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一朝,长孙无忌虽然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的功臣,却长期远离在中枢三省之外,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执行权,顶着三公的名头坐着冷板凳,一坐就是二十余年。
唐太宗之所以不肯重用长孙无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长孙无忌顶着一个外戚的身份,家室显赫又是功臣之首,谋划能力又是一绝,这样的人唐太宗在世可以防着,但哪天不在了,长孙无忌要是学杨坚搞谋权篡位怎么办?所以通过长孙皇后出面提要求,让长孙无忌远离权力中枢。

长孙无忌(明《唐宋名臣半身相册》)
这么一来,就可以向世人表露一个态度,即长孙家的皇后都不支持他哥掌权,别人也不会说太宗不信任功臣了。
问题是长孙无忌闲置的时候不过三十来岁,是一个人权力和欲望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心能静下来吗?权力瘾上来的时候就好比吸毒,一旦让他再次掌权,就会像戒毒复吸,个人权力欲也会出现报复性的反弹。
但在贞观一朝,有能力超强的唐太宗在,长孙无忌权力欲望再大,也会被死死压着,这让他很无奈。
01年纪轻轻就远离了权力中枢,看着李靖、房玄龄这帮人一个个功成名就,他心里的苦闷可想而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长孙无忌感叹的时候,他等来了一个机会——太子李承乾居然谋反了。
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了,天下迟早是他的,为何要急不可耐的要谋反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感受到弟弟李泰的威胁。

唐太宗
在立了李承乾为太子之后,唐太宗对李泰又给予了高规格的待遇,让李泰野心膨胀,想趁着父亲的宠爱,谋求太子之位,这让李承乾感受到了危机感,加上长期在高压紧绷的环境下成长,性格不免有些偏激,一冲动之下,就打算联合侯君集谋反。
可还没等李承乾行动,就被侍卫纥干承基告发,纥干承基之所以告发,是因为他牵扯到了齐王李佑谋反案,为了保住性命,就主动告发了李承乾,至此,太宗一朝太子谋反案爆发了。
太子谋反,不管有没有行动,注定不能继续当储君了,随着李承乾被流放,唐太宗的嫡子只剩下两个了,分别是魏王李泰与晋王李治,按照唐太宗之前对李泰的宠爱,李泰的太子之位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长孙无忌却力主让李治为太子。
不管是李泰还是李治,其实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不管谁日后登基,长孙无忌依旧是当朝天子的亲舅舅,但为何他会力推李治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权力而已,在李承乾谋反的这一年,李泰已经二十多岁了,不仅心态成熟还有了自己的嫡系班底,早年李世民因过于宠爱李泰,特许他成立了文学馆,广纳人才为其效力。
文学馆可不是拉着一对名士搞文学创作的,想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在王府置文学馆,里面全是自己的智囊团,一大帮贞观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等,其实都是来自秦王府文学馆,因而当时这帮人有“文学馆十八学士”之称。

十八学士图
因而一旦李泰继位,身边的嫡系和支持者自然而然上位,他这个冷板凳老舅还是和之前一样远离中枢。
但李治不一样,这一年李治不过十五岁,年纪小不说还没有自己的班底,日后李治继位,必然需要又大臣辅佐来避免其他兄弟如李泰的威胁,在如今贞观名臣凋零的现在,只有长孙无忌才有资格和能力帮助李治坐稳皇位。
可以说长孙无忌助推李治上位,本质还是为了自己日后能够执掌朝政罢了。
碰巧这个时候李泰又来了一记“神助攻”,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私下找李泰,要他以后兄友弟恭,好好对待兄弟,摆明了就是打算立他为太子。
可李泰怎么说?说日后杀子传位给弟弟,唐太宗当时没有回味,还高兴地告诉大臣李泰日后会善待兄弟。
但一个连儿子都会杀的人,岂能会善待弟弟?褚遂良直接道破,这是李泰为了谋求太子之位骗人的言辞,最终,李泰和太子之位失之交臂,取而代之的就是长孙无忌力推的李治。

褚遂良临摹的《兰亭集序》
02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下诏立李治为太子,不过,在决定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唐太宗无奈地对李治说了一句:“你赶快谢谢你舅舅吧,是他答应让你做太子的!”
很显然,唐太宗话里有话,他知道长孙无忌此举是什么意思,也知道,长孙无忌想要借李治没有根基的时候,要靠他帮他稳住皇位,但没办法,谁让自己的嫡子只剩下李治一位呢?
虽然后面唐太宗还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在长孙无忌坚持立嫡子的情况下,不了了之,也让唐太宗开始布局,防着长孙无忌一手。
首先就是安排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负责镇守宫城玄武门,薛仁贵的勇武大家都知道,如此忠心又能打的人,让他镇守重要的玄武门最合适不过了。

白袍小将薛仁贵
其次就是对老将李勣的安排,毕竟薛仁贵在威望上还是逊于贞观一朝名将的,所以还需要一个军中有威望的人来扶持李治一把,因而拜李勣为太子詹事,让其充当东宫班底。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本打算扶持李治一把的唐太宗卧病在床,眼看时日无多,就找来李治,先告诉李治,自己要贬谪李勣,等李治继位后,授予他仆射之职,这么一来,就可以收其忠心,算是给他指了一条路。
不过,唐太宗还有一层意思,如果李勣毫无怨言,拿就可以重用,如果李勣犹豫,则需要处死他,此举就是来试探李勣是否对皇权忠诚。
至于李勣,看到任命后就知道唐太宗的用意,直接去赴任,没有二话,给了唐太宗和李治一个定心丸。
而后唐太宗则任命长孙无忌、褚遂良两个文臣位辅臣,至此,长孙无忌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辅臣地位。
同年六月,李治继位,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朝政。
而伴随重掌权力,长孙无忌的权利欲果然开始膨胀,并借房遗爱谋反案大肆清除异己。
03永徽三年(652年)是李治登基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朝廷发生了一件皇家桃色新闻——唐太宗爱女、李治姐姐高阳公主遭人非礼。
虽说大唐男女大防没有后世那么严重,但遭人非礼还是遭人唾弃的,根据高阳公主的侍女交代,非礼他的不是别人,是驸马房遗爱的长兄房遗直,除此之外,房遗直似乎有聚众议论朝政之嫌。
事实上,这不是高阳公主第一次告状了,早在贞观朝,高阳公主就不断入朝告状,要么说房遗直对太宗口出怨言,要么说他心怀不轨,但经过唐太宗调查后,发现是高阳公主任性胡为,要求房遗爱和房遗爱分家不成,这才恼羞成怒,事后,唐太宗怒斥了女儿一顿,此事就此作罢。
没想到,到了高宗朝,高阳公主又来了一次,要求李治将把房玄龄的爵位赐给房遗爱。

高阳公主和辩机
李治听后就让长孙无忌调查这件事,当然,李治也不信姐姐遭人非礼,毕竟高阳公主早就和高僧玄奘的徒弟辩机偷情了,由于这件事当时传的沸沸扬扬,唐太宗直接腰斩了辩机平息了这次风波,但在皇家,高阳公主的名声算是烂了。
因而这次李治让长孙无忌调查,就是走个过程而已,谁知道这次房遗直有些怕,拿不准李治对高阳公主的态度,也害怕李治真的听了高阳公主的话,夺了自己的爵位,就上书朝廷,告发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
房遗直表示,弟弟房遗爱和薛万彻说了这么一句:“公若国家有变,我当与公立荆王元景为主!”
这下子,事情就有点大了,本来就是非礼案的,现在成了谋反案了。
薛万彻是丹阳长公主的驸马,论辈分是李治的姨夫,荆王李元景是唐高祖李渊第六子,同时也是大唐名将,被唐太宗称赞为和李勣、李道宗一样的人物,要是他真要反叛,动静可不小。
但万一没谋反呢?也不能无辜冤枉一位大将,长孙无忌不懂声色,将几个涉案人员抓起来审讯一番,经过审讯,所谓非礼是子虚乌有,高阳公主还是惦记着大伯的爵位和财产,至于房遗爱的谋反,也没有实证。
虽然没有实证,但长孙无忌不愿意放过这次机会,他想要靠这起案子来大肆清除异己。
04根据房遗直的告发,说高阳公主曾经和掖庭局宦官陈玄运占卜天象,古人注重天人感应,认为观测天象来知晓大事,历来皇家有资格在宫内窥测天象的只有钦天监,而高阳公主既然观测天象,必然所图不轨。

观天象,知大事
顺着这个思路,长孙无忌又开始调查房遗爱和他的朋友圈,经过一番调查,房遗爱、柴令武、宇文节、李元景来往频繁,这些既有驸马又有朝廷重臣,既有宗室还有大将,没事聚在一起,总不能天天喝茶吧。
为此长孙无忌直接抓来房遗爱审讯,房遗爱本来是一个懦弱之人,几番审讯后,“交代”了自己谋反一事,这让长孙无忌非常高兴,毕竟能处理薛万彻了。
一直以来,长孙无忌都小心提防着薛万彻,毕竟薛万彻和李勣一样,在贞观末年无故被流放,到了永徽初年又得以担任宁州刺史,很显然就是唐太宗用让李治施恩的对象,另外宁州位于西北,防着突厥人,属于重要的边防重地,当然,也和长孙无忌矛盾重重,正好借这个机会处理掉他。
但仅仅一个薛万彻还不够,长孙无忌又可以引导,让其认为立功可以活命,最终“供”出了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左骁卫大将军执失思力等人,至此,一个非礼案,彻底办成了朝廷要案。
一大帮重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李恪算是最冤枉的一个,临死前,痛恨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算是道出立这件案子的本质,至于长孙无忌心满意足的同时,也引起的李治的警惕,毕竟这个时候的长孙无忌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拥立他的庶长子李忠为太子。
05李忠是宫人刘氏所出,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日,长孙无忌联合一帮大臣请求李治立其为太子。

李治
对于李治来说,这一年,自己才二十四岁,还很年轻,但长孙无忌等人就即可不耐拥立九岁的庶长子李忠为太子,表面是稳定国本,但对于李治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毕竟一旦李忠为太子,那他这个皇帝有可能随时“被驾崩”。
毕竟当时禅让皇位杨坚的周静帝,当时也不过九岁而已。
至于长孙无忌是不是真的要篡位李治不得而知,但前靠“房遗爱谋反案”清除异己,后逼自己立太子,怎么看,就是杨坚的路子,自己不可不防。
因而被迫立了李忠为太子之后,李治打算借助武则天这个手套来扳倒王皇后,打算“废王立武”,毕竟此时的李忠是靠认王皇后为母亲才有了嫡出的身份,只有废了王皇后才能废了李忠,只有废了李治,才能让李治脱离“被驾崩”的威胁。
李治要废后,长孙无忌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认为无过不可轻易废后,至于褚遂良则表示,废后关乎国家大事,就算要拿着无子的名头废后,也不能立武氏,毕竟武氏服侍过先帝,大唐总归要脸。
这么一来,一个王皇后,成为撬动皇权的翘板,帝党和舅党在这这块高地上不断打着拉锯战。
最终还是靠老臣李勣圆滑地一句话:“废不废后是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相当于表态同意立武则天为后,表面上是李勣自己的话,但实际上代表了贞观旧将们在表态,坚定拥护皇帝。

李勣
这么一来,李治靠着军队的忠诚,奠定了“废王立武”的胜利。
有了这个定心丸,处理几个老臣轻而易举,先是褚遂良,被流放偏远之地,最终郁郁而终。
赶走褚遂良容易,但扳倒长孙无忌还有点难度,毕竟是辅臣之首,还是皇帝舅舅,更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想要扳倒他,无疑要复杂的多,但办法不是没有,就是长孙无忌当年屡试不爽的谋反诬告。
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牵扯到长孙无忌头上,成功扳倒了长孙无忌,至此,李治收回了政柄。

长孙无忌墓
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长孙无忌被逼令自缢,一代名臣就此陨落。
06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唐太宗的身后安排,他特意贬了在军中最有影响力的李勣,留给李治提拔以收其忠心,这一手操作防着谁呢?
除此之外,薛仁贵这个猛将却在玄武门当守将,一当就是十年,直到长孙无忌倒台后才去前线立功,这一手操作又是放着谁?
所以啊,唐太宗驾崩前早就给大舅子长孙无忌布好了杀招。
本来长孙无忌可以闲散富贵过完自己的一生,但唐太宗却给了他托孤的大权,让他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等他尝到甜头后,又埋伏李勣来克长孙无忌一手。
按照唐太宗的想法,丢权后的长孙无忌可以保全性命,但唐太宗没想到自己儿子居然这么狠,居然对长孙无忌下死手,只能说在皇家,哪里有什么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