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岳寺塔
从嵩阳景区的天中市集前往嵩岳寺塔,山风吹拂着敞篷的观光车,使行程有了凉意,林木荫翳,大地斑斓,正是一年秋好时,橙黄褐红满山坡。
天地之中嵩岳寺塔
观光车停在嵩岳桥边,沿着坡道向上行走,不多时便到了嵩岳寺的山门,山门的屋脊上露出塔刹圆润的尖影,行人仰望塔刹,塔刹仰望天空。
嵩岳寺山门
嵩岳寺塔,慕名已久,这是有“华夏第一塔”之称的、历经一千五百年的风雨依然挺立在“天地之中”的宝塔,古往今来赞美之词层出不穷,梁思成称其是“最高艺术造诣的表现和最伟大的艺术品”,罗哲文认定其为“古代唯一一座十二边形、十五层塔的孤例。”可以说,今天的游客都是为看孤例、叹伟大而来的。
写生
步道上挤满了小学生,叽叽喳喳的声音使塔院变得分外热闹,他们拿着画板正在进行古塔的写生,孩子们眼中的古塔会是什么模样?暂时保留好奇走近古塔,近距离地感受它的脉动,体会它矗立千年的骄傲。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是闲居寺(嵩岳寺)的组成部分,当时正从皇家的离宫改造成佛家的寺院。史料记载了唐代李邕的《嵩岳寺碑》,碑文中写道:“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傍闲居寺。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由此可见它初建时的非凡规模。可惜李邕的石碑没能留存下来,也没有拓本传世,但碑中的文字被收录在《文苑英华》等书籍中。
嵩岳寺塔
“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圆。”一千五百年过去了,古塔依然保留其初心时的轮廓,只是,陪伴它的千间堂宇早已不见踪影,嵩岳寺塔忍受着孤独,这是居天地之中的千年孤独。
嵩岳寺塔
十二边形,十五层高,密檐,叠涩,塔身中空。嵩岳寺塔基台为石制,塔身部分都用青灰条小砖垒砌,小青砖之间用糯米汁拌黄泥做浆,这种工艺粘结性好,不易风化脱落。底层四面辟门,高大的券门通向塔心室,塔心室为八角型直井式,塔身逐层收缩变矮,据说内部原有木板分层,也许是曾遇火灾,木制部分均已不存。嵩山地区流行着一个“锁塔烧蟒”的传说,有一个专管清扫塔房的小和尚,某天感到塔中有异样,请来师傅查看,见塔棚上盘踞着一条巨大的黑蟒。为了除蟒,僧众抱来柴火,四面围攻,烧了塔棚和木梯。黑蟒去除了,塔也成了中空,昔日的青砖被烧成土黄色,但更紧密结实,如果说嵩岳寺塔的外形像个大玉米,那就是青玉米变成了黄玉米。
国槐
嵩岳寺塔是有地宫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部门对地宫进行发掘,发现文物七十多件,其中有北魏正光四年的造像,也有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的题记,地宫的年代就有了北魏修建唐代增修的可能。
佛龛
塔内
嵩岳寺塔如今还可入内,这颇有些出乎意料,塔心位置不知何时置放了佛龛,佛龛的玻璃镜子映出塔外金黄色的银杏树,古典美中又有了现代美。塔外的野菊花也不失时机地绽放着,千年的古塔此刻更加唯美。
画展
画展
小学生们把他们的画稿放在台阶上,一位女孩尚未完稿,又蹲坐一隅继续她的创作。孩子们画笔下的古塔五花八门,但都是最美的,因为嵩岳寺塔是最美的。
六祖殿
大雄宝殿
大德大证禅师碑
岁月湮灭了和它一起生长的庙宇,时光送别了来到塔下的代代过客,直面风云激荡,饱经世事变换,恪守历史初心,传承文化自信,嵩岳寺塔是用顶级的智慧营造来彰显高耸云天的骄傲,千年孤独又有何妨,孤独地存在是传奇,孤独地守望是文明。
嵩岳寺塔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