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甚么却自看?”师曰:“我祇图遮眼。”曰:“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师曰:“汝若看,牛皮也须穿。”
——《五灯会元》第五卷 药山惟俨禅师
白话直译:药山惟俨正在看经,有僧人就问:“你平时不允许别人看经,为什么你自己却在看佛经呢?”
药山惟俨说:“你以为我在看佛经吗?我只图遮眼而已。”
僧人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能不能学和尚用佛经遮遮眼睛呢?”
药山惟俨说:“如果是你的话,莫要说纸质的佛经了,就算是用牛皮做的佛经也要看穿。”
鉴赏评说:药山惟俨禅师,乃唐代高僧,师承于石头希迁禅师,他传法云岩昙晟,云岩昙晟传洞山良价,洞山良价与弟子曹山本寂开启了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
因此,药山惟俨实乃曹洞宗开山祖师之一,于禅宗历史之中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且不论药山惟俨的其他贡献,单就其“反对看经”之举而言,就堪称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人人。他对看佛经持反对之态,乃至认为看经会成为悟道的障碍之一。
其实,药山惟俨禅师并不是真的反对看经,而是反对把经典执为最高真理,反对人们沉迷于经典。
就如禅宗本身,“不立文字”却反而留下这么多灯录、公案,到如今成了“不离文字”。“不立文字”的真正用意乃是不要拘泥于文字,而是说一定要舍弃文字这个载体。
同样,药山惟俨禅师反对学人看经,并不是说看经无用,而是让弟子们不要向故纸堆里钻研,依文解意终不是,而要回到自己的修行中来。
现存的佛经是什么?乃是后人整理的佛陀言教。本质上是佛陀的认知与见解,在记录与传播过程中,又掺杂了记录人的见解,翻译者的心得,并非什么绝对真理、至高无上的佛法。
如果想在佛经中得到什么意旨,从别人的言说中挖掘出什么真理,如“数别人家珍”、说食不饱,终是徒劳。
药山惟俨禅师担心弟子们沉迷于经典而忘却自己,才有了不允许他们看经典的规定。
那为什么他自己又要看佛经呢?真的就如公案中所说:只图遮眼吗?
佛经不但可以看,而且还非常有用。只不过不要想在佛经中得到什么,而是要在看经中见自己。
能成为经典,其实都是些过来人的见解,那看佛经就可以对比自己的证悟与过来人的证悟是不是一样。品读经典实乃为了印证自己。
就如药山惟俨一样,见到相同之处,会心一笑。看到相异之处,淡然转身。无论如何都不被经典束缚,是人在看经而不被经所转。
过来人只笃定自己所见,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珍宝。除此之外,都是随便看看而已,这就是“只图遮眼”。
而到处外求之人总是相信别人的,总是觉得别处才风光无限,所以才被境所转。
他们对待经典也是如此,常常把经典奉为最高旨意,对经典有着很高的期望和渴求,读了一遍又一遍,期望从中寻到无上佛法、证得绝对真理。
那他们来看经会如何呢?想必即使牛皮做的经书也会被翻烂吧!因为只要外求,就不可得,即使翻烂、看穿终不可得。因此在经典中无论得到什么,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
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经典仅仅是可以帮助渡河的船而已。即使把经典钻研得无比透彻,也最多就相当于把佛陀的那艘“方舟”完美地复制了出来。但那样就能过河吗?
这“方舟”还不得靠你驾驶,方能渡河嘛!只是造船,而不划船,不动起来,又如何过河呢?
船的好与不好、大与不大、快与不快,甚至有没有船,都只会影响渡河的速度,而那个过河的人,才是渡河的关键。要知道,参悟佛道,造船不是目的,过河才是。没有船,还可以游泳嘛!
船,是别人的事,过河是自己的事!祖师只能随缘教化,而能不能替你过河,那事啊,终究在自己这里。
所以,禅宗是“行门”,最终都要落实在实践中。口说般若,即使生出天花,也是无济于事的。
其实啊,上面的话说得实在太多,真传就一句话,只是今人太理性,容易会错了意,才闲扯了这么些葛藤。
药山惟俨禅师的那句“只图遮眼”就已然是全部。
“眼”有何罪?你遮它干嘛?
药山惟俨遮的真的是眼睛吗?如果不是遮的眼睛,还会是什么?
为何遮住了反而看得真切?如能向这里领会,莫说三乘十二分教的经典,就算是百炼钢,也会被你看透的。
这样看来,看经也是好的,但一定要看“穿”,看得“无字无义”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