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名将,小说里的奸臣

梨评历史 2025-03-19 18:16:52

在杨家将系列作品中,不管是小说、戏曲还是影视剧上,都有一个令读者和观众咬牙切齿的大反派“潘仁美”。

作品中的潘仁美因女儿早年入宫成为宋太宗的妃子而得宠,父女内外狼狈为奸,只因杨业当年对他有一箭之仇就陷害杨业一家。

《杨门虎将》中寇正海版潘仁美

先陷害杨五郎,后借着攻打辽军之际,公报私仇,乱箭射死杨七郎、坐看杨业绝援丧生又追杀杨六郎,战后又诬奏杨业父子造反,誓要将府家小斩尽杀绝。

万箭穿心,大家恨的是咬牙切齿

和忠君爱国的杨家将相比,潘仁美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典型奸贼,因而不管是戏曲还是影视剧,大家对于潘仁美恨的是咬牙切齿,尤其是天波杨府全家戴孝,潘仁美奸计得逞的时候,恨不得剐了潘仁美。

可以说在杨家将系列作品中,潘仁美无疑是最为成功,也是最为让人痛恨的反派。

尽管“潘仁美”是小说中的杜撰人物,但大家开始在历史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人,最终,北宋开国名将潘美就背了黑锅。

一个叫潘仁美、一个叫潘美;潘仁美的女儿入宫当了潘妃,潘美的女儿当了赵恒(宋真宗)的王妃;潘仁美害死杨业,潘美见死不救,间接害死杨业,种种对比下来,大家就把潘美当成了潘仁美,潘仁美就是潘美,进而认为潘美在历史上名声也不好,甚至认为其就是一位奸臣。

只是这一切对于一位征战沙场立功无数的历史人物潘美来说,实在有些不太公平了,本是一代良将,身后却遭到无端之毀,被后世冤枉几百年,这找谁说理去?

01

潘美出生于五代乱世,父亲是军中小校,算是军中子弟。

但和五大三粗的刻板印象不同,潘美年轻的时候算得上风流倜傥,是十里八乡的俊后生,不过在乱世不如狗的五代,长得好看没用,想要活下去,只能从军,附属于府中典谒,典谒就是掌管宾客请见事务的小官,可见一开始的潘美名声不显。

真正让他发迹是做了柴荣的亲兵,随着柴荣的登位,他作为府中老人,自然水涨船高,成了柴荣的亲信,进而引起赵匡胤的注意。

随着赵匡胤进入禁军,其母亲在背后通过联姻和结交,为赵氏拉拢了一大批人。

位高权重者如第一将门符家符彦卿、门第显赫人脉广的高怀德、当朝枢密使魏仁浦和吴延祚、殿前系将领王审琦等等,当然,还有柴荣身边的亲信如潘美、尹崇珂、李昉等等,为日后兵变做准备。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一日,柴荣刚死不到半年,赵匡胤就借契丹南下领兵出征,随后在陈桥发动兵变。

前朝改朝换代都是杀的人头滚滚,赵匡胤不想大动干戈,更何况家眷还在京城,就打算派人入京,告诉满朝文武以及希望小皇帝可以退位,来一次不流血的政变。

问题是派谁呢?毕竟进入京城无异于羊入虎口,万一柴家宣泄怒火,直接杀了使者泄愤怎么办?因而很多人不打算当这个使者。

孤身入城,胆识过人

就在这时,潘美主动请缨,揽下了这个死亡率极高的任务。

而后潘美不负众望,顺利迫使小皇帝禅位,也让权力得以顺利交接,经过此事,潘美深得赵匡胤信任,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潘美彻底成为赵匡胤的心腹。

同年,郭威另一个外甥李重进不服赵匡胤,宣布叛乱,赵匡胤命石守信为招讨使,潘美担任行营都监跟随出征,顺利完成平叛工作,以军功担任泰州团练使。

不过平叛只是小打小闹,而且还是副手,真正将潘美推上名将宝座的是两次南征。

02

开宝三年(970年),在扫平荆湖和后蜀后,赵匡胤打算对南汉用兵,为潘美为主帅,尹崇珂为副手出征。

尽管在君主刘鋹多年的残暴统治下,南汉民生凋敝、国库亏空,但毕竟是立国五十余年且拥有四十七州,数十万兵马的政权,更配备了令人头疼的象队。

在北宋那个时代,象队就好比现在的坦克,攻防一体,完胜骑兵。

而潘美依靠的仅有朗州等十州的兵马,这十州兵马可不是北宋精锐的禁军,而是半农半兵的厢兵,相当于用农民军去打精锐正规军,事后大家也看到了,仅仅六个月,就达到南汉都城番禺。

灭南汉

至于象兵?潘美采取的诱敌深入之策,事先设置多条木桥,引诱敌军深入,一面断绝敌军后路,一面利用火攻,诱使象群失控,取得大胜,迫使刘鋹出城投降,结束了南汉在岭南的五十年统治。

班师回朝后,潘美因功受山南东道节度,成为一方节度。

南汉覆灭后,吴越臣服,只剩下一个占据江南的南唐,尽管南唐也选择了臣服,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以曹彬为主将、潘美为监军,带着十万大军进攻南唐。

李煜吓得只能祈求佛祖保佑

想要击破南唐,需要横跨长江天险,但进攻的船只没有准备好,进攻计划只能缓缓,但潘美认为,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岂能因缺少船只而暂停进攻?亲自带着大军渡江,杀了南唐一个措手不及,此后潘美再接再厉,兵围金陵,击败南唐十万大军,迫使李煜投降。

连灭两国,赵匡胤给予了极大的褒奖,任命他为宣徽北院使,潘美算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03

南唐覆灭后,吴越纳土而降,割据政权仅剩北汉。

别看北汉只有弹丸之地,但依靠契丹,让赵匡胤北伐多次无功而返,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

为了证明自己,赵光义登基后不久,直接北伐,一举拿下了北汉,甚至打算趁着胜利,拿下燕云。

表面来看,征讨燕云属于恢复中原,但本质上是赵光义为了清洗老哥一系的人马,毕竟老哥的暴卒让人起了疑云,恰好军中趁自己不在谋立太祖子嗣,让赵光义坚定了清洗之心。

比如高粱河之战前夕自杀的郭进就是其中一个,之前靠几千兵马硬生生抗了数万契丹大军,打的契丹丢盔弃甲,让赵光义顺利拿下北汉,但大战后却被逼自杀,属实让人有些心寒,也深深影响了潘美。

高粱河惨败后,赵光义不以为意,退回开封后,任命潘美为知幽州行府事兼三交都部署,负责镇守北方防线,副手就是刚刚降宋的原北汉名将杨业。

二人多次合作,打退契丹的进攻

在随后的几年里,二人多次合作,打退契丹的进攻,尤其是雁门关一战,潘美和杨业各统一队兵伏击在雁门关北口,合击辽军,斩杀数万辽兵,战后潘美封代国公、杨业改授云州观察使,可以说历史上的杨业和潘美在战场上配合的相当不错。

但对于其他同僚来说,潘美打胜仗获嘉奖无可厚非,但杨业一个降将却受到如此重用还立下大功,引起不少人的嫉妒,一时间,“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算是为杨业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04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打算再次北伐,遭到了大臣宋琪、李至等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大宋现在“北有戎援之虞,南有中原为虑”,坚持北伐,会动摇国本。

但一心想要证明自己的赵光义会听?该撤职撤职,该任命任命,最终集结七十州二十万大军,算是倾国之力北伐。

为了吸取教训,赵光义兵分三路。

曹彬带着十万主力,在东路向雄州、霸州方面推进;

田重进带五万兵马,为中路军,出飞狐攻辽;

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师,带着五万兵马,在西路出雁门关取朔州。

三路进攻路线

从这个部署可以看出,赵光义的确吸取了上一次北伐的教训,让老成持重的曹彬牵制对方主力,不冒进,然后徐徐进击山前七州。

至于潘美、杨业则为锋刃,在西路快速拿下山后九州腹地,斩断敌人后路,剩下的田重进则策应潘美杨业,拿下山后九州,最终完成东、西、南三面形成对燕云十六州的夹击之势。

得知宋军来袭,辽国萧太后让耶律休哥率军迎东路曹彬,让耶律斜轸为都统在西路迎击潘美、杨业,自己则带着辽圣宗亲征,正面迎击田重进。

一开始,宋军的确获得了不少优势,田重进于飞狐北破辽军,潘美接连拿下寰州、朔州、应州、云州,本来负责牵制的曹彬不仅顺利完成了牵制,更拿下了固安和涿州,算是一个圆满的开局。

但后面,宋军就不按计划出牌了,赵光义完全忘了徐徐图之的战略,开始催促各路加快进攻,给了辽军可趁之机。

先是耶律休哥,占据幽州坚城,据守待援,不主动出击,暗中则派出小股骑兵骚扰宋军粮道,让宋军疲惫不堪。

而后就是萧太后,明白这一战的关键就是曹彬的东路军,让耶律休哥在涿州拖住曹彬,然后命东京留守耶律抹只驰援幽州,至于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驰援山后九州。

此时的曹兵已经被断了粮草,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趁宋军战力未衰之时打算撤退,回到雄州以待援军,但监军一看,撤兵万万不可,而且麾下将领认为,其他两路都立下战功,自己这边却撤退,太丢脸了,吵着让曹彬打回去。

曹彬也压制不住麾下将领,可见五代习气依旧

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初武将依旧有着五代作风,一言不合,就挟持主将,曹彬无奈,带着五天干粮杀回涿州,但到了涿州之后仅有一天粮食了,而耶律休哥很光棍,直接弃城而走,旦留了一座空城,对于曹彬而言,没有粮食,如何守城?最终又撤回雄州。

路上缺水断粮,没法组织掩护撤退的军阵,耶律休哥趁这个机会直接追杀,几乎屠杀了整个宋军,而后“收宋尸以为京观”。

消息传来,赵光义明白,北伐失败了,给潘美、田重进下诏,让他们立即撤军,但又要求把云、朔、寰、应四州的二十多万百姓护送回南方,在有追兵的情况下,如何能完的成?

05

最终潘美、杨业和他们的监军王侁出现了分歧,杨业认为分兵应州,以大军为诱饵,骗辽军来到应州,然后让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进行阻击,保证百姓可以南撤。

看起来算是不错的计划,还没等潘美回应,王侁却主张全军立即后撤,尽快回到京城,很显然,王侁怕死,想立即走。

杨业

最终杨业和王侁因撤军问题吵了起来,气头上的王侁表示:“你要是保百姓,可以出雁门关和辽人打!”

杨业一听,自己这点兵马和辽人作战和送死无疑,表示了反对,这让王侁抓住了把柄,认为杨业怕死,进而认为他要临阵逃脱,甚至投靠辽军。

这可击中了杨业的内心,杨业知道,自己是降将,此前就有风言风语,如果王侁倒打一耙,自己就洗脱不了罪名了。

到了这一步,就得看主将潘美的意思了,只要潘美下死命令,让杨业一起撤军,或者按杨业计划试试,都可以的,但潘美一句话不说。

至于原因嘛,自然就是郭进的例子。

和潘美一样,郭进深受赵匡胤的信任,且长期镇守边防,简直就是契丹人的噩梦,但因为身上有着深深的太祖烙印,屡遭监军田钦作欺凌,无奈之下,自缢而亡,而他作为赵匡胤的旧部,必然要谨慎,郭进不说了,石守信在高粱河之后下场他也看在眼里,衡量一下,他打算自保。

主帅不说话,杨业只能证明自己没有二心,带着五千亲兵重返战场,临行前,让潘美在陈家谷口部署三百弩手,希望自己撤军的时候能抵挡一下。

但潘美看了一下王侁警告的眼神,并未留下强弩手,选择了全军撤退。

这一刻的绝望,可想而知

苦战半日后,跟随杨业撤退的仅有百余人,好不容易赶到陈家谷口后,却发现无人救援,无奈之下,他继续投入战斗,最终被俘,绝食三日而亡。

事后,潘美被削秩三级,算是为此事担责,至于王侁则被流放于金州。

06

纵观潘美这一生,除了在北伐未能救援杨业这件事上有黑点之外,算是一个不错的名将,因而遭宋真宗时期被追封为郑王,配飨太宗庙庭。

到了明朝,更是被明太祖和曹彬、韩世忠、岳飞、张浚一起陪祀于帝王庙,完全算得上大宋忠臣良将。

但这样一位良将,在杨家将系列故事里却被黑的体无完肤。

至于原因嘛,自然是为了话本小说家给自己的小说壮门面用的,他们需要给自己塑造的薛仁贵、杨继业、包公这些正面人物树立一个对立面,而这些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所以一些民间艺人为了证明自己作品的权威性,让听众信以为真,就在历史书上找到可以和他们对立的大奸臣,以此证明,我讲的是正史真实,不信就去看书啊?看历史上有没有苏定方、潘仁美这样的人物。

杨家将演义

而这些听众有大部分是文盲,很好忽悠,靠几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就可以把他们骗住,让他们相信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从而对这些话本小说平添几分敬畏感,最终痴迷,而这些,又是话本小说的作者们需要的。

就这样,和杨继业(杨业)一朝一起出征,且有一定责任的潘美,就被塑造成大奸臣潘仁美,不明就里的听众就彻底将他们划等号,再也说不清楚了。

不知道对“潘”姓是不是有误解,话本小说里的几个反面形象都是姓“潘”,比如《三国演义》里的潘璋,《杨家将》系列的潘仁美,《水浒传》里的潘金莲、潘巧云等等,不得不说,有些意思。

历史上的潘美活到了六十七岁,死后还被赐谥号为武惠,身后名无数,一直到明朝杨家将故事话本的出现,到了这个时候,他的形象,算是彻底变了形。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