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这个名字听着有些生疏,但说起“江郎才尽”的江郎,很多人就点头了。不错,江郎才尽说的就是江淹的故事。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砍柴养母。二十岁左右便能教宗室子弟读五经。在仕途上,江淹早年不甚得志。他先后在新安王刘子鸾、建平王刘景素手下做幕僚,中间受他案牵连一度被诬入狱。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江淹亲自上书申明,这就是文情并茂、言辞藻丽的《诣建平王上书》。据说刘景素看了江淹的上书,当天就把他从狱中放出。后刘景素密谋叛乱,只有江淹竭力劝阻,被贬到为吴兴(今福建浦城)县令。
江郎才尽(图片来源网络)
江淹在吴兴做县令时,相传有一天,漫步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梦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时人称为“梦笔生花”。江淹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创作于这个时期。
江淹的作品包括诗、文和辞赋三部分。他的诗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其中以《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仙阳亭》、《游黄蘖山》等最具特色。辞赋更是江淹的强项,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江淹的辞赋多属抒情小赋,擅长写人的心理活动,其中最有名的是《别赋》和《恨赋》。此外,他的《去故乡赋》、《青苔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等,都表现了被贬为建安吴兴令时的失意与思乡之情。
《别赋》(节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蹔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最让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何况秦国吴国相距绝远,更有燕国宋国所隔千里。有时春天的苔痕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就萧瑟响起。致使游子离肠寸断,万般感受悱恻凄凉。风萧萧发出异响,云漫漫现出奇色。舟船漂滞在水边,车辆缓行于山道,船桨迟缓无法向前划动,马儿凄凉而嘶鸣不息。盖住金杯谁有心思喝酒,搁置琴瑟泪水沾湿车前轼木。居留家中的人怀着愁思躺卧,恍然若有所失。映在墙上的阳光一点点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辉洒满长廊。看到红兰缀含着秋露,又见青楸蒙上了飞霜。巡行旧屋空掩起房门,抚弄锦帐枉生清冷悲凉。想必游子梦中也徘徊不前,猜想别后的魂魄正飞荡飘扬。
477年,权臣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萧道成代宋自立为齐高帝,江淹被委任一系列要职。梁武帝萧衍代齐后,江淹继续官运亨通。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江淹62岁去世时,梁武帝为他素服举哀,谥曰宪伯。
江淹中年以后,仕途顺遂,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诗品》记载,江淹晚年有一夜梦见一个人,自称是晋代文学家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一支五色彩笔留在你那里好多年了,现在请归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彩笔,交还给那人。从后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
《南史·江淹传》记载了另一个传说,说江淹晚年梦见一个人找到他——这次不是郭璞而是张协,张协是西晋文学家——对他说:“以前我有一匹锦寄放在你这里,今儿该还我了。”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协大怒说:“怎么割截都剩这一点儿了。”从此,江淹的文才大不如前。
抛开故事传说的云雾,为什么江淹晚年作品不如从前呢?根据学者研究总结,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气量狭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驾于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尽,而是远离祸患、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二是江淹对当时流行的“永明体”文风不满,但无力与之抗衡,只能搁笔表示抗议。三是由于生活环境改变,江淹晚年身居高位,俗务缠身,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最后一种说法是,江淹脑力才力衰竭了,归还五色笔和锦的梦就是“才尽”的征兆。
再说一个“梦笔”的典故。相传南朝诗人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文神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后来成了一名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