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玉米价格一路上扬,不少人都觉得农民这回该赚大钱了。但是真实情况却让人有点意外,因为涨价并不等于增收。

先说说涨势。
从2月近几天的数据来看,华北地区玉米价格确实在上涨,河南、河北涨势更为明显。
比如,河南孟州地区几家大企业集体上调1分钱,河北宁晋玉锋、辛集德瑞也分别上调5厘、1分。
但是山东市场却显得有点不合群,多数企业选择下调。滨州华义容海下调7厘,滨州西王淀粉下调5厘,泰安祥瑞药业下调1分。
这么看来,涨势似乎并不稳健。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即便涨了,农民的收益也没涨多少,甚至还不如年前。

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算一笔账:
以山东为例,年前玉米价格在2030元/吨,按亩产1200斤计算,再减去1140元/亩的种植成本,一亩地能赚1316元。
而现在呢?就算按滨州华义容海1.123元/斤的价格,同样一亩地也就赚1071.6元,比年前反而还少了200多块钱。
河北、河南的情况也差不多。以河北为例,按宁晋玉锋集团1.07元/斤的价格计算,减去1105元/亩的成本,一亩地收益也就179元,同样低于年前水平。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涨价不增收"呢?
第一个原因是成本在上升。
虽然化肥价格有所回落,但是租地成本却在持续上涨,使得整体种植成本呈上升趋势。
第二个原因是价格涨得并不理想。
虽然涨是涨了,但是涨幅并不大。据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消息,年前华北地区玉米均价维持在2026.43-2031.43元/吨之间。而现在虽然普遍上涨,但涨幅有限,甚至部分地区还在下跌。
第三个原因则是产量的变化。
虽然目前没有权威的产量数据,但是从农户反馈来看,受天气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玉米产量出现波动。
这也反映在售粮进度上,截至1月9日,华北地区基层农户平均售粮进度仅为44%,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
更有意思的是,春节过后,因为温度偏低适宜玉米储存,农户反而不着急卖粮了。

所以,农民的收益到底如何?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不管是涨是跌,农民的收益都被成本给"吃"掉了大半。
即便玉米价格上涨,农户的售粮意愿反而在下降。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波涨势看着热闹,但实际收益却不尽如人意。
不过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市场需求有望回暖,届时玉米价格或许会有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