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祠
商丘古城南门外有一座宏伟庄严的庙宇,这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睢阳(商丘)而殉难的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建的张巡祠。初读张巡是中学语文课文《张中丞传后叙》,韩愈以流畅、气势的语言刻划了张巡等人喋血孤城的英雄气概,“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张巡祠
大殿
张巡祠由大门、大殿、墓冢、忠烈亭和左右配房组成,大门檐下悬“双忠祖庙”匾,双忠指的是张巡、许远两位守城主帅。门柱有联:“率军镇守睢阳纵孤城局面难支生前终不为胡将,挥剑斩杀叛贼与许远英明并峙死后依然是汉臣。”
大殿
张巡塑像
穿过宽阔的广场,便到了重檐歇山顶的大殿,上檐高悬蓝色竖匾“功昭日月”,下檐是不同字体的“忠烈千秋”。在“乾坤正气”横匾之下,张巡端坐于大殿中央,他身着铠甲手握宝剑,横眉怒目,风骨凛然。
大殿
大殿四周用八幅彩绘再现了睢阳保卫战的跌宕起伏。
一.睢阳救援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围攻睢阳,驻守宁陵的原真源令张巡闻讯,率数千将士急去救援。
二.大义让贤
睢阳太守许远官职高于张巡,但他敬佩张巡的人格魅力,大义让贤,由张巡全权指挥睢阳军民,张巡受命于危难之中,睢阳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彩绘 大义让贤
三.张巡锄奸
许远的两个部将向尹子奇密告城中粮食不足,欲阵前投降。张巡明察秋毫,将他们斩首示众。
四.箭射尹贼
睢阳孤城缺粮,敌军决定长期围城,迫使守军投降。张巡引蛇出洞,用蒿杆作箭射向敌营,让尹子奇以为城中无箭,尹子奇出帐观城,南霁云一箭射中他的左目,张巡乘机杀出,斩将数十,杀敌数万。
彩绘 箭射尹贼
五.智取军粮
五月,粮食将尽,张巡遥见叛军在城外收割麦子,便用疑兵之计,时而击鼓时而停歇,反复无常,叛军疲于奔命,张巡夜间出城抢夺粮食。
六.火燓叛军
敌增兵至十五万,再次猛攻,在护城河浅水处积柴为道,张巡令将士掷火把于柴道,再次退敌。
七.临淮乞援
八月,睢阳粮尽,将士捕鼠罗雀,张巡杀妾享士,南霁云奉命去临淮求援,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不肯发兵,欲留南霁云为己用,南霁云乞师无望,凛然断指,抽矢射塔,以示决心。
彩绘 临淮乞援
八.忠烈千秋
自春至冬,守城十月,经大小数百战,斩将三百,杀卒数万,孤城粮绝,外援不至,仍知死不叛,终于城破,张巡骂贼而死,南霁云等同时殉难,许远后亦被杀。
张巡祠
睢阳保卫战历时十个月,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攻防大战,张巡、许远以孤城拖住数十万敌军,叛军无法南下江淮,也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物资补充,为唐军的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孤守睢阳期间,城中所有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完,甚至人肉相食,终因饥饿疲惫,寡不敌众,城破时仅余军民四百,堪称惊天地泣鬼神。三天后,唐军反攻抵达睢阳,十余天后收复东都洛阳。十二月,朝廷褒奖有功之人,唐肃宗追赠张巡扬州大都督、邓国公,立祠祭祀。
张巡墓
商丘和开封一样,也是河患之地,有城摞城之说,昔日的张巡祠几毁几建,已无遗存。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990年在张巡墓前重建张巡祠。墓旁有一青石六角碑亭,石碑立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撰文者是曾任商丘知县,后官至督师加兵部尚书的孙传庭。
碑亭
张巡祠代表着忠烈文化。当时的战争环境,如韩愈所说,“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但张巡、许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如张巡《守睢阳作》所道:“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欲忠者国,欲行者义。
张巡诗《守睢阳作》
如今的张巡祠环境优美,一湖碧水,四野清风,银波颂忠烈,百花赞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