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十七日,汉昭帝无子而崩。
伴随他的离世,辅臣大臣霍光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该立谁为储君?
按照汉惠帝到汉文帝的权力继承往事,先帝无子,当兄终弟及,这么一来,汉武帝仅存的子嗣广陵王刘胥就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汉昭帝
不过霍光却不认同,他想要为汉昭帝立嗣。
在后人看来,霍光毕竟辅佐汉昭帝十几年,感情深厚,不忍心汉昭帝绝嗣,属实有些感动。
问题是霍光真的是如此吗?很显然并不是,为昭帝立嗣,纯粹是为了自己而已。
毕竟霍光辅政的权力源于汉武帝,然后传递到汉昭帝,如果撇开汉昭帝直接继承汉武帝的法统,那么霍光这十三年的辅政的功劳就要一笔勾销了。
而且汉武帝让他辅的是汉昭帝,新君继位后凭什么是他执政?唯有新君嗣昭帝后,他才能凭借武帝的托孤、辅佐昭帝这双重政治资本来继续执政。
这么一来,刘胥尽管有血统上的优势,但他继位,霍光将如何自处?
毕竟刘胥的上位是靠自己的血统而非霍光,他的上位和霍光没有任何关系,且年纪也不小,无需他这个辅政大臣,也不需要看霍光的脸色行事。
另一方面,如果刘胥继位,那么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作为广陵王的弟媳是不可能晋升皇太后的,霍光手上的这张牌就废了,更要命的是刘胥的同母兄燕王刘旦因谋反被霍光赐自尽,一旦刘胥上位,如何对待霍光可想而知,所以,霍光绝对不可能让广陵王一系上位。

霍光是汉武帝留给汉昭帝的辅政大臣,这是其执政合法性
所以作为汉武帝留给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昭帝无嗣而崩,霍光为了继续执政,必然需要给汉昭帝立嗣了,以此来构筑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刘胥自然被排除在外。
除此之外,为汉昭帝立嗣还可以避免自己被清算。
想想汉惠帝绝嗣后的情况,吕后一死,诸吕和少帝相继被杀,惠帝绝嗣,汉文帝继承的是高祖而非惠帝,惠帝和吕后时期的政治局面被彻底洗牌,曾经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吕家被连根拔除,连无辜的张皇后都被废了,郁郁而终,死后连个坟都没有。
要知道张皇后除了是汉惠帝皇后之外还是汉高祖的外孙女,双重身份也不免下场凄惨。
而在霍光之后,汉哀帝也绝嗣了。
汉哀帝死后,王莽以汉平帝继承汉成帝的法统,汉哀帝一系绝嗣,其皇后傅氏和依附于哀帝的皇太后赵飞燕相继被废为庶人自杀,而汉哀帝的外戚傅、丁二族被流放,就连汉哀帝已经死去的祖母傅氏和母亲丁氏都被王莽挖坟掘尸。
所以对于霍光来说,是否立嗣不仅仅是单纯找个继承人的问题,更是是否继承前朝既有政治格局的问题以及自己家族和身后名,而作为汉昭帝一朝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霍光自然要尽可能的维护汉昭帝时期的政治格局,避免吕氏一族的下场,这就霍光坚持为汉昭帝立嗣的原因。

《乌龙闯情关》里的霍光
既然汉武帝儿子里面不能找人继承,那只能从汉武帝的孙子里选择为汉昭帝找个嗣子了。
广陵王被排除,他的子孙自然也排除,毕竟还没有父亲在世立儿子为帝的事,其次就是燕王刘旦一系,但燕王一系谋反过,子孙也不会被考虑。
剩下的齐王刘闳无子早逝,能选择的只有昌邑王刘髆一系以及戾太子刘据一系。
刘髆只有一个儿子刘贺,刘据这一系只有在狱中出生的孙子刘病已。
但不管是刘贺还是刘病已,都必须先过继给汉昭帝,嗣昭帝后,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才能成为皇太后,而且根据入儒家“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和“百官总己,听于冢宰”的原则,新君继位,不便对昭帝时期的政局进行大的变动,这么一来,霍光在昭帝一朝获得专权局面可以继续维持。

刘贺
如果新君不配合或者没有这个觉悟,霍光还可以借上官皇太后的名义进行施压。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昭帝立嗣,纯粹是为了可以继续执政罢了,并不是霍光对昭帝有多深的感情,只有这样,霍光通过昭帝年幼这个机会辅政十三年所构建的权力格局才会被承认,以此才能最大程度上保住他的利益。
总而言之,为昭帝立嗣,是目前霍光的最优解,问题是该立刘贺还是刘病已呢?
尽管霍光和戾太子一系有渊源,但霍光还是选择了刘贺。
毕竟刘贺的奶奶李夫人已经被追尊为孝武皇后,获得嫡系的身份,而且是昭帝侄子,身份是目前最合适的。
而刘病已,虽然恢复了宗室身份,但毕竟牵扯到前朝政治斗争,而且辈分差了一截,当嗣子不合适,当嗣孙,那么史皇孙就是昭帝嗣子,但史皇孙又死于巫蛊之祸,又是一笔糊涂账,为了稳妥,霍光迎刘贺入朝。
这次入朝有惊无险,要是放在汉初,怕不是要引起一场皇位争夺战了,毕竟汉武帝刚驾崩,燕王刘旦就起兵过,后依旧对皇位虎视眈眈,再次谋反后被赐自尽。
至于广陵王刘胥亦是如此,在昭帝驾崩后就想起兵,而后失败,可见身为武帝子嗣,他们对皇位还是眼馋的,要不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对地方诸侯势力严厉打击以及汉武帝一朝对君权的强化,这次皇位交替必然起兵戈。
刘贺入朝后先被立为太子,以昭帝太子身份继承皇位,可惜刘贺继位后并不配合,带着昌邑王旧臣进入长安,将他们安插周围,更安排国相安乐担任长乐卫尉,想要掌握宿卫权,明摆着没把霍光当一回事。

刘贺最终被废
而他的师傅王吉却明白这个道理,不断劝他要听霍光的话,不要在“国辅大臣未褒”的情况下先提拔自己人,可惜刘贺不听,甚至妄图动长乐宫的禁卫想以此控制皇太后,被霍光抢先下手废掉。
而刘贺被废的罪名之一中有一条特别值得注意,即已经嗣昭帝后的情况下,私下以天子礼仪祭祀刘髆,自称嗣子皇帝,被霍光认为不孝。
当然不孝只是理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刘贺意图否认昭帝嗣子,相当于颠覆霍光现有的政治格局,霍光不废他才怪。
刘贺被废了,眼下只有刘病已合适了,霍光就找来刘病已,想要让他入继大统。
和刘贺不同,生长在民间的刘病已对人情世故看的透彻,加上有刘贺这个例子,知道霍光可以拥立自己也可以废了自己,所以相当配合,但他有个条件,即立许氏为皇后。
刘病已深知外戚对于皇权的重要性,让许家做外戚,向霍光表面,霍光在一天,自己一切听霍光的,但霍光百年之后,权力要收回了,权力不能在霍家一直继承下去。
能维持现有格局,霍光思考后同意了。
元平元年(前74年)七月,刘病己入未央宫,和刘贺不同,刘病已是被封为阳武侯,以侯的身份继承皇位而非太子身份,而后改名刘询,即汉宣帝。
而后汉宣帝依照之前的承诺,朝政大事都交给霍光,且极其尊崇霍光,霍光提出归政,他也坚决不接受,这才得以坐稳皇位。

汉宣帝
值得一提的是,汉宣帝在位期间为武帝上庙号,虽说是为了靠崇武帝来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地位,但得到了霍光的支持,毕竟霍光的权力来源和宣帝得以继位的根本都来源于武帝,为其上庙号,是乐见其成。
而为武帝上庙号后,汉宣帝还去祭祀昭帝庙,也得到了霍光的同意,毕竟这样可以强调武-昭-宣三者的继承关系,霍光和汉宣帝的这些合作,算是皆大欢喜。
那么问题来了,汉宣帝到底是汉昭帝的嗣子还是嗣孙呢?
刘贺这边没问题,是昭帝侄子,当嗣子无可争议,问题是汉宣帝是昭帝孙子辈,当嗣子可就有点差辈了,或许牵扯到辈分,毕竟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入宫当了皇后,而霍光外孙女又是上官氏,按照皇家来看,霍成君辈分低于上官氏,但在家庭关系里,上官氏辈分又低于霍成君。
这尴尬难堪的辈分、宗法关系,估计在当时很是头疼,以至于后世记载都模棱两可。
《汉书·宣帝纪》里,写的是:“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
这里以“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来“嗣孝昭皇帝后”,没说是嗣子还是嗣孙,那只能从上官氏的尊号来看了。
如果是嗣子,那上官氏就是皇太后,如果是嗣孙,那上官氏就是太皇太后。
可惜《汉书》里还是一笔糊涂账。
《汉书·外戚传》记载:“宣帝好位,为太皇太后。凡立四十七年,年五十二,建昭二年崩,合葬平陵。”
这里记载汉宣帝继位后是太皇太后。
但在《汉书·宣帝纪》又是这么记载:“冬十二月甲戌,帝崩于未央宫。癸巳,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
意思是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是皇太后,汉宣帝驾崩后,汉元帝继位,这才尊为太皇太后,至于《资治通鉴》则采纳第一种说法。
直到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才得以确认,海昏侯墓也就是刘贺的墓,作为当事人,他的记载肯定是第一首的,而在简牍里,刘贺称之为“大后(太后)陛下”,很显然,汉宣帝是嗣子而非嗣孙。
所以《汉书·外戚传》的记载基本可以确定是班固的笔误。
地节二年(前68年)三月,霍光去世,汉宣帝逐步掌握权力,尽管霍家被族灭,但得益于霍光对昭帝立嗣的坚持,霍光在后世的名声可没有败坏,以忠臣和功臣的形象留名史书。
而汉宣帝还将其列为麒麟阁第一功臣,还认可其三个功劳,即宿卫孝武皇帝、辅佐孝昭皇帝、废昏立明定策立新君。
另外上官氏也因为主持了废刘贺立宣帝的活动,在霍家覆灭后继续以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在汉元帝年间寿终正寝,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霍光简直就是古代权臣的天花板
而之所以认可霍光和上官氏,是因为这二人关系到汉宣帝继位的合法性,如果霍光是奸臣,那他这个奸臣拥立的皇帝算什么呢?所以可以族灭霍家,但不能玷污霍光的身后名。
可见霍光权谋方面的确高,靠着为昭帝立嗣,生前一直掌握大权,死后留有忠臣和功臣形象,简直就是古代权臣的天花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