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若争位,历史必将改写

梨评历史 2025-04-02 18:20:47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作为长子的褚英被努尔哈赤处决后,次子代善似乎成为最合适的继承人。

一来代善的性格和暴虐的褚英相反,适合团结兄弟,在后金人缘不错,二来代善也很能打,自己赐予过“古英巴图鲁”的称号,威信够高,因而努尔哈赤经过一番思虑后便对外宣布:“俟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

代善画像(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所藏)

按照女真人的风俗,所谓的收养其实就是娶遗孀为妻,即“父死则妻其从母”,有这个资格的只有继承人,因而努尔哈赤的一句话,奠定了代善继承人的位置。

也是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自领正黄、镶黄二旗,代善领正红、镶红二旗,剩下四旗则被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杜度掌握,而后建立后金政权,封代善为大贝勒,为四大贝勒之首。

到了这一步,代善不管从权势还是实际地位上,都仅次于努尔哈赤,也是当时后金内部无可争议的储君。

01

但和其他政权一样,君主和储君之间的矛盾始终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后金这样一个草创的异族政权亦是如此。

自代善成为储君后,一系列出格的行为引起努尔哈赤的不满甚至猜忌。

先是爆发代善和大妃衮代的桃色新闻,尽管努尔哈赤宣布自己死后让代善照顾自己遗孀,但可不是自己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一顶绿帽子。

暴怒之后,努尔哈赤冷静下来,打算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废了衮代,至于代善?仅仅以不懂事搪塞过去。

可惜这事过后,代善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在后金迁都之际,因嫌弃自己宅基地太小,直接抢了大儿子岳托的宅基地,这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就被衮代儿子莽古尔泰给揭发了。

努尔哈赤

而且莽古尔泰还透露一个消息,即代善娶了新妻之后,就虐待前妻的两个儿子岳托和硕托,这让从小被继母虐待过的努尔哈赤感同身受。

尽管事后努尔哈赤没怎么处理这件事,但代善在努尔哈赤心中的地位不可避免开始下降,最终因灰山一战彻底爆发。

天命五年(1620年)八月,努尔哈赤带兵和明军在灰山对峙,按计划,莽古尔泰带百余人出阵,同行的额义都则会带着大队人马掩护自己。

没想到莽古尔泰都被明军围困了额义都都没出手,连左翼的代善、皇太极、扈尔汗也无动于衷,原来代善知道莽古尔泰告发自己后,打算给他一点颜色瞧瞧,就趁这个机会陷他于死地,好在明军害怕后金,没敢冲击,让莽古尔泰捡回了一条命。

事后,努尔哈赤大发雷霆,额义都见死不救,显然是受人指使,而这个人就是代善,也让努尔哈赤意识到代善的权势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权威了。

要知道额义都已经是后金第一臣,扈尔汗被自己收为义子,视为年轻骨干,皇太极是宗室里地位仅次于代善和莽古尔泰的人,这三个人今天听命于代善不出兵救援,明天岂不是可以聚在一起逼宫?

努尔哈赤可以容忍代善的一些其他问题,但这个威胁自己权力甚至挑战自己权力的行为绝对不能忍。

当然,代善此举并不是为了挑战努尔哈赤,纯粹是报复一下莽古尔泰,但没想到,却引起了努尔哈赤的戒心。

灰山一战后,努尔哈赤借硕托叛逃一事惩治了代善,并公开宣布:“先前袭父之国,故曾立为太子,现废除太子,将其专主之僚友、部众,尽行夺取。”

至此,代善的储君之位被废除。

02

考虑到代善只是因为私事处理不当引起自己的不满,加上代善在政治权力上也没有公开对立过,在废掉其储君位置后,努尔哈赤还是对其从宽发落,并没有和褚英一样一撸到底。

在代善发了“今后如再怀恨众贝勒、大臣,甘愿受天地处罚”的誓言后,依旧让他担任大贝勒,和其他三贝勒共理国政。

至于储君?努尔哈赤不敢在立了,而是宣布今后大事由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而日后的大汗,也是在八和硕贝勒里选出来,如果这个汗王不贤明,其他贝勒可以废了他重新选。

可以说努尔哈赤搞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就是为了试图平衡各方面势力和权力,避免日后因争夺汗位而引起争端的。

沈阳故宫

问题是努尔哈赤在,各个贝勒不敢纷争的,一旦努尔哈赤不在了,想要把这个体制推行于后世,显然是不可能的。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宁远兵败后,努尔哈赤病情加重,最终死于返回沈阳的途中。

这么一来,后金面临开国以来最大的问题,谁是贤明的?谁有资格当这个大汗?

03

从目前实力来看,大贝勒代善的实力无疑是最强的。

此时的代善掌管正红、镶红两旗,侄子杜度(褚英死后,杜度跟着代善)掌握镶白旗,其儿子岳托、硕托、萨哈廉亦是十固山执政贝勒成员。

至于二贝勒阿敏,虽说战功赫赫,但却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其他人肯定不会答应让这个侄子上位。

而三贝勒莽古尔泰,此前因杀死母亲取悦努尔哈赤,这么一个暴虐无亲情的人,谁也不敢让他当大汗。

倒是四贝勒皇太极有勇有谋,也没犯什么大错,算是代善的有力竞争者。

皇太极常服

除此之外,还有多尔衮三兄弟也是当时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但在当时的环境,尽管代善丢了储君的位置,但他不管是在军功、势力、地位还是资格上,代善都处于有利的地位。

关键时刻,代善决定让贤,将位置留给弟弟皇太极。

毕竟此时的后金就是一个烂摊子,早已被父亲折腾的天怒人怨,即将崩溃,代善自认为搞不定,还不如让贤,二来两个儿子岳托、萨哈廉心向皇太极,代善顺水推舟,表示赞同,毕竟当不了大汗,还能以兄长身份对权力实行操纵控制,因而主动放弃汗位的争夺。

有了代善的牵头,实力不如他的阿敏和莽古尔泰自然也会支持,三大贝勒意见一致,其他人即便有异议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同年九月,皇太极继位,成为后金新的大汗。

可以说,在这关键的推举大汗的过程中,代善作为兄长又实力最强,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的。

试想一下,要是代善不管不顾要争夺大汗的位置,联合阿敏、莽古尔泰等人夺位,后金必然会陷于一场争夺汗位的争斗和杀戮中,即便后面有人胜出,也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本来后金就因天灾陷入严重的粮食危机中,不少女真人都开始向明朝那逃命了,一旦女真内部爆发夺位大战,以明朝当时的国力,还是有机会出兵的,即便不能扫平后金,也能联合蒙古人让后金元气大伤,甚至继续崩溃,就主动退出这一点,代善对后金是有大功的。

04

皇太极继位后,代善依旧以为会通过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影响朝政,问题是皇太极可不是努尔哈赤,他想要集权,将权力从兄弟们手中夺回来。

阿敏和莽古尔泰还好说,一个旁系,一个没脑子,多尔衮三兄弟也因母亲被殉葬,没啥威胁,至于最棘手的就是代善。

代善既是兄长又是大贝勒,还是拥戴自己的首功,更何况代善谦和恭让,深孚众望,自己继位后,顾全大局,极力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

削弱其权力话,如何对得起老哥的栽培?不削的话,代善会像影子一样威胁他的权力。

皇太极

最终,皇太极打算敲打一下老哥。

天聪九年(1635年)九月,皇太极因代善设宴私自款待哈达公主而发难,先责问代善是和居心,又在大臣会议上罗列代善的一些罪名,无怪乎是代善轻视自己的地方等等,而后宣布闭宫不出,让贝勒们另选他人为君,玩了一招已退为进,以此要挟代善。

此时阿敏已经被幽禁,莽古尔泰以死了,大贝勒代善又遭到斥责,多尔衮三兄弟还没成势,谁能取代皇太极?

其他贝勒也明白皇太极的心思,一边给代善定罪,革去其大贝勒地位,削减和硕贝勒职,夺去十牛录人口,一边表示让皇太极亲政。

皇太极借坡下驴,表示代善劳苦功高,从宽处理,没有落得阿敏和莽古尔泰的下场,事后代善地位如旧,但威望却在众贝勒前大大降低,势力也遭到严重削弱。

究其原因,就是皇太极知道代善从未有图谋不轨的行为,甚至靠兄长身份维护自己的汗位,在后金政权里有着无法替代的稳定和平衡作用,因而皇太极只能削弱其威望而不削弱其地位。

05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疾崩,因生前没来得及留下谁为继承人的遗言,清朝又迎来一次嗣位问题。

这次,除了资格最老的代善之外,新一批成长起来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以及济尔哈朗都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多尔衮

但不管如何,代善依旧是目前最具实力的一位,辈分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四大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的兄长,连皇太极在世都要敬他三分,如今皇太极死了,代善就是势力、资历和威望最大的一位,也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位。

不过此时的代善并没有争夺皇位的野心,盛年时期的他都能主动让位给皇太极,如今花甲之年,他更不会站出来争夺皇位,但他的资历和地位,注定他在这场皇位斗争中占据举重轻重的地位,他支持谁,谁就拥有关键性的一票。

代善之后是多尔衮三兄弟,尤其是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时期还是一个孩童,但在皇太极时期成长起来,战功无数,威望极高,深受皇太极器重,身后有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以及两白旗的势力。

至于豪格,身为皇太极长子,功劳方面不逊于多尔衮,而且有着长子身份,两黄旗希望豪格继承皇位以维护两黄旗的特殊地位。

而济尔哈朗,和当初的阿敏一样,也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虽说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但毕竟是镶蓝旗旗主,也占据重要的地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代善的支持。

沈阳故宫崇政殿

八月十四日,诸王贝勒决定举行会议,共同议立嗣君。

索尼和鳌拜为首的两黄旗旗帜鲜明要立皇子,遭到多尔衮的呵斥,随后阿济格和多铎站出来,表示立多尔衮为帝。

不过多尔衮考虑到崇政殿之外有两黄旗护卫,因而犹豫不决,这个时候,多铎沉不住气,认为自己名在太祖遗诏,当立自己。

显然,多尔衮阵营出现了分裂,情急之下,多尔衮表示豪格也在太祖遗诏提到,暗示继位不能以太祖遗诏为条件,多铎不行,豪格也不行。

一边多铎急了,表示:“不立我,论长,当立礼王(代善)。”

多铎此举,就是以代善来暗示豪格不能为帝,却引出了默不作声的代善。

06

自入殿之后,代善一直可以回避这个问题,也不愿出头争这个皇帝,奈何多铎既然说了自己,自己不得不表面自己态:

“睿亲王如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否则,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至于我,年老体衰,难得胜任。”

这句话大有深意,先夸奖一下多尔衮,认为他能够登基,是国家之福,但前提是多尔衮登基,现在多尔衮没有答应,实际上就是给多尔衮一个台阶下。

第二句才是目的,若多尔衮不应允,则立豪格。

而第三句则鲜明表示,皇位自己不争了,以高风亮节的姿态让自己说出的话更有分量。

可以说代善应该一开始就打算支持豪格继位的。

可惜豪格自以为稳操胜券,说了一句“德浅福薄”,而后走了,想要学三让,这让代善有些尴尬。

而多尔衮抓住时机,提出立福临为帝,自己和济尔哈朗辅政的折中方案。

既满足了两黄旗立皇子的需要,又通过辅政拉来济尔哈朗,自己虽然当不了皇帝,还能靠摄政掌握大权,得到众人的认可。

福临就这么幸运当了皇帝

豪格得知后,自然不满,联合亲信俄莫克图、扬善、伊成格、罗硕密谋拥立豪格。

多铎认为老哥没上位,打算替老哥武力夺皇位,至于代善的子孙硕托和阿达礼也密谋拥立多尔衮。

一时间,清朝混乱无比,如果不采取严厉措施,之前的决定就会被推翻,一旦被推翻,清朝将会立即陷入争位的斗争,关键时刻,多尔衮、济尔哈朗、代善主动镇压且大义灭亲,硕托和阿达礼获罪致死,豪格亲信俄莫克图也被处死,算是平息了这场风波。

八月二十五日,福临正式登基。

而这一年,是明朝的崇祯十六年(1643年),距离明朝覆灭仅有不到半年,如果没有代善的支持和站出来,清朝势必再一次陷入争嗣危机,说不定错过入关的关键时刻,即便争夺了皇位,清朝没有足够的实力入关,到时候面对的是稳定局面的顺朝,历史将会彻底不一样。

07

历来权力都会迷失人心,但代善有实力有资格,却在入关之前两次关键的嗣位之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两次挽救危机稳定大局又对皇权没有依恋的人,在历史上也是少数的。

清朝之后有贤明的亲王不少,比如安亲王岳乐、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䜣等等,尤其是怡亲王胤祥,有着“常务副皇帝”的称号。

但他们的贤明只影响本朝局势,不管他们如何,清朝不会立刻面临分崩离析的境地。

而代善不一样,一旦起了夺位之心,或者关键时刻立场不坚定,清朝没有入关就结束了。

也因此代善一系一直传承到清末,也让这一门荣耀无比。

代善亲王像

长子岳托被封克勤郡王、萨哈廉被追封为和硕颖毅亲王(其子勒克德浑被封为顺承郡王)、四子瓦克达为郡王、七子满达海为和硕简亲王、八子祜塞被追封和硕惠顺亲王,孙子

一门出了四位亲王、两位郡王,其中还有三个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十二个铁帽子王占据四分之一,成为努尔哈赤子孙中最为显赫的一门。

顺治五年(1648年),代善薨逝,终年六十六岁,在乾隆年间入祀盛京贤王祠又配享太庙,人生得到了圆满。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