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皋古村
溇港圩田是太湖南岸的专有名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这里滩涂纵横、淤泥泛滥,用现在的话说叫湿地,并不适合人类的生产活动,但伟大的先民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改造山河,他们前赴后继,久久为功,终于把沼泽变成了沃土。先民从滩涂中开挖一条条南北向的水道,与太湖交汇处以竹木围篱调节水位,南北向水道的纵深处用东西向的横塘连接,构成连贯的水利系统。从陆地流向太湖的小河道叫“溇”,可以行船的大河道叫“港”,挖出的淤泥垒土成堤叫“圩”,四圩包裹土地成“田”。 “拕土为溇,垒土成圩,旱则溉之,水则泄焉。”如此创举不得不让人惊叹,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湖州太湖溇港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乌程水道溇港分布
溇港圩田的作用还不限于耕作,因为“圩”中可以是农田,也可以是深挖的鱼塘。圩上植桑,塘中养鱼,桑叶喂蚕,蚕砂饲鱼,鱼塘中的淤泥又可以肥桑树,如此便构成了生态循环的“桑基鱼塘”。桑基鱼塘是明清时期水乡人民洼地利用的智慧独创,这使得大规模的蚕丝生产成为可能,湖州一跃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古今溇港分布
车辆行驶在湖州的环太湖大道上,不时可见一座座现代化的水闸,这其实就是溇港功能的延续,古老的文化继续泽被这一片土地。
义皋古村
义皋古村
太湖溇港景区坐落于湖州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景区依托溇港文化,以尚义桥为中心,利用保存完好的溇港系统串联起古圩、古桥、古牌坊、古民居,再现了古村落的明清风貌。争议之处是迁走了居民,整个景区空空荡荡,没有了人间烟火。
溇港文化展示馆
溇港文化展示馆
义皋茧站
溇港
不知什么原因,溇港文化展示馆大门紧闭,上前一探究竟,竟推开了侧门,馆内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把我们拒之门外的意思。这是一个由上世纪六十年代义皋茧站改建的展馆,建筑面积达二千多平方米。湖州是著名的蚕茧产地,茧站通过收、拣、烘、储等工序,把养蚕和丝绸生产连接起来,当年这里人来人往,热火朝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皋茧站于2009年停止运营,作为曾经兴旺发达的物化见证,茧站华丽转身成为溇港文化的展示平台,如今它以“太湖之滨菰草弥望”、“水利巨构千载存续”、“物华天宝因溇而兴”、“水韵聚落传承永续”四个单元,再现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溇港文化。
溇港文化展示馆
出展馆后门,便是整修中的义皋古村,古色古香的村落已成规模。高温烈日,渺无人烟,行于其间,犹如步入古画长卷,喧闹的只有画外的鸣蝉。古村的老街沿着水道延伸,石桥,河埠,风雨长廊,依然是江南水乡的标配,恍惚是前世的回闪,出现了石桥上的油纸伞,还有河埠头的浣衣女。
义皋古村
义皋有义里之称,义与信是维系农桑贸易的基础,古村许多地方以崇义、尚义命名。老街中心的尚义桥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重修,是目前太湖溇港上保存较好的清代单孔石拱桥。桥上有联:大泽南来,万里康庄同利涉;春波北至,千秋浩渺永安澜。
崇义馆(范家大厅)
尚义桥
尚义桥下的义皋溇离太湖只有三百米的距离,沿着纵向的水道前行,水道渐渐收窄,正应合先民开挖溇港“上游宽、尾闾窄”的设计理念,河水从宽阔流向狭窄,被狭岸所逼加快流速,水中的泥沙会冲向太湖,这样就降低了疏浚成本,而需要太湖来水时,只要调控溇口的木闸,同样可以挡住泥沙。溇港工程处处充满着智慧。
义皋古村
义皋古村
引仙桥
溇港水道
义皋古闸之上新建了一座亭楼廊桥,古闸之外是高大崭新的水闸,太湖南岸这样的水闸星罗棋布,连城一线,古老的溇港文化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古闸
新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