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算是古代最为俭朴的帝王了。
史书记载,汉文帝想要修建一座露台,但询问工匠后得知需花费百金,汉文帝非常诧异,毕竟百金已经是十户寻常人家的家产了,花费十户人家的家产而建造一座露台,实在有愧于先帝打下的江山,最终选择了放弃,这就是“露台惜费”。

露台惜费
而这个故事,也成为后世大臣劝谏帝王勤俭节约常常用来的举例。
除此之外,汉文帝个人生活也很简单,后宫帏帐没有花纹,衣服也是黑色厚缯制的,席子是蒲草编制的,喜欢的宠妃衣服也不怎么华丽,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属实有些难得。
至于自己的帝陵,汉文帝表示陪葬品“皆以瓦器”、“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将勤俭爱民的本质发挥到了极点。
连一向喜欢对汉帝毒舌的司马迁老先生也在《史记》里都称赞他“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可以说千百年来,汉文帝就是大家心目中最为勤俭节约的帝王,也是帝王教育的标范。

汉文帝对母亲也非常孝顺
只是没想到两千年后,一份出土的西汉木牍,居然让汉文帝的俭朴的人设有些崩了。
2004年,来自荆州纪南镇的一位村民在清理鱼塘底部淤泥的时候,发现了几块木板,一开始,他以为只是普通的木板,想随手扔掉,但却发现这个木板又和其他木板不太一样,又大又宽,似乎像墓葬椁板,但样式又不像现代的,不确定的他打了电话上报,文物局立马派了几位考古人员到现场查看。
经过仔细辨认,确定这是古代墓葬里常用的椁板,换句话说,这里有古代墓葬。
而在一番发掘后,果然发现四座西汉的墓葬,其中一个墓葬里居然出土了六十三块木牍和十块木简,这让考古人员异常惊喜。
众所周知,考古里最有价值的就是有字的文物,这几十块木牍因为被淤泥掩盖,没了氧气腐蚀,保存相当完好,上面的文字也清晰可辨。
而后就是对木牍进行释读,原来葬在这里的人名叫周偃,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官员,在当时,他的官职为“啬夫”,也就是现在的乡长,算是西汉的基层官员。

令丙第九
和秦吏“喜”一样,周偃对工作相当热爱,死后将自己的工作木牍都进行了陪葬,而这其中“令丙第九”的一块木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丞相言:请令西成、成固、南郑献枇杷各十,至不足,令相补不足,尽所得。先告过所县用人数,以邮、亭次传,人少者财助献。起所为檄及界,邮吏皆各署起、过日时,日夜走,诣行在所司马门,司马门更诣太官。太官上檄御史,御史课县留迟者。御史奏,请许。制曰:可。孝文皇帝十年六月甲申下
这篇木牍记载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朝廷向陕西汉中征召枇杷的令文,而发起者是当时的丞相张苍,令文的内容就是让西成、成固、南郑这三县各向朝廷进献十筐的枇杷,如果某个县的枇杷不够,三个县之间互相补充,如果还是不够,那就有多少献多少。

六月,也是吃枇杷的日子
等枇杷都集齐后,让各地算一下需要运输的行程,需要多少人运输,然后经过各县的邮、亭接力配送,如果当地配送人员不足,需要当地县花钱雇人配送。
改令文发下去后,每过一个邮、亭,都要当地邮吏记录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的时间,要日夜走,以最快的速度送到“行在(汉文帝住所)”,到了“行在”,要交给“司马门(宫门护卫)”,然后交给“太官(负责天子膳食)”。
而太官除了负责膳食之外,还要将运输记录上缴给御史,由御史核查途中有没有出现延迟的情况,如果有无故延迟的情况,就要追究当地官员责任。
张苍写完这份令文后交给汉文帝看,汉文帝表示可以,然后下发。
这份木牍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回过头来看看,其实就是汉文帝想吃枇杷了,让西成、成固、南郑这三县送点枇杷来吃,这三个地方都是今天的汉中市附近,距离都城长安也算比较近的地方,方便运输。
只不过这份令文,却有些意思,毕竟汉文帝是出了名的朴素爱民。
但在这篇令文里,汉文帝要求沿途各县邮亭“助献”,还让运输人员“日夜走”,无故延迟,还要遭到御史的严查,且要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宫享用,怎么看,都和司马迁记载的“欲为省,毋烦民”的记载相去甚远。
毕竟在当时,要从汉中运点东西到长安还是挺费劲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间隔了个秦岭啊。

汉中到长安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当年西安和汉中高速没通的时候,汉中坐个火车到西安至少得八个小时。
而在西汉时期,只有从汉中走褒斜道可以进入长安,但如今的褒斜古道完全残破不堪,放在两千年,路也是相当难走,至于另一条刘邦曾经走的古汉水道,却在汉惠帝二年的一场地震中堵塞了,因而到了汉文帝时期,是没有水路可以走的,只能走陆路。

去长安可不好走
那么问题来了,这关荆州的周偃什么事呢?很显然,得绕一大圈,先汉水不能去长安,但可以去荆襄,因而从汉水出发,先运到荆襄,然后从荆襄走陆路运输到长安,这才有了周偃也有命令的原因。

大概这么走
可以说在当时运个枇杷挺难的,路难走也就算了,令文要求运输人员日夜走,完全不考虑休息时间,毕竟枇杷这玩意也不耐放,更怕沿途颠簸,只要一碰撞就影响外观甚至开始坏,坏了的枇杷岂能送给汉文帝吃?
为了保证汉文帝能够给吃到最为新鲜的枇杷,这背后的人力物力消耗,实际上并不小。
日夜兼程就为了快速将枇杷送入皇宫,让汉文帝一家子享用,颇有唐朝时期“一路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感觉。
那汉文帝是不是拿枇杷祭祀宗庙,孝敬老祖宗呢?毕竟汉惠帝时期经常取樱桃献宗庙的。或许汉文帝并非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呢?我看并不是。
毕竟令文里将枇杷送到汉文帝住的地方,而且交的是负责天子膳食的太官,而非负责宗庙祭祀的奉常,可见,汉文帝就是要吃枇杷。
相对于古代各种穷奢极欲的暴君,汉文帝吃点枇杷算不上什么奢侈的行为,但汉文帝毕竟是一个帝王,帝王再小的事,也会是大事,毕竟汉代有民歌“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可见帝王一个小小的爱好,带来的蝴蝶效应将会是巨大的。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总归和他俭朴爱民不扰民的说法有点不符,就像今天的偶像人设有点崩一样。
除此之外,汉文帝的霸陵在后世也被发现,似乎也有些传说的“薄葬”不符。
2021年,国家文物局正式认定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的霸陵所在地,不过这个时候的江村大墓的盗洞多如蚁穴、密密麻麻、触目惊心,而盗洞既有各朝各代的,也有现代的,很显然,都是眼馋这里的墓葬,因而抢救出土的文物并不多。

江村大墓陪葬品
事实上,早在汉文帝下葬后,就有人眼馋这里的陪葬品了。
根据《汉书·张汤传》记载,汉武帝时期,有人偷汉文帝霸陵的瘗钱,所谓瘗钱,就是埋在汉文帝陵墓周围的送死钱,不过并没有盗掘陵墓。
到了西汉末年赤眉军入长安的时候,赤眉军除了霸陵和杜陵(汉宣帝墓)没有挖掘之外,其余的盗掘一空,之所以没有挖掘这两个陵墓,完全是因为赤眉军没有时间去霸陵所在的白鹿原,只能选择行军路线上的九座汉陵。

西汉帝陵位置
到了西晋末年的时候,霸陵最终没能逃过被盗掘的命运,在《晋书·索綝传》里,记载了盗掘霸陵被秦人尹桓、解武等数千家盗掘一事,晋愍帝很好奇,霸陵、杜陵所获珍宝无数,为何汉陵珍宝这么多?索綝表示:“(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客,一充山陵”,这“山陵”就是帝陵。
而这次,霸陵和杜陵都被盗掘了,所获甚多,可见霸陵并不“薄”。
尽管目前出土的都是简单的泥俑,但都是外藏坑,并没有触及核心的墓葬区,而且是帝陵,国家也不会进行发掘,到底如何,也不知道。
话说回头,不管墓葬薄还是不薄,不管汉文帝该不该花费人力物力运输吃枇杷,这些事,实际上都不影响汉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至于到底影不影响汉文帝俭朴爱民的人设,这就见仁见智了。
对汉文帝来说,什么司马迁老先生,是司马小儿,毕竟辈份,年龄摆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