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但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其实并不高。与此同时,央行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突破120万亿,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出处2023年1月10号央行统计数据
这不禁让人疑惑:明明钱包里有钱,为什么就是不敢花呢?
先说个真实的案例。我一个做企业的朋友最近跟我聊天,说他们公司一个销售经理,月薪1万出头,老婆也有稳定工作。两口子一年到手20多万,房贷也还完了,按理说日子应该过得挺滋润。但每次聚餐他都说:"最近得省着点"。
这位销售经理的心态其实很有代表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到底是什么让老百姓的钱包像是上了锁?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有种感受:父母那一代人的职业生涯像是在平地上跑马拉松,虽然辛苦,但只要坚持就能看到终点。而我们这一代却像是在棱线上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失足。
你看看周围就知道了,今年各行各业都在裁员,35岁危机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就连那些看起来很稳定的银行、国企,也在优化人员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把钱大手大脚地花出去?
更让人焦虑的是医疗支出。现在很多人的消费心态,有点像开车时总把油箱加得满满的。虽然知道路上到处都是加油站,但就是害怕万一碰上涨价或者特殊情况,所以宁可多花点钱也要把油加满。对于医疗支出,人们也是这种"宁可备着"的心态。

表面上看,很多人工资确实在涨,但是成本也在水涨船高。房贷、车贷、孩子教育、父母赡养,这些都是绕不开的支出。我认识一对夫妻,两人月收入3万,但是每个月光固定支出就要2万多,剩下的钱自然要掰开了花。
上世纪90年代,"万元户"还是个令人羡慕的称号。如今物质生活明显改善了,但消费时反而比过去更谨慎了。而且现在的消费越来越"内卷",原来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玩就挺好,现在呢?学个钢琴要几万,报个奥数班要好几千,不给孩子报班又怕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月入数万的中产,也觉得自己捉襟见肘。

中国人骨子里有种"未雨绸缪"的传统,宁可自己过得紧巴一点,也要给子女和养老留些积蓄。这种观念在经济下行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说个身边的例子。我有个阿姨做清洁工,每月工资4000出头,前几年趁着行情好买了套30平的小房子。虽然每个月要还2000的房贷,但她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房子供下来。她说:"万一以后干不动了,起码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如果说有什么建议,我倒是想到两点。
这些年其实国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前段时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包括发放消费券、组织消费节等。但说实话,这些短期刺激政策的效果有限。真正能让老百姓敢于消费的,是对未来的信心。
就像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对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大家看病不再那么贵;延长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年限,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养老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只有这些基本盘稳住了,老百姓才敢把钱花出去。

再说说我们自己,其实也需要调整下心态。省钱是对的,但是过度节省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该花的钱还是要花,比如体检、运动、学习这些投资自己的支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生活过得更有质量,这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讲真,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大家手里捏着钱不敢花,这心情我也理解。但是你想,如果人人都把钱握在手里不敢花,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消费不振→企业收入下降→裁员降薪→消费更加萎缩。

写到这里,其实道理都懂,关键是得让老百姓有信心。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与其天天盯着钱包发愁,不如想想怎么让钱真正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价值。比如买个好点的工具,可能能提高工作效率;报个培训班,可能学到新技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偶尔去旅游放松下,说不定能激发灵感开拓新思路。这些都是在用钱创造价值。
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