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年(1904年),著名的新派官僚、四川总督锡良趁着全国修建铁路风潮的时候,设立“官办川汉铁路公司”,打算修建一条成都到汉口的铁路。
想法虽好,但朝廷却拿不出银子,只能靠锡良自己想办法。
一开始,锡良打算向民间集资,可惜吆喝了半天,大家都不看好这条铁路,这让锡良很是头疼。

川汉铁路规划
按照规划,这条铁路修筑费用需要5000万两,想要凑齐不知道得猴年马月,为此锡良想到了全省农户,让他们“出钱”。
尽管农户们早已不堪各种苛捐杂税,但锡良认为,修建铁路利国利民,再苦一苦百姓,骂名由自己来担,然后向全省各地张贴《集股章程》的布告,宣布收取“抽租之股”以修建铁路。
“抽租之股”即“租股”,是摊派在全省农户头上的股份,根据布告规定,修建的川汉铁路将归全省百姓所有,但有个前提,即全省农户凡年收租十石粮食以上,按其当年实际收入的百分之三抽取股金作为“租股”,等铁路正式运营获益后将会分红利。
整体来看,这个布告没问题,而且日后也会让百姓获利,现在农户无非多出点“税”而已。
问题是租股最小面额的股票是50两,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一年能赚几两银子?最低要缴纳50两,家境殷实的富户们也肉疼,更别说普通农户了,所以,农户们交的租股远远达不到额度的。

锡良
况且锡良主导成立的川汉铁路公司拿到钱后会先开收据,等百姓们逐年缴纳凑足50两后再拿收据换股票。
话句话说,普通百姓要等几十年才能凑够一张股票,而手上没有股票,到时候红利就全部到了租股的收取机构官府手里,什么时候拿到股票,什么时候发。
很显然,所谓的租股,实际上就是锡良变相增加了一种税收,相当于拿了百姓钱集资修铁路还不需要给红利,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民怨。

川汉铁路股票
不过相对于普通百姓,四川商人乡绅们意识到这是一次发财的机会,毕竟以他们的家底,拿出50两换个股东身份一点问题都没有,最重要的是,一旦成为股东,就可以学锡良一样,白拿百姓钱而不需要给百姓名分,日后川汉铁路赚了,自己拿红利,如果亏了,大头也是普通百姓的,横竖不亏。
就这样,本来锡良吆喝没人参股的川汉铁路,一下子成为四川商人乡绅手上的香饽饽。
到了宣统二年(1910年)底,川汉铁路公司一共募集了1198万两的白银,其中官府出资23万两,商人投资245万两,剩下的都是普通百姓的租股,共有928万两。
对于四川百姓来说,尽管现在看不到任何红利,但名义上,川汉铁路归全体川人的,因而眼巴巴等着川汉铁路修起来能够盈利,这样也有盼头。
问题是川汉铁路修了吗?修了,修了多少?只有一点。
原来这帮商人乡绅有钱之后根本不想修铁路,而是想借这个机会,把钱倒腾到自己口袋里,最终盯上了风靡上海的橡胶股票。
橡胶股票的风潮始于伦敦交易市场,宣统元年(1909年)时候,伦敦交易市场一磅橡胶仅有3先令,而在次年,一磅橡胶飙升到12先令,橡胶的火爆需求也让橡胶公司股价水涨船高,引起了清朝人的注意。
只不过清朝不生产橡胶,也没有橡胶公司,只能从海外购买。
有市场就有需求,上海麦边洋行直接注册一家兰格志橡胶公司来浑水摸鱼,一开始每股只有60两,可惜购买者寥寥无几。

麦边洋行曾经就在外滩一号
而后麦边洋行动起了歪脑筋,玩击鼓传花,宣布三个月分红一次,至于钱,自然是花真金白银给股东分红的,只要60两买一股,三个月后就可以分得12.5两的分红,一年就回本,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买的人也趋之若鹜,短短一年,兰格志橡胶公司股票就蹿升到每股1160两,而且有价无市。
其他公司看到麦边赚的盆满钵满,眼红不已,纷纷推出自己的分红计划,力度更多,时间更短,加上国际上橡胶有关的东西价格上涨,大家坚信,股票真的赚钱。
宣统二年(1910年)5月,兰格志股票飙升到每股1650两,大家彻底疯了,而保管川汉铁路驻沪总收支施典章想要大赚一笔,先投了210万两,后挪用70万两,想要赚大钱。

兰格志股票
但巅峰之后就是崩盘,次月,美国宣布货币紧缩政策且开始限制橡胶消费,市场上和橡胶有关的公司股票开始下跌,麦边一看形势不对,带着钱财逃回英国,而他一走,兰格志橡胶公司股票狂跌。
击鼓传花,终于炸了。
另一边施典章败光了不少股金,引起了很多人非议,当然其他股东也不干净,上下其手挪用了不少钱,大哥也别笑话二哥,为了安抚百姓,股东们商量,先修一点铁路稳定局面,最终选择了修建宜昌到万县之间的铁路。
宜昌到万县位于三峡地区,属于不好修铁路的一段,遍布岩溶、暗河等不良地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至于为何先修这么难的,就是股东们拖时间的想法,毕竟路这么难修,修个七年八年很正常,为了做样子,他们请来著名工程师詹天佑担任工程师。

詹天佑
本着为国为民,詹天佑信心满满,但到了工地上却发现,这帮人根本就不想修铁路,自己指挥不动不说,这帮人还上下其手,短短三十多里的铁路居然花了300万两,气的詹天佑直接走了。
而在这时,朝廷一些大员们发现了商办铁路的弊端,毕竟铁路修建需要全国统筹,统一规划,然后项目分批分期逐步上马才行,但现在全国各地兴起修筑铁路乱糟糟一哄而上很成问题,况且商办商办,但始终募集不了足够的资金,也让修路计划一再耽搁。
宣统三年(1911年)5月,给事中石长信上折,要求将铁路收回国有,得到了岑春煊、盛宣怀等人的支持。

盛宣怀
尤其是盛宣怀,在他的设想的工业体系中,铁路作为经济命脉,必须攥在手里,而且修筑铁路对于他而言,有着巨大的利益,毕竟他手上有汉冶萍煤铁厂,一旦全国修筑铁路,汉冶萍煤铁厂铁轨从此不愁销路,仅仅这一项就收入颇丰,更别说其他了。
在得到朝廷大员的一致认可后,5月9日,盛宣怀以邮传部大臣名义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而收回国有铁路里最为重要的有两条,一个是之前说的川汉铁路,另一个就是张之洞主导的粤汉铁路。
然而盛宣怀宣布国有,但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国有办法,是强行收回国有呢还是其他方式?如果强行收回,那之前募集的资金怎么办?要是退还,是怎么退还?
至于一向精明的盛宣怀为何态度模棱两可,就是要试探一下他们的底线,好争取最多的利益。
果然,消息传来后,鄂、湘、粤三地立即炸了锅,毕竟这三个地方的鼓动主要是商人乡绅,不乐意自己利益受损,他们认为铁路国有就是与民争利,日后修铁路还得向列强借钱,就是把路权给了列强,因而他们刊发传单,奔走相告,甚至打算派代表入京,要求载沣收回成命。

唐山车站
而地方督抚们因为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认可盛宣怀,甚至还有人准备弹劾他。
得知消息后的盛宣怀立即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1、原先各个铁路公司的股东,愿意领取朝廷股票的,就给朝廷股票,仍按六厘支息;
2、不愿意领取的,可以照原入股时的价格退还现银,但需要在五年后开始返还,且在十五年内返还完毕。
至于对于大部分股东来说,因为铁路国有,股票早已跌了不少,大家也不看好朝廷能够修好铁路,因而不少人要求按照原来的投入时的价格返还现银。
但按照盛宣怀的方案,前五年没钱,后十五年才能拿满,说什么也不乐意,经过一番闹腾后,盛宣怀决定,湖北、湖南的股票按照原值全部返还现银,而广东的股票先还原值60%的现银,剩下的40%转为朝廷的无息债券,择期还清。
这么一来,鄂、湘的乡绅商人拿回了全部的现银子,粤地商人虽然只拿回六成,但毕竟股市有风险,大家还算看得开。
盛宣怀之所以肯放手,原因就在于朝廷已经和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手握4800万两白银,这三地的股银也就几百万两,即便全部偿还也没多少,更何况粤地商人还只拿六成,算下来,朝廷还是占便宜的。
问题是鄂、湘、粤都拿了赔偿,四川还没动静。
此前铁路国有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国有可以的,只要不向列强借款就行,而且川汉铁路修了几年修成烂摊子,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修通,还不如交给朝廷呢,但前提是朝廷将已用去的款项换做债券,剩下的钱还给四川百姓就行。
抛去此前股市上亏的300万和修的300万,账上应该还有700多万两。
但盛宣怀不乐意,按照他的想法,这几百万两银子必然不会发下去,与其留给地方,不如直接攥在自己手里。
所以他提出了对四川一地的补偿办法,即已经用的和现存的款项,不还现银,一律换成国家铁路股票,至于亏掉的钱,朝廷不负责。
如此一来川汉铁路的股本不仅只能以1000万两来计算,甚至还不能换现银,方案一提出,就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盛宣怀不肯理睬,反而敦促川汉铁路公司快清理账目,准备交接。
这下子,亏掉钱的乡绅商人不乐意了,毕竟朝廷不给他们平账,其他股东和百姓会撕碎他们,就借朝廷不肯返还现银为借口,声称朝廷贪了之前股本,只认可这点钱。
普通百姓哪里明白这些弯弯曲曲?加上朝廷借列强钱修铁路,乡绅们又表示朝廷将川汉铁路抵押给了洋人借钱,彻底点燃了大家的怒火,开始向四川代理总督王人文请愿。

王人文
王人文也认为盛宣怀做的不地道,要求将花了的钱转成朝廷股票,没花的交给川汉铁路公司自己处理,而盛宣怀没商量就私自处理,会把事情闹大,但盛宣怀就是置之不理。
而后王人文研究了此前的列强借款条约,发现借款需要主借银行监督,用厘税作抵,不仅工程师需要外国人,还需要银行监督购用工料等等,他上奏朝廷,认为盛宣怀签了卖国条约,怒责他丧权辱国。
盛宣怀呢?认为王人文不过是夸大其词罢了,毕竟亏掉的钱是川汉铁路自己公司自己搞的,和朝廷无关,朝廷没必要去填补这个亏空,至于剩下的钱归朝廷还是归川汉铁路公司?这个好办,直接撤掉王人文,换上赵尔丰担任署理四川总督。
之所以选赵尔丰,是认为他手腕铁腕,出了名的心狠手辣,让他担任署理四川总督必然会用强硬的姿态推行铁路国有化。

四川保路同志会
谁知赵尔丰也认为盛宣怀做的不地道,一方面安抚已经成立的四川保路同志会,一方面委婉劝盛宣怀。
而在王人文和赵尔丰的维持下,四川保路同志会也就是请愿而已。
谁知道盛宣怀被激怒了,直接将存放在宜昌的现银直接交给了他和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这下子算是点燃了四川保路同志会的怒火,不少人开始酝酿在全省范围的抗捐、抗粮行动,一些地方甚至爆发了起义。

保路运动
这下子连英国驻成都领事都看不下去,提出盛宣怀应该将股款还给川汉铁路公司,川汉铁路日后还是商办,相当于给清廷一个台阶下,但朝廷却置若罔闻,尤其是盛宣怀和端方,已经陷入几百万两的银子了不可自拔。
而后盛宣怀致电赵尔丰,让其按照处理乱党的方式处死几个带头的,然后安抚其他人,但看赵尔丰始终不肯铁腕处理,一旁拱火的端方直接参了他一本,要求朝廷将他革职。
宣统三年(1910年)9月初,朝廷要求赵尔丰强硬处理这件事,否则严格处理,同时命端方带兵入川镇压保路运动。

赵尔丰
在乌纱帽的威胁下,赵尔丰彻底翻脸,开始镇压保路运动。
9月7日,赵尔丰诱捕了蒲殿俊、罗纶等九人,打算直接处死,消息传来,无数百姓跪在总督辕门前痛哭,赵尔丰不予理睬,次日大雨,依旧有百姓裹白巾求情,赵尔丰下令射杀,造成了32人死亡的惨剧。
这下子保路同志会彻底怒了,揭竿而起,成立保路同志军进攻成都,数日内就聚集了二十万人,可惜人数虽多,但因为武器装备不足加上缺乏经验,未能攻下。
眼看局势开始不利起来,朝廷也害怕了,就派在川人心中有威望的岑春煊入川,而岑春煊看到局势危机后力主安抚。
赵尔丰只是署理四川总督,本来已经处置不利遭到斥责了,万一岑春煊安抚有功,自己岂不是要让位?因而坚决反对岑春煊入川,至于端方亦是如此,他也盯上这个位置,巴不得赵尔丰搞不定好被撤职,因而在多方反对下,岑春煊未能前往。
问题是乱局还在,9月25日,同盟会员昊玉章、王天杰等宣布荣县独立,掀起川地反清高潮,这时候盛宣怀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了,表示愿意按照此前王人文提出的方案办,可惜晚了,全川各地战火,事情已经从保路运动上升到革命运动了。

荣县辛亥革命首义纪念碑
10月10日,载沣终于发上谕同意盛宣怀这套方案,但当天武昌起义就爆发了,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随着革命风潮,大清彻底进入了倒计时。
事后,盛宣怀遭到各方抨击,就是为了几百两银子,惹出了这么大个事,随后将其革职。
在盛宣怀永不叙用几个月后,大清覆灭了。
从这方面来看,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索,而盛宣怀则是点燃这个导火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