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前期的少数民族部落时期,入主中原之后的盛世局面时期,以及后续遭受外国入侵的水深火热阶段,其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基本都是因为坚船利炮而被迫大开的国门以及不平等条约。
殊不知在清朝的前期,也曾有鼎盛和繁荣局面,除了康乾盛世之外,顺治皇帝福临也是清朝的重要帝王之一,他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一位皇帝,虽然在继位前期经历了许多权力争夺和纷纷扰扰,但最终也算是为大清王朝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从后续影视剧作品中的展现来看,顺治皇帝因为感情问题最终遁入空门,但这种艺术性的塑造并非历史事实,实际上真正的顺治皇帝仅仅活了24岁,其实看了他的生活状态之后,便可得知能活到24岁就已经是奇迹了。
坎坷的顺治皇帝![](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c42944f0e78b1efc530d907bfe3967d.png)
顺治皇帝是满清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虽然是在多方面政权的争夺之下产生,但也有一定的引领性作用,只可惜在基层上有这样的争夺,而爱新觉罗福临在继位的时候年龄太小,这就导致他空有一个皇帝的位置而没有实权。
由于上一位君王的遗留问题,导致摄政王多尔衮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掌权者,所以即使6岁的福临当上了皇帝,朝政也一直被叔叔多尔衮掌控,甚至让福临称呼他为父亲,不仅如此,民间还流传出了孝庄皇后下嫁的传言。
总而言之,前期的顺治皇帝并不顺心,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被迫过着寄人篱下一般的生活,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在身体上没有怎么受到伤害,但这却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拖累,前期的多方面压迫导致顺着皇帝的情绪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0ece5d0182359ab3a6b4add1e4cf2a6.png)
虽然在顺治7年的时候,多尔衮因为外出打猎意外身亡于塞外,这虽然是一次意外事件,顺治皇帝也失去了在权力上的制约,但毕竟当时的他太过年幼,很多事情还不能够全权处理,失去了多尔衮,也等于失去了政治上的一大帮助。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年仅14岁的福临皇帝不得不选择提前亲政,虽然有些勉强,但他的个人能力出色,在年幼时期依然可以为大清江山操劳,顺治皇帝主张吸收汉人的先进文化,善于洞察形势,改变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开始重用汉族官僚。
这对于清王朝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毕竟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占领中原,从民族习惯和文化的各方面来讲,还与汉族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顺治皇帝的优化行为让清朝摆脱了落后的现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65506fb791ca93febfe9a8d476d6455.png)
不仅如此,顺治皇帝还借鉴了明朝兴亡的教训,积极整顿管理层面,避免朝廷之中结党营私的出现,对前期的清朝而言,顺治皇帝的做法具有非常实际的奠基作用,但作为一个十分年轻的皇帝,某些做法总是非常激进,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
例如顺治皇帝年少气盛,性格比较固执,行事作风比较急躁易怒,不能稳定自己的情绪,当自己宠爱的董鄂妃去世之后,他的心情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态度上瞬间转变为消极情绪,整天无所事事,逐渐无心于朝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3fab39d9103c7ea39559b0c8f5291c.png)
这样的做法让身为太后的孝庄十分担忧,她曾多次进行劝说,试图让顺治皇帝改变自己的观念,但始终都无济于事,这种情绪上的负面性,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影响顺治寿命的原因之一。
孝庄太后本以为顺治只是消沉一段时间,不曾想他却有了出家的念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公开出家,归隐佛门的皇帝,对于这一点,很多影视剧文艺作品之中都有所展现,例如在《康熙王朝》之中,顺治皇帝就是在悲伤欲绝之下选择去五台山出家。
因为作品影响力太过广泛,人们普遍都认为顺治皇帝是当了和尚,其实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顺治皇帝的死亡之谜![](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60d21528f89564e92bed77a921db0b5.png)
根据后续出土的《延平王起义实录》之中的内容来看,有关于顺治皇帝在1661年2月被郑成功击毙于厦门的说法,虽然这个论断有些荒谬,但毕竟是现成的文字记载,所以结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千层波浪。
在历史上关于顺治之死的说法本就很多,如今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毕竟在此前还曾有过关于顺治出天花不治身亡的说法,无论是削发为僧还是染病去世,总而言之,顺治皇帝英年早逝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顺治皇帝在1661年,年仅24岁就驾崩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b3977919747e02693f07ac9c68265cc.png)
和历史上其他皇帝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对于顺治皇帝死亡的记载实在太过简单,《清实录》之中只留下了“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丁巳,崩于养心殿,年二十四”的说法,只有关于其死亡的简单事实阐述,其余一概没有记载。
这也引起了后续许多专家的广泛讨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患有天花去世似乎很有可能,毕竟除了国内的记载和推测之外,还有一些来自西方传教士的资料。
根据这些资料的讲述,当顺治皇帝发现自己身患疾病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在继承人的设立上开始用心考虑,他原本打算立自己的次子福全,但孝庄太后意见并不统一,她更看重第三子玄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3ff006e508d81336b395efc96ae5075.png)
其实按照顺位问题,爱新觉罗玄烨并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但孝庄太后却给出了“他已经得过天花” 的理由,在疾病肆虐的当时,玄烨的这一个优点就像是免死金牌,这也让他成为了后来的康熙皇帝,所以福临死于天花的可能性就更大。
当然这也是对福临皇帝年仅24岁就暴毙的最好诠释,毕竟清朝已经是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社会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人们的年龄普遍提高,各种疾病也能够得到适当的医治,英年早逝不再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像皇帝这样的天之骄子,英年早逝的可能性就更小。
但顺治皇帝却在24岁的壮年时期离开了人世,必定是患有某种特殊且无法治愈的重病,除了这些资料之外,当时在顺治皇帝时期,负责起草遗诏的汉官王熙也在自己的文集之中记录了当时的一些情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73f4de4bea3f3eb4e11f1523d70198b.png)
当时大约是在顺治18年正月初七,他突然接到圣旨,被传入宫中单独面圣,顺治皇帝也没有卖关子,直接告诉他自己得了天花,即将不久于人世,让他详细记住自己所说的话,并且马上拟定诏书。
这些言论虽然是由王熙转述,但依然可以知道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听完顺治皇帝的诉说之后,他已经泣不成声,顺治皇帝当时虽然十分伤感,但似乎已经看透了生死,他告诉王熙不应该因为悲伤而延误大事,随后开始拟定诏书。
从时间上看,拟定遗诏大约花费了两天时间,因为各种情绪百感交集,从第一天开始记载,其间经历了大约三次的修改,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最终确定下来,根据描述,此时的顺治皇帝已经是油尽灯枯,结果在第三天夜里他就去世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9c194aa0da53808dfe1b7928dc787ca.png)
除了此人之外,负责董鄂妃后事处理的大臣也能够从侧面证明顺治的身体状况,相比于王熙,他早在正月初四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皇帝身患重病,朝廷上下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不惜大赦天下,民间也集体团结起来。
因为影响力太大,所以很快就知道了皇帝患有天花,到了正月初八的时候,连早就确定举行的早朝也取消了,只有极个别大臣受到了皇帝的召见,并且当时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举动,那就是这部分大臣在面见顺治皇帝的时候,摘取了自己的顶戴花翎。
这一举动并不寻常,按照清朝的习惯,碰到皇帝驾崩办丧事的时候,才会脱去自己的官服官帽,所以从这里就已经可以知道,顺治皇帝当时的情况非常不乐观,甚至有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故。
结果在当天晚上,众人的猜测就应验了,顺治皇帝已经去世,孝庄太后还请来一众高僧为顺治皇帝超度亡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b5be2e238e235207738db8816fa9f7.png)
从这些种种分析来看,对于顺治皇帝的死因虽然不够明确,但在时间上却非常相近,这就让换天花去世的说法更加可信,毕竟其他种种都只是猜测,唯独这种说法有非常明确的依据。
即使从当时这种疾病的恶劣性来看,也足以引起人们在24岁就出现暴毙,再结合当时清朝的国内外环境,炮击皇帝的说法就更加荒谬,所以顺治皇帝之所以只活了24岁,主要是因为疾病,在天花的折磨之下能活24岁已经很不容易。
其实顺治皇帝之所以只能活到24岁,是因为过早参与朝政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在悲伤情绪和天花疾病的折磨之下,能够坚持到24岁,已经算是“高龄”。
参考文献
[1]夏婷婷.清代陈名夏案及其启示[J].兰台世界,2022,No.594(04):135-139.
[2]李嘉昌,刘德州.顺治朝南北党争探析[J].历史档案,2018,No.152(04):90-96.
[3]陈健.谫议清初名臣宁完我的官场人生——兼论南党领袖陈名夏之死[J].文化学刊,2014,No.46(02):17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