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堰之生(上海青浦区章堰古村)

黑风夜话吖 2024-10-15 04:40:14

章堰之生(上海青浦区章堰古村)

章堰村

章堰,一个历史上的古镇,如今是青浦区重固镇辖的一个村落。章堰得名可溯至北宋,据说在元丰年间(1078-1085年),当时的文化达人章楶(质夫)监华亭盐务,因感当地的风土人情,筑堰宦居,以“思堂”为斋,由此引来和苏轼的诗文唱和。所谓思堂,有每日三省吾身之意,“朝夕于斯,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是时苏轼在徐州为官,遥寄一篇《思堂记》,自嘲为天下最无思虑者,“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已发而思之则无及。”思与不思这两种生活态度,无所谓优劣好坏,兼济天下要多思,独善其身可少思,殚精竭虑是一天,无忧无虑也是一天。苏轼在大谈一通“无思”之美后猛然醒悟过来,章楶先生是希望写“思”的好处,于是笔锋一转,“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质夫之贤,其所谓思者,岂世俗之营营于思虑者乎?”贤者之思和世俗之思是不一样的,千言万语,归于一句:思无邪。

章堰村文化馆

千古文章传千古,可“思堂”却没能传承下来。作为流官,章楶几年后便离开华亭,他投身更广阔的舞台,在政治上支持新法,并临老戍边,成贤相良将之名。而苏轼却屡遭谪贬,黄州惠州儋州,为历史留下一幕幕别样的精彩。政见相左并没有影响章楶和东坡的友谊,他们“和而不同,自始至终”,永远以思的对话共勉,共同实践着“无邪”的人生。

章堰村

章楶走了,章堰的地名留了下来。似水流年,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吴淞江因“黄浦夺淞”而成为绿叶,昔日的陆海重镇青龙港退居一隅,与青龙镇千丝万缕的章堰也日渐式微,据地方志记载,明末清初,新泾巡检司由青龙移署章堰,民国初年调整青浦的行政范围,章堰由福泉(重固)镇管辖,“金章堰、银重固”的雅号最终倒置。

章堰村

门前冷落车马稀,章堰境内曾有过的六座古庙和“内四、外四、周十二”共二十架古桥逐渐消失,唯有河网密布,还原着古镇的“骨架”。伴随着骨架的是枕水的民居,粉墙斑驳,黛瓦疏落。

章堰村

章堰村是中国古村落的一个缩影,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对古村的改造可谓各出奇计,有推倒重置的,有修旧如旧的,章堰村的改造另辟蹊径,走的是遵循历史、重新布局、新老结合地提升业态之路。

兆昌桥

兆昌桥与城隍庙

重阳时节的桂花依然绽放,章堰古村氤氲着花香,翠影流水,幽篁鸣禽,章堰泾两边的岸道上行人稀少。河上单跨一架平梁桥,应该是当年二十古桥的遗存,果然,一旁的铭牌介绍其为兆昌桥,为古章堰外四桥之一,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兆昌桥花岗石砌筑,四块条石一跨过河,有五米多长,桥侧有联:“人烟盛处香烟盛,德泽深时福泽深。”

城隍庙

城隍庙山门

踏上梁桥,正前方红墙黛瓦的古庙里升腾起一股浓郁的香烟,这就是城隍庙,一个城隍守着一个村落,可见古村当年的不凡。章庙始建之年无考,有为章楶疏浚河道颂功而建之说,它在晚清时仍颇具规模。如今大庙的山门依然是历史遗存,楼宇几经重修,大殿雄伟,因其为青浦城隍庙的别庙,殿中供奉的城隍也是显灵伯沈恩大老爷。殿外两侧靠樯处各有竖碑,分别为清嘉庆年建兆昌桥捐款功德碑和清道光年修庙记事碑。

卧波桥

章堰村

兆昌桥和城隍庙代表着古村的守望,而章堰文化馆则代表着推陈出新。沿着河道西行,可见斑驳的老墙包裹着崭新的白壁青砖,仿佛时空在此交汇,这是从传统走向未来的驿站。文化馆前的河道上横跨一架混凝土玻璃结构的拱桥,这里原本矗立的是号为卧波的袁家桥,老桥于上世纪损毁,古村改造时没有旧貌重建,而是别出心裁,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保护传统不必都走仿建这条老路。

章堰村文化馆

在章堰文化馆前徘徊良久,硬是没找到入口,询问后得知,旧墙前的U型槽便是大门,只要走上去就会芝麻开门。章堰文化馆曾进入意大利某网站评选的“全球十佳博物馆及文化中心”榜单,它被一面面老墙体所护持,但又和老墙留有三十公分左右的距离,它依托历史,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章堰村文化馆

章堰村文化馆

生长、生存、新生,这是章堰文化馆的建馆理念。对于破败、无法再使用其内部空间的老建筑,需要“清理”,剔除其无用之处,从有用之中生长出与原建筑有关联的新建筑,使新老建筑和谐共生。老建筑是章堰古村历史文化的积淀,对其有用之处进行加固、修缮,使其以更好的状态生存下去。新建筑呈现新时代的新功能,它不是古老的重复,是涅槃后的新生。章堰古村落的改造无疑也遵循着这样的理念。

生长 生存 新生

生长 生存 新生

在章堰泾上又遇到了单孔石拱金泾桥,这是当年内四桥中的一座,始建于宋代,清乾隆四十七年重建,当地的文人墨客曾在这里吟诗赏月,故其又有观月桥之称。

金泾桥

古桥、古庙、古巷构成了章堰的古典美,与古老对接的新楼、新馆、新路构成了章堰的现代美,美丽不只是传统和潮流,更是传承的力量。村外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的颜色,这又是一种美,丰收之美,希望之美。

传承

丰收之美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