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个阴雨天,雨水顺着窗台的缝隙渗进来,滴在地板上,像一首缓慢的乐曲。张阿姨坐在客厅的藤椅上,手里捏着一张泛黄的纸——是她和老李的同居协议。她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纸张边缘早已磨损,像是岁月的伤痕。她盯着那张纸,眼神复杂,像是要从中读出什么未曾发现的秘密。
老李从厨房里端出一碗姜汤,放在张阿姨面前。他的动作很轻,像怕惊扰什么。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喝吧,暖暖身子。”张阿姨没有接,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眼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绪,像是怨,又像是无奈。老李的手僵在半空,最终还是把碗放在桌上,转身回了厨房。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张阿姨的思绪也越飘越远。她想起八年前的那个秋天,桂花开得正盛,香气弥漫了整个小区。那时候,她刚刚结束一段失败的婚姻,独自搬进了这间老旧的公寓。邻居们都说她命苦,丈夫出轨,儿子远走国外,连个依靠都没有。可她却觉得,那是她人生中最自由的一刻。
张阿姨和老李的相识,是在小区的健身角。那天,她正踩着老旧的健身器材,脚下的铁板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老李坐在旁边的长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红楼梦》。他戴着一副老花镜,镜片上有一道细细的裂痕,像是时光的刻痕。张阿姨注意到他,是因为他低头翻书时的专注,那种神情让她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喜欢《红楼梦》?”她主动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试探。老李抬头看了她一眼,点点头:“喜欢。尤其是林黛玉。”他的回答让张阿姨愣了一下,她没想到一个男人会对林黛玉有这样的偏爱。
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常常在小区里遇见,聊书,聊人生,聊各自的过去。老李告诉她,他年轻时是个中学语文老师,妻子早逝,儿子也在国外定居。张阿姨听着,心里竟有一种奇怪的共鸣。
两人同居的决定,是在一次深夜的谈话中做出的。那天,张阿姨失眠,坐在阳台上抽烟。烟雾缭绕间,她看到老李的窗户还亮着灯。她鬼使神差地给他打了个电话:“睡不着,聊聊吧。”老李没有拒绝,甚至还煮了一壶茶,邀请她过去。
茶香弥漫在老李的客厅里,茶几上的玻璃杯边缘有一圈水渍,像是被时间浸泡过的痕迹。张阿姨喝了一口茶,苦涩中带着一丝回甘。她突然问:“你一个人住,不孤单吗?”老李沉默了一会儿,回答:“习惯了,但有时候还是觉得冷清。”
那一晚,他们聊了很多,从各自的孤独到对未来的憧憬。最后,张阿姨开口:“要不,我们住在一起吧?反正你也一个人,我也一个人。”老李愣了一下,随后点了点头:“好。”
同居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平静而琐碎。早晨,老李会去菜市场买菜,张阿姨则负责煮早餐。厨房里总是弥漫着油烟的味道,墙上的瓷砖因为长年的使用而泛黄。午后,他们会一起去小区散步,聊聊新闻和天气。晚上,老李喜欢看书,张阿姨则喜欢看电视剧。偶尔,他们也会因为电视遥控器的归属权而争吵。
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张阿姨感到满足。她发现,老李是个很传统的男人,甚至有些固执。他坚持每天吃同样的早餐——白粥配咸菜;他不喜欢她抽烟,总是劝她戒掉;他甚至不愿意和她一起去旅行,觉得那是浪费钱。
张阿姨开始怀疑,这样的生活,真的就是她想要的吗?她想要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是一种能够填补内心空虚的情感。而老李,似乎并不能给她这些。
矛盾的爆发,是在一次家庭聚会上。那天,张阿姨的儿子从国外回来,带着妻子和孩子。老李也邀请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媳。两家人在餐桌上相遇,气氛却异常尴尬。张阿姨的儿子对老李的态度冷淡,甚至有些敌意;老李的儿子则对张阿姨表现得很疏远。
晚餐结束后,张阿姨和老李发生了争吵。她指责他没有处理好两家人的关系,他则反驳她太过敏感。争吵中,张阿姨突然问:“我们这样,真的有意义吗?你从来没有满足过我,我的孤独,你懂吗?”
老李沉默了,他低头看着地板,像是被问住了。张阿姨的眼眶发热,但她没有流泪。她转身回了卧室,关上门,留下老李一个人站在客厅里。
八年的同居生活,最终还是没有走向婚姻。张阿姨坚持不领证,她觉得,婚姻只会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复杂。她需要的,不是一个法律上的伴侣,而是一个能够真正理解她的人。而老李,似乎永远无法满足她的这个需求。
他们的关系,就像是那张泛黄的同居协议,表面上看起来完整,却早已布满裂痕。张阿姨知道,自己和老李之间的感情,或许永远都无法达到她想要的高度。但她也明白,在这个年纪,能够找到一个愿意陪伴自己的人,已经是一种幸运。
窗外的雨停了,张阿姨站起身,走到窗边。她看到阳台上的茉莉花已经枯萎,花瓣散落在地上,像是一个无声的告别。她转身回到客厅,对老李说:“我们还是好好过吧,别想那么多了。”
老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他知道,这段关系,或许永远都无法完美。但他也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
窗外的天空渐渐放晴,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那张泛黄的同居协议上。张阿姨看着那张纸,心里突然有一种奇怪的平静。她知道,人生本就如此,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但她也知道,有些东西,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