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是谓要妙,是是这一章的最后一句,我们终于可以全面探索下这一章的基本逻辑结构了。“是谓袭明”和“是谓要妙”这两句结论性的句子,很清楚地将本章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导入一个司空见惯的“袭明”,后半部分才是要论述的“要妙”。还尖锐地指出“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人类长期被蒙蔽,居然还被很多人认可,是聪明机智的”。
【视频版】省略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接下来“是谓要妙”这一句。
这才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宗旨。
要,主要,重要,纲要,要约。要务,中学学鲁迅文章好像有这个词,那时就有些不解,本来两个字“要务”就可以说清楚的,后来为什么就变成了四个字“重要任务”,“主要业务”,“规定动作”。
眇,同妙。目力不及之处,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内在的本质规定性。
问题是“是”是什么?什么才是这一章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
【补充说明】
继续分析,“是谓要妙”的“是”,到底是指什么?
本章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是谓袭明”。是对前面列举的五种神奇的超能力的总结,说“有人善行,有人善言,有人善数,有人善闭,有人善结,圣人善救人善救物,是顺理成章自然而言的浅显道理。”
后半部分,讲圣人善救人善救物但却“有救无类”,没有分别心,不在意丑俊优劣好坏顽灵。虽然这明显地是对前面“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进一步诠释,但还是很难令人一下子就接受的。
因为传统的意识形态以及各种鸡汤都是告诉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在这一点全人类都是一样的,东西方文化都是一样的。
都主张好好表现,才能获得神和上帝真主的青睐,才能拯救你。最为博大慈悲的佛祖也说“只能救赎有缘分的人”。只有老子提出了一视同仁,一起打包,一概而论,全体带走。
这就是老子说的这一章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

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是怎样阐述他的这个思想的。
善于救人的圣人,是我们这些不善于救人的普通人的老师。但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并不因此就需要把老师当做尊贵崇高的地位的人来敬重他们。
不善于救人的的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善于救人的圣人的赖以成就德资源。但是圣人们并不因此就需要把我们这些普通人当成宝贝一样滴呵护备至。
但是,长期以来总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提倡什么仁义道德,提倡什么尊圣尚贤,提倡什么尊师重教,看起来聪明理智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是大错特错,是方向性的错误,是人类最大的迷失,最大的坑。
人类已经掉进这个大坑近万年,至今还无法自拔。
上次我们已经说过,很多人都无法接受老子这样的观点。实际上这不是新鲜的观点,早在“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一章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老子还在接下来的一章做了更具体的说明——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还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与这里表达的就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最大的问题,我最后和大家说,这一层意思哪里去了?为什么世传本出土残本都没有表现?
有人经常过分宣扬出土残本与世传本的差异,说成是有意篡改。这是极为无知的表现。真正的篡改早在古文经与今文经之争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
如果能发现先秦的文本,那就明白了我的预言是多么准确,我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已经无限接近老子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