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佛法与文字的关系,才能正确看待经典、更好地去阅藏看经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1-06 02:18:13

昔有一僧,在经堂内不看经,每日打坐。藏主曰:“何不看经?”僧曰:“某甲不识字。”主曰:“何不问人?”僧近前,叉手鞠躬曰:“这个是甚么字?”主无对。

——《五灯会元》第六卷 亡名古宿

白话直译:

过去有一位僧人,在经堂里不看经典,只是打坐。于是藏主就问他:“你为何不看经书呢?”

僧人回答道:“我不认识字。”

藏主就说:“不认识字可以问别人啊!”

僧人走上前,双手交叉在胸前向藏主鞠躬,并问道:“这个是什么字?”

藏主无言以对。

鉴赏评说:

在禅院中,藏主是主掌经藏的职位,他有着藏殿的管辖权,负责僧众的阅藏看经。通常,藏主都是非常通晓经义的。

所以,如果僧人愿意问,藏主是很乐意、也有能力帮助僧人阅藏看经的。

通俗地讲,藏主就相当于图书馆的馆长。

僧人来经堂不阅藏看经而是只管打坐,这就引起了藏主的疑情。此时,读公案的你我也被这违反常理的地方吸引住了,心中一定在想:为何到图书馆不看书,只是无所事事的坐着呢?

就算看不懂,也可以问问别人啊?要不来图书馆干什么!

然后,就会跟随藏主的视角,想要去解开它,想要找到个答案。

禅门公案中有答案吗?没有!

针对疑情,公案中通常为给出一句“转语”,或者无法理解的举止,让读者去悟。因此,公案中给出的答案只是个“药引子”,正主都在读者那里。

“转语”通常是一句反问或无有实意的话,也可以是怪异的行为,可以适用于任何场景、可以任意解读。说话之人不受束缚,能随时转身离开,所以叫“转语”。

但是,对于僧人的“反常”行为,参学之士大都是“转不了身的”,自然会生起疑情,其实这是一种“病”,得治。

“病根”就在于用大脑思虑问题、解读一切、向外寻求答案的习气,这个习气正好是每个心智健全的人都摆脱不了的。也可以这么说,越觉得自己聪明的人、智慧的人,习气越重。

只要使用大脑分析问题、用心意识看待外境,必然有这个习气。写文章的我,看文章的你,一个都跑不掉。

你不是喜欢分析、推理吗?那就给你一个可以抓挠、依凭的东西,这就是公案“转语”的用处。就好比有人问马祖道一“什么是佛法”时,马祖说:“为止小儿啼”。

佛法都是哄小孩子的,“转语”又何尝不是呢?

“应病与药”,心智健全的人避免不了用脑子、习气与外境互动,那就给你一个用脑子的机会,展示自己习气的机会,或许就发现这是“病”了呢?

转语是“药”,“以毒攻毒”,以习气治习气。一切禅门公案,皆是如此。

果然,大家的眼光齐刷刷的看向这里:僧人叉手鞠躬,说道:“这个是甚么字?”

对僧人的行为、说的这句话,不管如何解读,谁有标准答案呢?千人千面,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唯一可得的答案。这样说来,没有人是错的,当然也可以说没有人是对的。

当把所有可能的答案想遍之后,还是没有得到绝对答案,犹如面前竖起一堵万仞铁壁,透不过也翻不过。当撞得头破血流之时,想起回头了,或许能看到那个问题的源头。

只能是“或许”,“回头”只是方向对了,向问题产生之初看、向自己心那里找,光明就在前方。但是,只是转身还不够啊,还要往回走。

回头固然珍贵,但并不是转身就到家了嘛!原来不是已经往外走了那么远吗?勤除习气,除尽方到家。

禅门公案都是铁壁万仞,无门可入的。当然,你也可以说自己找到答案了,僧人的言行“仿佛”在说:

现象与本质都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清楚的,“道可道非常道”。

认识世界一定需要文字吗?如果真的离不开文字,那没有文字前的人类就没办法与外界交流了?

佛法一定需要文字为载体吗?如果是这样,那经书诞生之前难道就不存在佛法了吗?

如果佛法就在文字中,熟读经书岂不就能成佛?

藏主认识字,他解读的经文难道就是经文的本意吗?你看,博学多闻的藏主却解读不了僧人的“叉手鞠躬”。

不要执于文字,不要用“六根”去认识世界,而要用自己的心去感知世界。也可以说,一切如何,只在内,不在外。

......

你看,我说得“头头是道”!还没完,还可以给出很多有很多的解读。看似有些道理,实际上都是自己的意淫。无论分析得多有道理,都是自以为是啊!僧人何时说过那些话?

但更严重的在于,用大脑告诉自己答案后,还认为那就是正确的,还一直把这种习惯传承下去。

然后,碰见另外一个僧人,不是叉手而立了,而是双手空中画圆相,默然站立,于是又赶忙去给出另一种解读。

就这样,源源不断的解读下去,每一则公案给出一个不一样的答案,先不说答案怎么样,但一定很累吧!实际上这与“禅”背道而驰,依文解意,如在梦里。

千七百则公案实际上只有一个答案,一透而过。

既然如此,为何要有这么多公案呢?按理说一则就够了啊!

虽然都是病,什么时候看见医生只开一副药了呢?既然是“应病与药”,当然要根据病情的不同对症下药不是?

但无论是什么病,是不是只需要“一副”药嘛!病愈只需一副药,解脱烦恼也如此、读公案也如此。

禅门公案有答案吗?有!

就在疑问之处。假如藏主没有觉得僧人在经堂不看经只打坐有什么问题,那还有疑情吗?当然就冰消瓦解了啊!

回过头来,对公案的解读真就一无是处吗?那也未必!只有你认为那是解读的时候。

你有烦恼吗?如果有,又该如何除去它呢?

0 阅读:4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