人节,总体上来看,都是偏重消费主义的。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其实是建立在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上的。毋庸讳言,这种现实逻辑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很早就植根于俗世之间。所以人们在看待“酒肉情侣”这个话题时,也就一点也不陌生。并且让人感到“反常”的是,评论区多数都顺着媒体强调加码批判。
我们这里说“反常”,不是觉得大家批判的不对,而是就现在真实的情侣交往来讲,可能十之八九都是“酒肉情侣”,当然所谓“酒肉”不只是指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搂搂抱抱,而是相比精神需求,本能和物质的需求权重更高。
造成这样的局面,除了文化影响,最主要还是因为人不只是社会化的人,还是动物性的人。而谈到动物性,既然就难以回避本能性和物质性。所以,就算“精神情侣”值得期待,但是“酒肉情侣”却是常态。
正如面对婚姻的选择,女性多数时候都嫁给了物质保障,即便偶尔嫁给才华,那也是可以搞钱的才华。强调这个现实,并不是反对女性嫁给物质保障,而是这从来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缤纷世俗的圭臬。
而之所以出现对“酒肉情侣”的批判,大概也只能说明这届年轻人渴望“精神伴侣”,但并不意味着绝对排斥“酒肉情侣”的模式。毕竟,主流还是“酒肉情侣”为王。不信,你就去问一问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都一心在搞钱,无论男女。
我们再看“离婚跟拍”,媒体叙事其实很给面子了,认为这届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分离认识很超前。可扪心自问,这种仪式感真的有必要吗?因为惯常而言,仪式感多是针对缅怀和欢乐,至于离婚这种事情,即便也“难忘”,但是多数时候人们尽量低调处理。
因为之后各自还要有新的生活,如果分离搞得太张扬,很容易影响到双方“新的开始”。这种朴素的道理,想必很容易理解。于此媒体所谓的“离婚跟拍火了”,更像是在逆向收割流量基本盘。因为在话题下的评论区,基本上都是批骂声,跟媒体吹捧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此再来看批判“酒肉情侣”和吹捧“离婚跟拍”,虽然都共同指向精神层面的契合和平和,但是却是相反的两种流量收割方式。前者是“顺我者昌”,后者是“逆我者亡”。至于“各取所需”的中庸立场,不作为选择,自然是因为“无争议”。
之所以这样说,倒不是我们反对争议。而是争议也好,不争议也罢,最好能基于现实展开,而不是为了追随什么、理想化什么,就去刻意“上强度”、“搞颠倒”。因为真正的现实是不会因为“上强度”、“搞颠倒”转移真实的。只会因为“上强度”、“搞颠倒”而更加面目全非,没有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