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九宝(郑州河南博物院)

黑风夜话吖 2024-12-15 03:31:24
镇馆九宝(郑州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禹划九州,豫州为中。中州,中原,中国,这里的人连讲话也常说“中”。这片中土是中华的文明之源,姓氏根于炎黄,王国起于河洛,文字源于殷商,思想兴于易道,数千年来,有二十多个王朝、诸侯国在此定都,洛阳、安阳、郑州、开封,名都相望,城垣相叠,四面入贡,八方辐辏,辉煌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文化,河南博物院便是聚集文化的宝库。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目前开设四个楼层十六个展厅,全方位地展现中国特别是中原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浩如烟海的文物中,有九件最具历史价值,堪称镇馆之宝。

贾湖骨笛

一楼一展厅 新石器 长23.6厘米,1987年漯河市舞阳贾湖遗址出土。

贾湖骨笛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远古的先民被鹤鸣之声所打动,他们希望永远保留这种声音,也许骨笛就是这样诞生的。骨笛是用鹤类尺骨制成,在管骨上钻出均匀的孔洞,可以吹出七声音阶。出土骨笛的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是中华先民的史前聚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遗址中出土了三十多支仙鹤尺骨制成的骨笛。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一楼二展厅 商代早期 通高87厘米,口长宽61厘米,重64.25千克,1974年郑州市杜岭郑州商城遗址出土。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也称杜岭方鼎,是现所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完美、保存最完整的青铜重器。1974年“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郑州人民在张寨南街的防空洞工地上无意中挖到两件大“香炉”,经鉴定竟是商代早期的青铜方鼎。禹铸九鼎,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传说中鼎上刻着不同的妖魔鬼怪,对应不同的部州。杜岭大方鼎是否禹铸无从可考,但其精美程度定与王权发生联系。经多年考古发掘,包括方鼎出土地在内的大片区域被认定为“郑州商都”。杜岭大方鼎共有两件,更大的一件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妇好鸮尊

一楼二展厅 商代晚期 通高46.4厘米,重16千克,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妇好鸮尊

妇好墓是安阳殷墟发现的唯一不曾被盗掘的商王室贵族大墓,墓中出土大量带“妇好”铭文的青铜器和随葬品,因此能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和年代。妇好鸮尊是墓中468件青铜器中的精品,它构思奇巧、造型别致,整体立鸮状,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立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件鸟形铜尊。鸮尊一对两件,另一件藏于国家博物馆。

玉柄铁剑

一楼三展厅 西周晚期 通长34.2厘米,柄长12厘米,剑身长22厘米,1990年三门峡市虢季墓出土。

玉柄铁剑

考古学意义上的人类社会一般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如果对应历史学中的社会形态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铁器取代青铜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可它究竟发生在什么时间节点却难有定论。考古发掘能出土大量的青铜器,却无法找到有价值的铁器,这和铁易氧化的物理性质有关。1957年在甘肃灵台出土的铜柄铁剑距今2600年,曾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冶炼铁器,但这一纪录被虢国墓地出土的玉柄铁剑打破了,它来自距今2800年的西周晚期,因此有“中华第一剑”之称。虢季墓中七鼎六簋的礼制表明了诸侯国的级别,而玉柄铁剑的出现将中国冶铁的年代前推了二百年。虢国于春秋初期被郑国所灭,无疑,春秋争霸是铁的战争。

莲鹤方壶

一楼四展厅 春秋时期 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莲鹤方壶

曾有人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1923年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被称作“新郑彝器”,推测其主人很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为此,1927年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抗战时期,新郑彝器几经辗转,艰难保全。1949年冬,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河南古物被打包装箱运抵重庆机场,马上就要运往台湾,这时人民解放军及时赶到,救下了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

方壶一对两件,稍高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称“莲鹤方壶”。壶身为扁方体,腹部饰蟠龙纹,壶体四周各有一神兽,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龙和兽均呈向上攀缘的动态。壶盖成莲花形状,双层花瓣四面张开,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中央还有一个活动的小盖,上有一羽仙鹤正昂首翘望。青铜礼器是权力的象征,纹饰大都威严恐怖,到了郑国却不一样了,尽管壶身部分依然怪力乱神,可壶的上方仙鹤振翅,这是时代的飞翔,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的土地上,传出最世俗化的郑卫之音,它是“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它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莲鹤方壶成为青铜时代最后的绝唱。

莲鹤方壶邮票

莲鹤方壶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四神云气图壁画

二楼五展厅 西汉早期 长5.14米,宽3.27米,1987年商丘市永城芒砀山柿园汉梁共王墓出土。

四神云气图壁画

上世纪八十年代,芒砀山柿园村村民在山上采石,在钻出一孔往里填放炸药时,却怎么也填不满,村民一看情况有异,而且山上本来就有被盗挖一空的汉梁孝王墓,于是马上向上级汇报,文物部门立刻组织挖掘,汉梁共王陵就此被发现。梁共王刘买是梁孝王刘武之子,梁孝王陵被曹操所盗,据说得宝万斤,养活兵马足足三年。那梁共王陵会是什么情况?

《四神云气图》

梁共王陵出土车马器、陶俑等大批珍贵文物,最令人震惊的是墓室中的彩色壁画。《四神云气图》位于地宫前厅,画面由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等配以云气纹而组成,整个画面简约抽象,充满灵动之气,俨然一幅欢快美妙的天国畅想图。该图的四神中没有玄武,一种说法是避父亲刘武的名讳。

《四神云气图》代表西汉绘画的最高成就,被誉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有关部门通过科技手段将壁画原样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成为九大镇馆之宝中的一个。

武则天金简

二楼七展厅 唐代早期 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1982年在登封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被发现。

武则天金简

金简是金子做的名片,上面有姓名、职业及所求。公元700年,77岁的武则天到嵩山做法事,委托炼丹有功的胡超到登封台谢中岳之神,一番运作后金简被投入深渊。1982年5月的一天,一位采药人在山谷的石缝中挖出了一条长方形的金属片,擦去泥土后见上面有字,周围的人都不知其为何物。过后有人闻风出重金收购,大家商量必定是件宝贝,遂献给国家。经鉴定,正是一千多年前武则天的“除罪金简”。

金简上刻双钩铭文63字,意为:武则天虔诚信奉道教真理,渴望长生不老,故特派小使臣胡超到嵩岳天门投递金简一通,乞求三官九府免除其罪名。金简上有五个武则天自造的新体字。金简的发现是武则天从崇佛到仰道思想变化的直接物证,为研究武周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三楼十展厅 北宋晚期 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低径8.2厘米,1987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村出土。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北宋五大官窑,汝窑为魁。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时烧制的瓷器,前后大约二十年,烧造的时间极短。汝窑系御供窑,烧成的精品都落入宫廷,其青蓝之色体现着道君皇帝赵佶的审美情趣。汝窑“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天蓝釉的形成靠烧制过程中的火候掌握,据说添加玛瑙为釉,因此成品率低,传世很少,极其名贵。有统计,全世界有纪录可查的汝窑瓷器只有67件,多在各顶级的博物馆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宝丰清凉寺发现了汝窑遗址,在考古发掘中,获得了一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这是全球已知的五件天蓝釉汝窑瓷器中唯一一件刻花作品。

云纹铜禁

四楼十三展厅 春秋时期 纵131厘米,横67.6厘米,高28.8厘米,重94.2千克,1978年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

云纹铜禁

禁是西周初期创制的礼器,周天子赐给同姓的诸侯王及三公,规定只有在祭祀时才可饮酒且不能喝醉。平王东迁,礼崩乐坏,禁酒令也无人执行了。

云纹铜禁

春秋云纹铜禁出土于丹江口水库下的楚国古墓,它由禁体、十二条龙形附兽、十二条龙形座兽组成,附兽、座兽和禁体都是榫卯结合。禁面中间有一块长方形平面铜板,与之相连的侧壁五层结构,铜梗穿联,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最外层是云纹平面,视觉上有透雕的效果。云纹铜禁造型奇妙、工艺精湛,它在整体上用失蜡法铸就。由于此铜禁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墓中人子庚的卒年),因此学界认为在2500年前,中国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就已经相当成熟。

0 阅读: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