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过后,信仰彻底崩塌

梨评历史 2025-03-28 18:20:35

庚子之变前,官僚们对于大清还是很忠心的。

不管战场上有多屈辱,不管签订多少条约,大清还是大清,朝廷还是那个朝廷,大臣的权力和地位丝毫没有减弱,因而朝廷内外,维护慈禧统治的大臣不在少数,直到义和团的出现。

庚子之变

说实话,朝廷对于义和团的政策是相当混乱的,朝令夕改,如同儿戏,也让大臣们无所适从,今天朝廷透露镇压义和团的意向,大臣们闻风而动,纷纷献策,但明天朝廷又打算支持义和团,还没等大臣思索如何转变态度的时候,朝廷又坚决镇压。

这让习惯闻风站队的大臣们不知道如何应对朝廷的风向,更何况,朝廷的命令有时候还非常模糊,摆明了让他们承担执行不力的锅,也让这段时间的大臣们头疼不已。

01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始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山东教案,因当地教堂欺压百姓,怒不可遏的百姓直接冲击当地教堂,而害怕得罪洋人的平原县知县蒋楷立即派兵镇压,激起了更大的冲突,也让民变演变成了反清,山东各地纷纷竖起“反清灭洋”的旗帜。

义和团运动

到了这里,义和团的运动性质就变了,变成了反清了,因而山东巡抚毓贤一边镇压,一边招抚,和此前镇压民变的手段并无二致。

事情到了这里,算是结束,但在这个时间内,京城却发生了一件废立新君的事情,慈禧不满光绪的“围园杀后”,软禁光绪后打算废了他,找来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等对外释放光绪生病不能亲政后,让溥儁继位。

慈禧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事情却翻了车,两江总督刘坤一带头反对,并表示:“若有废立之事,则两江士民,必起义愤!”

刘坤一

这让慈禧大吃一惊,本来刘坤一是坚决反对变法的,一度遭到光绪的痛斥,在这个前提下,慈禧才询问刘坤一废立之事的,谁知刘坤一“不计前嫌”,甚至还搬出了“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的话,暗示他只认光绪为皇帝,其他人他都不认。

刘坤一毕竟是三朝老臣,对于慈禧的爱权性格比谁都清楚,但他就是不给慈禧面子,可想而知,慈禧看到这份奏折后是如此的恼火,换其他人,早就被撸下台,甚至掉脑袋了,但慈禧迫于另外两个南方大臣,即两广总督李鸿章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压力,没有对刘坤一动手,刘坤一是一点事都没有。

而除了南方督抚,列强们也颇有微词,这让慈禧相当恼怒。

尽管从现在看来,这是洋人干涉清朝内政,但在当时,慈禧可没这个观念,在她的思维里,大清是自家的,自己想要废立皇帝是自己的事情,和洋人有什么关系?洋人凭什么指手画脚?

另一边载漪也很生气,本来儿子入宫,板上钉钉的储君,自己身边也形成了新的势力,只要儿子登基,那就是日月换新天,谁知洋人来搅局,在他们眼里,就是洋人害他儿子不能当皇帝了。

所以从慈禧到载漪都对洋人异常怨恨,这时候传来义和团“反清灭洋”的事儿,让慈禧心生借刀杀人之计。

慈禧

此前义和团虽有造反的嫌疑,但至少他们攻击的主要目标就是慈禧现在非常不喜欢的洋人,这是她目前非常需要也非常看到的。

而另一方面,朝廷上下都畏惧洋人,慈禧也认为洋人不好惹,毕竟利用义和团反洋有着巨大的冒险,因而她心里也没底,所以这段时期,朝廷上对于义和团的政策是相当拧巴,倒是“剿”呢还是“抚”呢?可以说此时的朝廷包括慈禧,都陷入了一个非常矛盾的旋涡里。

历来,统治者对于底层百姓结社是相当重视的,一旦发现,必然会斩草除根,而这一次对于义和团呢?朝廷的上谕是这样的:

近来各省盗风日炽,教案迭出,言者多指为会匪,请严拿惩办。因念会亦有别,彼不逞之徒,结党联盟,恃众滋事,固然属法所难宥。若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以互保护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

地方官遇案不加分别,误听谣言,概目为会匪,株连滥杀,以致良莠不分,民心惶惑,是直添薪止沸,为渊驱鱼。办理此等案件,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

这份上谕里,朝廷认为只要不是土匪的,都是安分守己的良民,他们只是练拳,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已,至于结社与否,不在此列,而后就解除了山东巡抚毓贤的职位,并且让他进京述职。

02

为何解除毓贤山东巡抚的职位呢?根据一份训斥毓贤的谕旨可以看出,毓贤被职位的原因是“纯系地方文武弹压缉捕不得力,巡抚毓贤固执己见,以为与教民为难者即系良民,意存偏袒,命即查明各种会匪名目,言行禁止,以靖地方。”

毓贤

即毓贤镇压义和团不力,“意存偏袒”义和团,引起洋人的多次抗议,也让山东局势越来越混乱。

从这个谕旨来看,惩治毓贤的确没问题,问题是解除毓贤山东巡抚职位后,朝廷却没有下达任何关于处置毓贤的谕旨,是贬谪呢还是下狱呢?都没有,只是让他入京面圣。

这就有点意思了,对于一个地方官来说,“入京面圣”可是相当荣耀的事情,寓意受到重用,难道毓贤要升迁?

别人胡乱猜测还好,但接替毓贤去山东的袁世凯可不能胡乱猜测,一个不好,事关自己前途。

对于袁世凯来说,虽然接到“署山东巡抚”的谕旨,但却知道这个位置是一个烫手山芋,尽管这是二品大员,还是一省的巡抚,算是帝国的封疆大吏,也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但问题是前任毓贤是剿匪不利而被解除官职的,自己去山东是不是得大力镇压?

袁世凯

然而朝廷解除毓贤职位后又让他入京述职,这是升迁的迹象,自己是不是该走毓贤的老路?顺带着朝廷对义和团到底是什么态度?他是一点底都没有。

一念之差,关系自己的生死荣衰,更重要的是,自己还是“署山东巡抚”,并不是正式的,看来朝廷想要看看自己对义和团的表现和态度决定他能不能当封疆大吏。

因而赴任路上,袁世凯故意放慢速度,就是等朝廷的明确指令,到底是“镇”还是“抚”。

结果指令来了,袁世凯更懵圈了,为何这么说呢?

第一份谕旨:“山东民教失和,命袁世凯持平办理。”

“持平”办理,怎么个“持平”?是教民和义和团都得处理?还没等袁世凯回过味,第二份谕旨又来了。

第二份谕旨:“以拳民聚众滋事,命袁世凯总以弭患未然为第一要义,如始终抗拒,即须示以兵威,亦应该查案情,分别办理,不可一意剿击,致令铤而走险,激成大祸!”

既要“示以兵威”,又不能“一意剿击”,这怎么能做到?

不久,第三份谕旨来了。

第三份谕旨:“以山东民心未定,命袁世凯不可一味操切,以致激成巨祸!”

“不可一味操切”是要让袁世凯等等,很显然,此时朝廷对于义和团的性质还没确定,到底是敌人还是自己人,还没有个说法。

义和团活动区域

如此优柔寡断、前后矛盾的谕旨不仅袁世凯懵圈,就连其他朝廷大臣也相当懵圈,更让他们摸不清朝廷到底要干什么?反反复复、出尔反尔,要紧的时刻,朝廷却如此儿戏。

当然,现在最焦急的还是袁世凯,毕竟他现在就在山东,大家都在关注这里。

03

袁世凯还是聪明的,即便朝廷反反复复,但可以从洋人那边探查消息。

进入山东之间,他就派人入京观察京城局势,得知和稀泥的毓贤带着义和团在各个王府之间表演义和团的神功,成为皇亲王公府上的红人,而太后老佛爷还赏赐他一手亲手书写的“福”字,属实是莫大的荣耀了。

而和这个相反的就是洋人的态度,在得到“福”字后,美国公使康格正式向帝国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

至于抗议的原因,就在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月23日这个节点上,外国公使看到诸多传教士被义和团捕杀,就坐在一起商量,要求清廷发布镇压的命令。

因而在承认义和团存在后的两周内,朝廷被迫下了一道上谕:各地严厉查禁义和拳。

很显然,这是朝廷被迫发的,也是给洋人表达一个态度而已,而袁世凯看到这个后,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不管是不是被迫表态,反正是朝廷的上谕,自己照做就是,随后下令,立即镇压。

义和团旗帜

在袁世凯的武力围剿下,山东义和团运动得到了彻底镇压,剩下的则全部离开山东。

这也是袁世凯的高明之处,在朝廷没有其他上谕之前,快速镇压,然后将剩下的义和团都赶走,这么一来,就算朝廷政策反复,但山东境内已经没有义和团,剩下的事情都和他无关了。

不得不说,袁世凯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因为山东没有义和团,成功躲过了洋人的军事打击和朝廷的政治清算,保全了自己,甚至成为庚子国难后的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而和袁世凯行为相反的就是刑部尚书任军机大臣赵舒翘。

赵舒翘

04

在山东义和团被镇压后,义和团都聚集在河北活动。

5月27日,在涞水陈家庄和石亭镇的义和团向涿州进发,涿州距离京城仅仅数十里,是防卫京畿的要塞,也让涿州知府龚荫培相当苦恼。

毕竟朝廷对于义和团剿抚态度不明,要是守城,就意味着和义和团作对,要说放弃,就是他这个知府失职,按清朝律法,失节弃土是要砍头的,走投无路的龚荫培选择了一个谁也不得罪的方式,坐在知府衙门里绝食,靠绝食殉职蒙混过关,这么一来,朝廷和义和团都不好定罪,毕竟是自愿不吃饭的,没人逼迫。

义和团后期运动

和龚荫培一样焦急的还有洋人,他们都希望朝廷表态,到底是镇压呢还是支持呢?毕竟目前局势已经到了不能延缓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载漪来了一个神助攻,他怕慈禧打退堂鼓,伪造了列强要软禁慈禧的电文,而后又派义和团入宫表演刀枪不入的神术,给慈禧吃了“定心丸”,但慈禧对于义和团到底行不行还是不确定的态度,就派赵舒翘去涿州看看,考察拳民到底有没有神术。

要是真的能抵抗洋枪洋炮,就让义和团入京杀光和自己作对的洋人,要是没这个本领,要么镇压,要么解散,然后和洋人慢慢商谈。

当然,见过神术表演的慈禧还是对拳民有一些幻想,甚至抱着极大的希望的,要不然也不会专门派人来看。

6月5日,赵舒翘来到了涿州,看到义和团的成员后就明白了,所谓神术,都是假的,毕竟要是真的有神术,六十年前,就能将洋人赶走,何必等到今天?

但问题是,他对义和团的判断将会影响慈禧日后的政策,不仅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更影响整个朝廷的安危的,可以说这个差事,是他为官以来遇到的最棘手的事情,甚至比袁世凯还要棘手。

思来想去,他决定还是如实禀报,毕竟靠一群农民,大清真的完了。

刚毅

然而就在回京的时候,另一个军机大臣刚毅来了,刚毅是满人,也是一个相当痛恨洋人的人,为啥,他和载漪一样,极力支持废立,而洋人又不断干涉,因而相当痛恨洋人,最终,他选择支持义和团。

刚毅一来,就探赵舒翘的态度,得知赵舒翘要如实禀报后,他说了一句:“万不可铸成大错!”

这让赵舒翘犹豫了,刚毅是如今载漪最亲近的人,更是慈禧最为信任的大臣,自己是远远比不上的,他心里有些计较。

回京后,赵舒翘犹豫了三天,决定当面禀报。

根据慈禧后来所说,赵舒翘当面禀报只是一个劲儿地手脚并用地比划,将自己所见所闻都笔划出来,不管慈禧怎么问,他就是不说,就是靠比划。

很显然,赵舒翘知道,自己避祸最好方式就什么也不说。

问题是有用吗?庚子之变后,赵舒翘还是被列入清算的名单,被迫自尽。

05

当然,除了赵舒翘,庚子之变后被清算的大臣又不少,也让不少大臣寒了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朝廷在义和团问题上的反复,让这些大臣陷入两难的境地,任何透露想法的,下场都不好。

义和团运动前期,主场镇压义和团,缓和与洋人关系的,比如袁昶、徐用仪、许景澄等人,都被慈禧杀了,后期主张支持义和团的,位高权重的流放监禁,普通的则全被被慈禧杀了,比如刚毅、徐桐、毓贤等人

当然,可以不表态,问题是你不表态,慈禧逼着你表态,只要你表态,不管啥立场,事情了的时候,下场都不好,反而表明不反对实际上坚决消极抵制才能善终。

东南互保的南方督抚们平安无事,而在北方,世铎、荣禄、王文韶这些军机大臣始终保持沉默的人,都善终。

这么一来,老老实实听朝廷指示什么就干什么的官员全部死了,阳奉阴违的全凭自己意识判断执行的全部活了,甚至填补了庚子之变后的权力空缺,有了这档子事,谁还敢认认真真听朝廷的命令?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清廷对地方的实际掌控力基本是没有了,而清廷也彻底失去了内部和外部的支持,剩下的只有苟延残喘了。

1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