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里那些“远亲不如近邻”的时刻

每日人物 2025-01-06 11:01:54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仅是一句口号,它意味着在一个社会大家庭里,每个人都能扮演支持者和被支持者的角色。这一年,一个公益组织继续扎根社区,通过具体的行动,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现实。一件件看似小事的善意之举,共同编织出一个更加紧密和有力的社区之网,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文 |布丁

编辑 |张轻松

运营 |芋头

“远亲不如近邻”的新实践

这是发生在今年冬季的两个温暖瞬间。

下午2点,洛阳,70岁的老张准时蹲守在直播间,准备听一堂教老人用手机的公益直播课。他找好一张父亲在1984年拍的老照片,跟着直播间里老师的教学,耐心涂抹掉照片上的污渍,再利用AI一点点恢复画质。看着眼前父亲的面容清晰了起来,就像穿越时空,父子俩在70岁的年纪,有了场神奇的“重逢”。

在上海的助医爱心小家,外地求医的孩子收到了一份意外而温馨的礼物——15双棉拖鞋和一次性毛巾。这是打扫小家的保洁阿姨送给他们的礼物。虽然无法直接分担他们的病痛,保洁阿姨的一点小小善意,让他们在异乡感受到家人般的贴心。

这些温暖善意之举,常常发生于家人之间,而现在,它们都发生在由陌生人组成的“社区”里。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共同体”。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在《中国式社区》里表示,中国人常讲“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对集体生存经验的总结,意思是邻里关系是最便利的社会支持网,可以帮我们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根植于社区的贝壳公益,能够敏感捕捉最小单元的需求,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区,帮助生活其中的人们,尤其是最需要帮助的人。

一老一小能够获得温暖庇护的社区,才是能够支持所有人的社区。贝壳公益也首先将目光投向了社区中的老人和孩子。

助老项目“我来教您用手机”的启动,就源于贝壳公益的悉心洞察。

▲贝壳公益“我来教您用手机”课堂上,学员们拍“毕业照”。图 / 讲述者提供

早在2018年,贝壳公益调研了几个月后发现,想要学会智能手机这件小事,是老人群体一个非常强大的诉求。他们不愿意频繁因为小事去打扰家人。新事物如同一个巨大的鸿沟,这一边的老人们,成了容易被社会忽视的隐形群体。

如果社区能够提供帮助,是不是可以跨越这个鸿沟,成为老年人的社会关怀力量?

怀抱着这个初心,2018年“我来教您用手机”课程正式启动,开始在全国各地的不同社区展开教学。

为了让更多老年人有突破时间、空间学习手机知识的可能,2023年3月1日开始,每周三、周五,贝壳公益直播间里的老师们会教老人们怎么屏蔽手机广告、怎么买票和改签、怎么拍照剪视频、怎么用全民k歌唱歌......这件看似寻常的善举,收获了老人们的热情参与和好评。

除了“我来教您用手机”,助老项目还涵盖“我来教您防跌倒”这样的课程,希望触及老年群体更实际的痛点。在太原,70多岁的张为民,在一次骑自行车摔倒后,成为了贝壳公益课的忠实学员。他和老伴王春兰,从手机课到防跌倒课,全部都没有落下。他说,“课堂上一方面能学到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找到了组织”。

自“我来教您防跌倒”课程开启以来,已经在全国14个城市开设了1195个社区公益课堂,惠及老年人5.5万人次。有的老人甚至把上课当成了精神寄托的一部分,“哪天要是没课还感觉空落落的”。

▲贝壳公益“我来教您防跌倒”的线下课堂。图 / 讲述者提供

老人们既有身体上的支持,也获得了精神上的陪伴。类似贝壳公益这样的社区服务,为老人提供了一个温暖、安全的公共社区空间。

回应着居住环境里同样迫切的需求,贝壳公益助小项目“助医爱心小家”关注那些远道而来、在陌生城市中寻求医疗帮助的大病患儿家庭,为他们提供一个临时的避风港。目前,北京已有4家这样的爱心小家,上海有1家。服务覆盖了5家医院,共计30间房,为589个大病患儿的家庭解决了异地求医的住宿问题。

与此同时,贝壳公益助小项目下的追光计划、阳光操场、太阳花班等,为超过60所乡村学校的儿童提供支持。

2024年,贝壳公益在建设社区人群友好方面,一直在连接着更多社区中有需要的人。那些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家人、为邻居提供的身边的帮助,编织出一个更加紧密和有力的社区之网,从而连接更多人的善意,让更多人看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力量。

如何做一个“好邻居”?

源于德语的“共同体”,被社会学家费孝通翻译为“社区”引入中国。2000年,全国开始推进社区建设时,才将这个社会学概念作为新的基层治理单元名称进行推广。

在由陌生人组成的城市社区里,除了老人,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需要帮助的一刻,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就成了为每个人的安全感兜底的工程。

作为一种新型邻里共同体,社区依然在成长之中,最终成为什么样,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塑造。我们能做什么,让社区变得更好?贝壳公益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样本——建设美好社区,从当一名“好邻居”做起。

▲贝壳公益“爱心小家”,上海的新华小家。图 / 讲述者提供

从事社区服务行业,扎根社区,贝壳的门店和经纪人就在社区,因此拥有天然的社区属性,可以关注到社区的需求。做好社区里的“好邻居”,牵头建设美好社区,成了贝壳公益独有的优势和愿景。

贝壳公益所形成的志愿者精神,是凝聚这股社区力量的核心。“和其他很多互联网公司不同,我们连接着几十万的服务者,这些都是天然的公益资源。”贝壳找房副总裁、贝壳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贾生平介绍。

如今,社区中越来越多居民已经习惯从贝壳所链接的经纪品牌门店中获得帮助。这些门店遍布全国各地,当你需要紧急打印文件,当你在街头迷路,当你遇到突如其来的雨天.....都有贝壳公益的志愿者提供贴心细致的服务。从线下走到线上,助老、助小项目服务的对象,也从一个个小社区中的居民,慢慢延伸到了五湖四海、更广阔的人群。

除了人群友好,贝壳公益也希望在环境友好方面尽一份力。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贝壳直营品牌“链家”的很多门店都开始了节能减排行动——由于门店多、分布广,很可能会导致能源浪费,因此很多链家门店都开始对用电设备进行远程控制,通过提升管理效率来实现节能减排。截至2024年12月,智能门店监测控制系统已覆盖天津、广州、西安、深圳等16个城市200余家门店。

在更广泛的人居环境治理方面,自2020年起,贝壳启动“蓝海行动”,致力于种植修复红树林,守护生态环境2024年9月,在台风灾后的金沙湾海岸边,17位贝壳公益志愿者们齐聚湛江,种下了300余棵红树林幼苗。

▲贝壳公益修复红树林的蓝海行动。图 / 讲述者提供

除了通过不同的公益项目传递善意,贝壳致力于通过员工公益编织更大的公益网。“向上向善”,是贝壳的企业文化基因。作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贝壳希望每个员工都能率先成为公益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024年是贝壳的员工公益“善贝GO”上线三周年。这个项目通过让员工积累日常走路或跑步步数,参与到公益中来。随着项目的发展,活动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经纪人带领客户一起跑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跑团,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2024年11月,善贝GO发起“贝壳大朋友冬日慈善跑”活动。全国7个城市的8个跑团成员组织线下慈善跑活动,通过捐步、义卖、5km跑等形式,为200多位异地求医的小朋友的新年心愿礼物助力,展现了大社区的温暖。

“在无数个社区里都有贝壳的门店,无论什么事情,我们的经纪人都乐意搭把手,去帮助居民。而社区居民看待贝壳人的眼神是信赖的,尊重的。每个员工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内心充满归属感,这大概就是我们说的,成为有尊严的服务者吧。”贾生平说。

“中国式社区”的明天

一件小事,只要一直做下去,就会带来积少成多的改变。而在从事公益的过程中,贝壳公益也能从和人的接触中洞察到更多深层需求。

比如在“我来教您防跌倒”项目中,扎根社区的志愿者们,会结合社区和老人的实际需求灵活地进行知识科普。贝壳青岛站的志愿者在开展业务之余,积极拓展医生资源,邀请了青岛市人民医院退休的老院长为大家科普,加强老人听课的积极性。

深圳一个社区里,合唱团里的一位叔叔因为跌倒再没来过,叔叔阿姨开始焦急地讨论着跌倒的原因,并且积极地找社区工作人员学习防跌倒知识。贝壳公益深圳志愿者黄敏立马向社区协调了三十本防跌倒教材,及时为老人进行科普。收到课本的老人们在课本上标满了记号。

每一个投身公益的贝壳人,原本只是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终都会被一点一滴的善意所带来的改变感动,从而更加持续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

而更暖心的是,一些原本的受助者,也加入了贝壳志愿者队伍,自发地帮助身边的人。坚持上手机直播课的老张,在今年秋天,正式成为了贝壳公益的“银发志愿者”。他说,自己感受到了数字时代的便利,希望能带着更多老年朋友一起追赶智能时代。现在,他已经可以从容地教老朋友们用手机了。

▲贝壳公益的银发志愿者在教社区老人用手机。图 / 讲述者提供

贝壳公益首批100名“银发志愿者”中的老人,甚至会主动到电影院、车站帮助其他老人进行手机操作的指导,从帮助身边人到惠及更多人。

温情与善意在轮回,贝壳公益也在不断进化,不断探索社区公益的多种可能性。

随着城市化推进,越来越多人住进由陌生人组成的社区,“这种共同体肯定不同于过去的单位,也不同于过去的村庄,它不会很亲密,也不会很熟悉,但是当人们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社区里的人能够互助合作起来,形成良好的社群生活秩序。”

在被王德福称为“中国式社区”的基本生活单元里,贝壳公益这样的先行者正在努力参与打造一个更美好的家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数微小的闪光的瞬间,让人们看到社区成长的美好愿景。

参考资料:

《如此城市CityTells|对话王德福:中国式社区是什么》澎湃新闻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0 阅读:18

每日人物

简介:轻商业,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