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圣历元年(698年)三月,一道圣旨从洛阳发出,直抵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庐陵王府。
圣旨大致的内容就是庐陵王李显患病,需要到洛阳进行治疗,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将李显一家带回洛阳。

李显也是一个马球爱好者
表面来看,是武则天放心不下儿子,要带儿子回洛阳就医。
但放在圣历年间,这个举动可大有深意,因为这一年,武则天已经七十五岁了,身为帝王,总得考虑千秋后皇位传承问题,此前就因传位给武家人还是李家人纠结过,最终还是选择了将皇位传给李家人。
倒不是因狄仁杰的一句话,纯粹是这一年后突厥默啜可汗打着弃周复唐的旗号叛乱,一度占领了定州、赵州,武周没打过,和谈也没谈好,就派李显为河北道元帅迎战。
短短几天,李显就募集了数万人,至于默啜可汗一看形势不对,劫掠一番后就退走了。
这件事让武则天明白,这么多年了,李唐的威望还在,这天下终究还是李唐的,再加上狄仁杰一句:“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最终决定立李显为太子。

狄仁杰
01同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太子。
再次当太子的李显明显吸取了第一次当皇帝的教训,自立为太子后,每日韬光养晦,甚至主动和武家人联络,双方联姻,来确定自己的地位。
他明白,自己总会熬过母亲的,但一天不登基,这位置一天都不稳,毕竟还有个同样登基过的弟弟李旦,所以,无论如何,在太子期间,都要小心翼翼,等自己登基那一天。
只是没想到,在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凤阁侍郎张柬之联合一帮大臣逼迫武则天退位,让李显提前登基。
要知道,这段时间武则天已经病重了,而且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太子,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重新登位,复李唐江山,只是比现在多等一段时间而已,但一帮大臣逼着武则天退位,从被驸马都尉王同皎直接抱上马入宫来看,明显他并不知情,换句话说,他是被迫参与的,也让这起政变,充满了疑云。

刘晓庆版武则天
到底是谁在策划这起政变呢?首先肯定不是李显。
根据《旧唐书》记载,是李显主动率左右羽林军诛杀张易之兄弟的。
但《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认为李显是被迫的,而且将李显描绘为一个胆小怕事懦弱的人:
驸马都尉安阳王同皎诣东宫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
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
李湛曰:“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镬乎!请殿下自出止之。”
太子乃出。同皎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而入。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显一开始就不打算去,是驸马都尉王同皎死命的劝他出来,后面又是右散骑常侍李湛(中书令李义府少子)半威胁半劝,逼着李显进了玄武门。
政变在大唐不稀奇,但如此软弱的,只有李显一个人。
明明是拥立李显复大唐,甚至让李显提前登基,但《新唐书》作者欧阳修和《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都认为他是胁迫的呢?很显然,就是因为李显登基后对一帮拥立大臣的所作所为推断的。
02神龙政变后,张柬之等五个人全部被封王,弟弟李旦加号安国相王,进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妹妹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仍赐实封,满五千户。

李显画像
只是李显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剥夺张柬之的权力,此时张柬之已经八十了,就算要夺权,也得体面一点,但李显直接将其流放到泷州(今云浮市罗定市),让其死在了南疆。
而另一位老臣崔玄暐则被流放到了古州(今贵州黔东南),不过六十七岁的崔玄暐挨到哪里,半路就是死了,至于袁恕己,被酷吏周利贞虐杀,桓彦范在贬谪瀼州(今广西上思)路上被周利贞缚在竹槎之上拖行后乱棍打死,而敬晖最惨,是被凌迟而死。

大唐疆域,这些人去的都是南疆,哪怕到了宋朝,这里也是凶险无比
至于抱着他的驸马都尉王同皎呢?被武三思诬陷谋反,最终被处死。
这哪里是对待功臣?明明是报复仇敌的手段。
与这些功臣相反的是,明明和李家有生死大敌的武家人,却活的相当滋润,比如武三思,一点事都没有,反而成为李显的心腹。
与从同时,二家又联姻不断,永泰公主嫁给武承嗣嫡长子武延基,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次子武崇训,新都公主嫁给武承业的儿子武延晖,可谓水乳交融。
之所以登基后有如此反差的行为,其实就是源于神龙政变中武则天的一句话。
根据《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二》记载,武则天得知有人政变后大惊,进而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
李显已经是太子了,日后江山注定要给他啊,但五贼(张柬之)却贪功,密谋政变,李显一听,瞬间就明白这背后的源头,进而“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而后“三思等得入其谋。”
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因为这段话,武三思等人才继续参与朝政的,至于李显为何要“拜谢死罪”呢?难道是内疚吗?这些年的在母亲威势下过的胆颤心惊,有内疚估计不会多,所以这里的“拜谢死罪”,可以理解为感激和道歉。

这里的“拜谢死罪”,可以理解为感激和道歉
道歉是因为自己参与进来了,感激是武则天在提醒他,这起政变的主谋到底是谁,张柬之肯定不是主谋,那剩下的呢?答案呼之欲出,就是李旦。
03和李显与武家联姻相反,李旦从不和家联姻,他联姻的对象就是和太平公主这边。
比如李旦女儿荆山公主嫁给太平公主前夫薛绍的族人薛伯阳,鄎国公主嫁给薛绍的弟弟薛儆,而太平公主女儿则嫁给李旦豆卢贵妃的族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旦和太平公主已然结盟,且排除了武家人。
要知道武则天晚年为了保全武家人,拼了命的让李唐宗室和武家联姻,但李旦硬是不肯联姻,能在强权母亲的逼迫下不肯联姻,可见李旦对武氏的恨,而他们的联盟,就是一个坚定的反武联盟。
与从同时,张柬之五人或多或少,都和李旦有着密切的联系。
袁恕己是相王府司马,张柬之是宰相姚崇推举的,而姚崇一度担任过相王府长史,而张柬之担任宰相后,利用宰相的权力,任命桓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掌握了禁军。

张柬之
至于崔玄暐,则是武则天亲自提拔的,倒是和李旦没有太多的关联。
可见这件事从一开始,李旦就是主要参与者,同样还是《资治通鉴》记载的一段话:俄而姚元之自灵武至都,柬之、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
姚崇从灵武回到长安,张柬之表示大事可成,然后把计划告诉了姚崇,要是姚崇和张柬之没有深深的联系,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轻易告诉他?毕竟这是掉脑袋的事情。
相反,被后人认为主动参与的李显,却被蒙在鼓里而不知。
04然后就是神龙政变了,之所以在这一年发动政变,纯粹是看武则天病重了,常住深宫,对外发号施令的都是二张。
说起来武则天宠幸二张,不是贪图男色,纯粹是为了朝廷制衡而已。
自李显当太子后,不管李显愿不愿意,身边会自动聚集一帮人,加上武则天有意让李武合流,李显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人,出于对权力的控制,武则天打算重新推出一个势力,让张昌宗、张易之组建控鹤府,以此来牵制李武的势力。
问题是武则天终会老去,二张也不敢多得罪李显等人,打算留个后路,这武则天能忍?借题发挥,借着二张的名义处死了永泰公主、武延基以及李重润,让双方接下梁子,维持朝廷的平衡,一直到武则天病重。
此时的武则天连基本朝廷事务都无法处理,身边能依靠的仅有二张,但二张整人还行,处理政务还是得大臣,为此她亲自提拔崔玄暐为鸾台侍郎以及其受举荐的大臣,这就给了他们的机会,发动政变。
对于他们来说,政变不管成功与否,都是赢。

神龙政变
政变成功,获得从龙之功,还可以借政变的机会铲除政敌,尤其是武三思等人,政变失败,就以奸臣蒙蔽武则天为由,处死二张兄弟,所以在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这天,谋划了政变。
值得一提的是,政变当天,李显是被人抱着上马的,而李旦则带着自己冲进去的。
正月二十三日,李显代理国政,随后大赦天下,次日,武则天正式宣布禅位,李唐复国。
只是对于李显来说,自己这个皇位属于有点难坐稳,不管是太子时期还是现在。
当初回到洛阳,韬光养晦的他对于朝臣大半是不认识的,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的母亲,想要坐稳皇位,只能顺从母亲的一切决定,母亲让干啥就干啥,让联姻就联姻,就是为了熬出来。
好不容易要熬出头了,弟弟却带着一帮人入宫政变,自己的女婿也参与其中,劝他一起进去,可他入宫后却发现,控制皇宫的都是弟弟的人马,连曾经高高在上的母亲都被架空了。

五大臣密谋
尽管自己坐上了皇位,看着跪在地上山呼万岁的弟弟,李显的恐惧必然是大于登基的喜悦,尤其是跪在地上仿佛一心为大唐的五大臣,在李显心里,到底是功臣呢还是帮凶呢?
而后这帮功臣还想要让李显杀武三思来立威,相比于弟弟,武三思恐怕比弟弟更值得信任。
所以,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李显重用武三思,放任韦后,和上官婉儿结盟,先管好内宫,后放任武三思打压朝臣,然后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这背后,都是源于自己在朝廷上的孤立无援,这一切,都是为了防着自己的弟弟一手。
毕竟李旦可以掀翻武则天,也可以掀翻李显,李旦始终记得母亲那天说的话。
05话说回到李旦头上,为何李旦要发动政变呢?难道是为了篡位?我看未必。
和哥哥不同,李旦这辈子就是一个打算,恢复李唐的统治,尽管屡遭打压,但始终不肯低头,也不肯和武氏联姻,而他长期在权力中心,对母亲的了解远比李显透彻,他也明白,武则天在武氏和李氏之间传承问题上反复拉扯,就是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

李旦这辈子就是一个打算,恢复李唐的统治
问题是七十岁的武则天可以借此控制朝政,但八十岁的武则天还可以吗?还有能力平稳朝廷,不让武氏凌驾于李氏之上吗?
而后武则天放出二张遥控朝政,打压李武,却让李武联盟走的更近,尤其是杀了李显唯一的嫡子李重润,促使李显和武氏彻底走在一起。

七十岁的武则天可以借此控制朝政,但八十岁的武则天还可以吗
这让李旦意识到一旦李显登基,武氏继续在权力中枢,老哥李显根基又浅,必然会利用武氏把持朝政,武氏一日在朝堂,李唐宗室一日就会分裂,始终凝聚不起来,所以,武氏必须清理出朝堂,为此,他只能提前发动政变。
只是他一政变,就注定要走上了和兄弟对立的路,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当然,更清楚的还有武则天。
对于李旦的政变,她心里是非常痛恨的,因而“善意”提醒李显,这背后的主谋,就是用最后的时间谋划,让李显置李旦于死地,玩了一辈子权谋的她,始终不肯面对这个结果,所以,至死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人,哪怕是自己亲儿子,而且,她差点成功了。
05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不满韦后和武三思把持朝政,矫诏政变,处死了武三思父子,而后再一次进入玄武门,可惜他没有太爷爷李世民的好运,政变失败。

玄武门后来被李显改名为神武门
事后,宰相宗楚客趁机诬陷李旦也参与其中,李显让御史中丞萧至忠审理,萧至忠曰:
“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相王昔为皇嗣,固请于则天,以天下让陛下,累日不食,此海内所知”
萧至忠暗示,李显的位置是李旦绝食让出来的,岂能恩将仇报?说白了,就是不肯诬陷罢了。
但别看萧至忠一副大唐忠臣的样子,但也是个骑墙派,看到韦后势大,将女儿嫁给韦后表弟,韦后被诛杀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后参与太平公主的废李,最终被李隆基所杀。
当然,这是后话,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显一直对弟弟有着深深的恐惧,但发现李旦不好动的情况下,只能放任韦后和武三思进行打压,甚至打算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甚至引入了宦官势力,引起朝政的混乱。
可惜李显晚年谋划了一辈子,江山还是弟弟一系的。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李显暴卒于神龙殿,有传言是韦后毒死的,很显然不符合韦后一系的利益,毕竟李显在,她们还有皇权这个大树依靠,没了李显,她们拿什么和李旦一系斗?最终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赶下了台。
李显驾崩后的庙号是“中宗”,是太、高、世、中四大庙号之一,有中兴之意,汉宣帝的庙号就是中宗。
但李显前有政变“懦弱”表现,后纵容后宫(本质打压弟弟一系),让不少人认为“中宗”这个庙号有些变味,后人也不敢用,除了大理中宗段正淳和南汉中宗刘晟之外,正统王朝,再无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