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死于1487年,但她的黑料却一直传到了2025年

梨评历史 2025-03-21 18:14:57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明宪宗和往常一样,在铜镜面前梳头,看到镜中逐渐苍老的容颜,加上两个皇子接连夭折,内心不免有有些悲伤道:

“朕的江山,难道后继无人了吗?”

一旁服侍的太监张敏闻言,立即跪倒在地,战战兢兢地吐出了一个埋藏六年的真相:“陛下早有皇子,现在住在冷宫,如今已经六岁了!”

明宪宗大惊,连忙去冷宫查访,意外发现了养在冷宫的朱祐樘,不仅接了回来,更立为太子,成为一段流传宫内外的传奇事件。

《成化十四年》贾静雯版万贵妃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01

某天,明宪宗宠幸了纪姓土司的女儿纪氏,不久纪氏怀孕,宠绝后宫的万贵妃得知后,就派宫女给纪氏打胎。

宫女同情纪氏遭遇,谎称纪氏生病而已,并非怀孕,万贵妃信以为真,让她住在安乐堂,最终纪氏诞下一子。

纪氏害怕万贵妃的手段,就命张敏溺死,张敏不忍心,就将其藏了起来,废后吴皇后知道后,暗中抚养,直到其长到六岁被明宪宗接走,这才有了之前这件事。

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明史·后妃传》

而万贵妃得知此事后迁怒于张敏和纪妃,先后害死他俩,且暗中谋害朱祐樘。

朱见深

当然,万贵妃除了谋害纪妃母子之外,还祸害其他妃子,同样也是《明史》记载,说万贵妃因自己儿子早夭,害怕其他后妃诞下皇子受宠,因而一旦有妃子有身孕,就命人堕胎,一时间,后妃“饮药伤坠者无数”,即便侥幸诞下皇子也会被万贵妃谋害。

成化五年(1469年),侧妃柏氏诞下皇子,可惜未能长大,《明史》认为,这是被万贵妃害死的:

“时万贵妃专宠而妒……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

问题是隔了几百年,《明史》是如何得知万贵妃害皇子之事的?

当然,到底谋没谋害,除非当事人知道,但《明史》却言之凿凿的认为是万贵妃陷害,不免有些武断,毕竟关于朱祐樘出生前后的事情本来就是一个穿帮的事情。

朱祐樘出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而此时除了朱祐樘,明宪宗还有一个儿子活着呢,就是之前说的悼恭太子朱祐极。

朱祐极生于成化五年(1469年),母亲是明英宗钦定的妃子贤妃柏氏。

可惜他活到三岁后夭折了,也就是在朱祐樘出生的这个时间点,朱祐极明明在世,张敏能说“上未有子”呢?不仅这个穿帮,而且《明史》说这个时候的朱祐极已经被万贵妃害死,明显和《实录》记载相反。

很明显,万贵妃被一帮明清文人尬黑了,什么逼迫后妃堕胎、毒害皇嗣、杀纪氏纯属无稽之谈。

有了明清文人的各种尬黑以及《明史》记载,万贵妃的形象彻底败坏,成为一个祸乱后宫的妖妃,甚至一直影响到后世几百年,只要谈起她,都是恶毒女人,以至于后世的影视剧里,不管是TVB的《后宫》还是电影《龙门飞甲》,万贵妃就是只手遮天的妖妃。

《后宫》杨茜尧版万贵妃

至于万贵妃真实形象?有了影视剧,谁还看真实的历史记载?

那么我们今天就从《实录》里还原一个真实的万贵妃。

02

万贵妃原名万贞儿,原本是青州府诸城人,四岁那年,父亲犯事被发配边疆,因害怕女儿无依无靠,就托付同乡将万贞儿送入宫内当宫女混口饭吃。

如果没有意外,万贞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被放出宫外嫁人,但因为都是将近二三十岁的年纪,属于大龄姑娘,自然嫁不到好的人家,但即便如此,已经是宫女最好的出路了。

最惨的就是被选中殉葬,因为明朝恢复了殉葬制度,除了未能生育的后妃之外,还有不少宫女需要殉葬,一旦有皇帝驾崩,就是宫女们的生死时刻。

时间来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一年,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战败,不仅葬送数万精锐士族,自己也被俘虏。

随后瓦剌太师也先带着明英宗来到京城,妄图以皇帝为筹码进行要挟,关键时刻,大臣扶持郕王朱祁钰为帝,这么一来,大明有了新的皇帝,也先手上的明英宗自然没有利用价值,靠着于谦等一帮大臣,朱祁钰算是稳定了局势。

朱祁钰

外面局势稳定了,但内部问题还未能解决,当初朱祁钰登基是有一个前提的,即朱祁钰百年之后,将皇位还给明英宗一脉,朱祁钰登基后的确遵守承诺,立了侄子朱见深为太子。

问题是谁不想将皇位留给自己儿子呢?不过现在废了朱见深不合时宜,因而朱祁钰秘密将东宫太监都换成自己心腹,妄图提前布局,至于朱见深?虽然还是太子,但却和生母周妃一起生活,毕竟按照明朝的惯例,太子就学后才能迁居东宫,而这一年,朱见深仅仅三岁,还未能就学,朱祁钰就是利用这一点提前布局。

朱祁钰的意图很快被孙太后发觉,为了将皇位留给儿子一系,提前让朱见深搬进东宫,这么一来,年幼的朱见深又被迫和母亲分离,彻底失去了父母的关爱。

而为了照顾朱见深,孙太后安排已经得到自己信任和喜爱的万贞儿进入东宫来照料他,这一年,万贞儿二十岁,朱见深三岁。

03

孙太后的谋划虽然不错,但现在当家做主的毕竟是朱祁钰,随着局势的稳定,让自己儿子当太子的想法也愈加迫切。

景泰三年(1452年),经过一番运作,朱见深的太子身份被废了,降为沂王。

《女医明妃传》吴磊饰演的少年朱见深

从众星捧月变为落井下石,给年幼的朱见深心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名义上是尊贵的亲王,但黑暗里,到处都是盯着他想要他小命的血红的眼睛。

父亲虽然也回来了,却被软禁在南宫,父子不得相见,母亲周妃因形势所迫连过来看他两眼都做不到。

朱祁钰儿子夭折后,大臣钟同请求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后被被杖毙,当时朱见深不过七岁。

小小年纪就要担惊受怕,朝不保夕,在生死压力和外界的流言中,他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身边唯一能够保护他信得过的只有万贞儿这个宫女,虽然这个宫女本身也很弱小,并没有什么力量,但却全心全意地对他好,是她,在雷雨天阴暗之时,将自己抱在怀里,轻拍这后背,哄着自己入睡。

此时的万贞儿绝对是一个温暖体贴真诚善良的人,不然照顾和保护一个每天都不知道活不到明天的小孩子有什么利益可图?

朱见深书画《一团和气图》,要说年幼过的黑暗,日后画作不见得如此和气

但凡万贞儿敷衍了事而不是尽心尽力的陪伴,但凡对朱见深有一点不好不真心,日后也不会被朱见深爱成那个样子,毕竟一点点的不耐烦,小孩子都能感觉到,可以说,此时的万贞儿就是朱见深黑暗世界里唯一的光了,更是自己的亲人。

04

在朱见深太子之位被废了五年后,朱祁钰病重,自己儿子又先自己夭折了,正在忧虑的时候,明英宗却在一帮大臣的簇拥下复辟了。

重新登上皇位的明英宗立即将朱见深重新封为太子,万贞儿守得云开见月明,短短几年,经历了朱见深了被立太子、废太子,再被立太子的戏剧化人生,只是这一年,她已经二十八岁了,得考虑自己的未来了。

明英宗复辟

问题是曾经年少的朱见深将对她的亲情化为了爱情。

天顺五年(1461年),孙太后病重,将万贞儿调回自己身边伺候,在这短暂的分别中,朱见深意识到对万贞儿已经有了别样的思念,因而次年孙太后刚刚去世,就立即将万贞儿要到自己东宫,做自己的贴身宫女。

对于朱见深的意图,万贞儿岂能不知?她也决定陪着朱见深走完自己的下半生,只是摆在她和朱见深之间的除了不可逾越的身份问题,还有远超其他人的年龄差,这一点,她比谁都清楚。

果然,明英宗看到儿子和万贞儿这个老宫女的感情已经非同一般的时候就意识到了不对劲,虽然不喜万贞儿,但毕竟照料太子多年,功劳苦劳都有,岂能过河拆桥?为今之计,只能另寻他法。

经过一番思虑,明英宗想到了好办法,毕竟哪个男人不喜欢年轻貌美的姑娘?只要安排几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在太子身边,朱见深自然会远离万贞儿,正好朱见深到了大婚的年纪,就趁这个时间将他拉回正轨。

天顺七年(1463年),明英宗为儿子挑选了吴氏、王氏与柏氏三位女子入宫,可谁知到了次年正月,明英宗就病重了,未能看到儿子大婚,但不管如何,后妃是选好了,择日大婚即可。

朱见深和万贵妃

但对于朱见深而言,自己和万贞儿有这么一段重重险境里相依为命只有彼此的经历,岂是其他人能够比得上的?别说这些普通的妃子了,在朱见深眼里,所有人都加起来都无法取代万贞儿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其他妃子再年轻再貌美,对他而言都是可以替代的人,不需要在意灵魂。

而万贞儿是他的命,不管外貌如何变化,他只在乎她这个人的本身,其他人能相提并论吗?

所以成婚后的朱见深时不时跑到万贞儿眼里,引起新皇后吴皇后的不满,当然,朱见深对她也很不满,因为他要废后了。

05

坊间传闻,是吴皇后嫉妒,打了万贞儿的板子,引起了朱见深的不满,实际上这个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其实有待考证。

根据《明实录》记载,朱见深废后的理由是这个:

朕勉遵先帝之命,册立皇后不意太监牛玉偏徇己私,朦胧将先帝在时选退吴氏于母后前奏请立为皇后,朕观吴氏轻浮粗率,诗云靡不有初,初尚不谨,何以尧终

朱见深认为,是太监牛玉偏徇己私,故意将时选退吴氏在太后面前奏请立为皇后,她不是先帝给他选的那位,而且也不贤德,所以要废后。

朱见深绘画《岁朝佳兆图》

至于打没打人呢,史官表示“后立朱逾月而废,当时传言或谓后宫先有擅宠者,后杖责故,然宫禁事秘,莫得而详”,他也不知道真假。

历来废后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朱见深废后很快,仅仅一个月就废了吴皇后,难道是因为为了让万贞儿上位而不择手段?不不,纯粹是因为老妈的强力支持。

朱见深目前周妃已经是周太后了,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周太后,将她当明朝后宫太后里的小透明,实际上,周太后性格强势刁蛮,自成化朝直至弘治朝,完全可以用用“妒悍”一词来形容她。

先来看看周太后的战绩。

天顺八年(1464年),朱见深刚刚登基,她就因和钱皇后尊太后的名分问题,置英宗遗诏于不顾,和文武百官争论不休,最终钱皇后被尊为“慈懿太后”,而周妃则是“皇太后”。

周太后画像

一战成名,让大臣意识到这个太后不好惹。

不久钱太后驾崩,因合葬问题,周太后继续和和文武百官开战,本来明英宗遗诏钱太后和自己合葬,但周太后就是不肯,至于众大臣至文华门哭谏。

一边是母亲,一边是百官,朱见深很是左右为难,实在没办法,向大臣诉苦:

卿等所言固是正理,但圣母在上,事有窒碍,朕屡请命,未蒙俞允。朕平昔孝奉两宫如一,若因此违忤,致有他虞,岂淂为孝?今当于裕陵左右择吉地安葬,崇奉如礼,庶几两全,卿等其体朕意。

虽然朱见深同意了合葬,但半路上,周太后悄悄把钱后陵墓的隧道给堵上了,玩了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么一来,墓道不通,就不算合葬了,真正合葬,得自己。

明英宗裕陵

除此之外,周太后还不允许钱太后的神牌供奉在英宗的神牌旁边,可以说这个女人为了争这个名分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而且和钱太后不对付。

事情回到废后这个上面,钱太后是不支持废后的,那凡是钱太后支持的,她就要唱反调,坚决支持儿子废后,也因为钱太后的这次废后问题,让朱见深远离了嫡母钱氏。

不过周太后支持废吴皇后不代表她愿意看万贞儿这样大了他儿子十七岁、出身卑贱的侍女当皇后,这一点朱见深也知道,毕竟坚持立万贞儿为后,恐怕文武百官还没闹,周太后就要闹起来,到时候宫内宫外吵,朱见深非得烦死,所以他退而求其次,立万贞为贵妃。

06

成化二年(1466年),万贞儿有孕在身,朱见深就封他为贵妃,而且同一时期册封的人还有很多,周太后和大臣们也没什么好反对的,只不过万贞儿的位分一直是妃位之首,甚至压了明英宗给他选的柏妃一头。

年底,万贞儿诞下一个皇子,这是朱见深的长子,朱见深高兴的不得了,不仅叫人祭天祈福,还要立这孩子为太子,可惜这个孩子没能活过一岁就夭折了。

而在这之后,《明史》中,对之后记载颇具清宫戏宫斗的套路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记载万贞儿失去儿子后就看不得后宫其他女子有孩子,但凡有生育的,直接拖去打胎,甚至杀害朱见深宠幸废妃子。

此后朱见深多年无子,都是拜万贞儿所赐。

但真的是这样吗?万贞儿儿子夭折后,朱见深次子朱祐极就出生了,但很遗憾,这个孩子也夭折了,随后出生的就是朱佑樘。

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年),万贞儿已经四十六岁了,眼看没有生育的可能性,朱见深决定立朱佑樘为太子,也是在这一年,加封万贵妃为皇贵妃。

而这段时间,为何没有其他皇子出生呢?其实是朱见深的私心,其实就是让万贞儿诞下皇子,最好能继承皇位,可惜万贞儿已经无法生育了,大臣们每天开始上疏,让朱见深为皇家开枝散叶。

朱见深子嗣

而朱见深呢?不断耕耘,生下的皇子皇女无数,一生有十四个皇子、六个皇女,成为明朝子女第二的帝王,第一就是朱元璋。

很显然,从这里可以证明,万贞儿并不是是一个毒妇,否则这些孩子怎么出生呢?

至于纪氏生子这件事,她得知后不仅主动前往祝贺,更厚赐纪氏母子,还请宪宗择吉日将皇子接入宫来:

至是,太监张敏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之,贵妃惊云:何独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择吉日请入宫。次日,下敕定名,徙纪氏处西内永寿宫,礼数视贵妃——明(正德)陈洪谟《治世余闻》

万贞儿的做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毕竟此时的朱祐樘是妥妥的太子人选。

至于纪氏住在内安乐堂这么久,纯粹是朱见深的原因,毕竟要是万贞儿真的迫害自己母亲,日后上位的朱祐樘是绝对不会饶过万家人的。

朱祐樘

朱祐樘对家人如何大家都知道,他继位后是如何对待万家人的呢?

弘治十年十二月,宪庙皇贵妃万氏之侄万喜、万达既革职为民。至是复奏,岁时赴园陵祭祀,以布衣行礼不便,乞复职。上(朱祐樘)命万喜为正千户,万达百户,万祥所镇抚俱锦衣卫带俸——《明孝宗实录》

如果万贞儿真是干了不好的事情,朱祐樘这么一个在乎母亲的人,是不会轻拿轻放的。

而且皇子是国本,如果真的迫害会如实写进《明实录》,比如天启朝客氏残害皇子是真的写进《明实录》里的。

《明史》总说万贞儿权势滔天,问题是有这么一个强势的婆婆周太后在,就算朱见深纵容她,大臣和周太后是不会纵容她的,成化一朝,从未有任何记载周太后和万贵妃有冲突,甚至在朱祐樘登基后跳出来维护万贞儿。

《明孝宗实录》记载,朱祐樘登基的时候,山东鱼台县县丞徐顼上巴结新帝,要给纪氏追谥迁葬,然后扯上万家人,要求追究万喜的责任并且没入其财产,周太后怎么做的?

皇太后、母后宣谕:已明凡外间无据之言,难凭访究,又万喜等原所受官职房产已准辞退,其累次所赏金银及违禁器物及支过内府价银令尽数还官,如隐寄不实追问不宥

可见朱见深虽宠,但不至于让她肆意妄为,而万贞儿也懂的分寸。

07

那为何被黑的这么惨呢?就得说说成化年间的“杨晔案”了。

杨晔是“三杨”之一杨荣的曾孙,到了成化年间,杨家在福建依旧权势熏天,《明宪宗实录》记载,杨晔“与其父致仕指挥同知泰暴横乡里戕害人命”,被锦衣卫查了。

《杏园雅集图》里的三杨,杨荣(左一)

杨晔的叔父是兵部主事杨士伟,而且杨荣虽然死了但门生故吏无数,因而他有恃无恐,根本不怕,最终惊动了西厂提督汪直,汪直也不怕杨家,直接冲进杨士伟家中将杨晔抓获,然后严刑审问,杨晔不堪重负,死于狱中。

他一死,就捅了文官的马蜂窝,杨家门生故吏无数,老领导的孙子死于狱中,这能忍?内阁大学士商辂、兵部尚书项忠、学士万安、刘珝、刘吉等联名上奏,朱见深一看这架势,不得已,解散西厂,但西厂职能还在,至于商辂则被逼告老还乡。

这么一来,就更痛恨汪直了,然后就牵扯到万贞儿头上。

成化一朝最大的政治核心势力在于内阁和司礼监,而为了打击司礼礼太监为主导的辅政体系,故意提拔另外的力量,即西厂,以平衡政治局势。

而汪直等人是因为受到万贞儿的赏识得到朱见深的信任,然后出任镇守、监军等要职。

万贞儿充其量就是一个桥梁,大家通过她而得到朱见深的信任,仅此而已。

可惜文官集团才不管,各种脏水不断泼,成化、弘治、正德一朝,万贞儿风评还没败坏,到了嘉靖一朝,算是彻底败坏了,更捞不到好的评价。

而最早说万贞儿善妒杀嗣是什么书呢?是万历年间于慎行编的《古山笔尘》:

纯皇(朱见深)之诞孝庙也,时万贵妃宠冠后廷,宫中有孕者,百方堕之。孝穆太后旧为宫人入侍,已而有孕。贵妃使医堕之,竟不能下,乃潜育之西宫,报曰:“已堕。”上不知也。

于慎行是万历年间的人,如何能知道百年间成化朝的秘闻?而且他末尾写的听说,然后《明史》就是实锤了。

《行乐图》里的朱见深

本来朱见深和万贞儿之间的爱情并没有超出理智,朱见深一边努力做好皇帝的本职工作,一边维护和万贞儿之间的爱情,毕竟要是铁了心要立万氏为皇后,即便群臣反对也并非做不到,请看嘉靖的大礼议就行了。

但这么一份感情彻底被一部不靠谱的正史给玷污了。

《明史》就喜欢参考各路野史编撰,真正的《明宪宗实录》不去看,反而搞这些花边新闻,连乾隆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写了一篇《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提出几个问题:

“宫闱事秘,流传又岂口尽凭?”

“敏纵欲护救,亦必潜匿外廷,密为保育,又安敢仍留附近安乐堂之他室?吴后复往来哺育,竟不虑万妃之稍有知觉乎?”

“佑极故在,而敏惊称知‘上未有子’,出于何意?”

“万妃果妒者,岂能挺贯鱼及众而诞生成立者,如是多乎?”

连乾隆都亲自写文辟谣,可见万贞儿被黑的连他都看不下去了。

08

成化二十三年(1487)正月,万贞儿去世,相处多年,朱见深非常悲痛,哀叹“万妃长去,我亦安能久矣。”

果然没有半年,才四十岁的朱见深就因伤心过度去了,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说实话,朱见深和万贞儿的爱情始终未被人理解过,但在朱见深眼里,年龄根本不是什么重要条件,不管万贞儿是二十五岁还是五十五岁,只要出现在朱见深最难的那段岁月里,就注定了她将会朱见深生命里最为重要的人。

周太后曾经问过:“彼(万贞儿)有何美,而承恩多?”

朱见深答曰:“彼抚摸,吾安之,不在貌也(有她在我就会安心,不因为她的容貌)。”

这份感情,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朱见深和万贞儿的事情太稀缺太难复刻,没相同经历的人大概是不可能体会的。

参考文献: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明实录宪宗实录》、《明实录孝宗实录》

【清】夏燮:《明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明】陈洪谟:《治世余闻》,中华书局,1985年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