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句诗中所透露出的就是大唐盛世的局面。
封建社会的这一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大鼎盛局面,都城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只不过一提到唐朝,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想起的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甚至是被废掉的太子李建成,却很少有人没想到唐高祖李渊,这个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实在是太没存在感,只因为他的儿子们都太过出色。
李渊作为唐国公,虽然最后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但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都是他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后来因为李建成被选为太子而引发了一场血案,李渊自己也被迫退位做了太上皇。
为什么李渊在一开始不直接立李世民为太子?如果让你来选,你也不会选他。
被迫起兵造反![](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31956b2b4483db073397543ab942216.png)
隋朝只存在了30多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繁荣而又短暂的王朝之一,自从隋炀帝继位之后,便开始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对底层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就导致地方上的矛盾十分尖锐,隋朝的政局很快出现了动乱状态。
地方上也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它们不再服从隋炀帝的管理,而当时的李渊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在朝廷之中担任高官,作为当时的唐国公,对于隋炀帝而言简直是救命稻草,所以在动乱四起的时候,隋炀帝曾派遣李渊去镇压各方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就陷入了一种非常纠结的状态,现在地方上明显民愤四起,如果李渊听从命令去平定叛乱,那就是和起义军队唱反调,也会成为隋炀帝的帮凶。
但如果考虑到君臣的身份,李渊就不得不听从命令前往地方镇压农民起义,所以李渊最终采取了缓兵之计,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镇压农民起义,也没有敢光明正大造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219c40a860313d8646856d7b9cccd9f.png)
在这个时候,李渊的两个儿子坐不住了,无论是大儿子李建成还是二儿子李世民,都赞成造反,就此起兵争夺天下,将来也好名垂千古,见父亲李渊依然犹豫不决,兄弟二人便商量用计策逼迫李渊起兵,到了夜晚,李世民和李建成以“轻薄妃子”的罪名逼迫李渊起兵。
李渊被逼得退无可退,终于决定举大旗造反隋朝,开始了准备工作,在这一阶段,李建成就已经是李渊的世子,将来注定会承袭唐国公的职位,至于后来的天下之争,说实话父子三人还没有想过,毕竟当时天下的局面太过混乱。
在隋炀帝的高压统治之下,各地方的割据势力非常多,其中不乏一些有权有势的,李渊这个唐国公,也只能算是隋朝末年诸多割据势力之中比较大的一个,就算拉起一支军队,也只能说获胜的几率更大一点,并不代表一定能笑到最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e70ce8c250bd3517009ca378ba3785.png)
至于儿子李世民,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小时候因为不会骑马,李渊就理所应当认为这个儿子将来一定干不了大事,但李世民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为了让李渊瞧得起,他苦练骑术,一次次摔下来,又一次次爬上去。
李世民最终不仅成为马背上的好手,还能够年纪轻轻多次外出作战,十几岁的年龄就已经能够想出对策营救出被大军围困的皇帝,这时候的李渊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对李世民的看法,但继承人的位置一直是李建成。
在父子三人起兵反隋之初,李世民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他从招揽人才开始,就已经在注意扩充自己的势力,当时李渊令二人招贤纳士,李建成打出的旗号是“唐国公李渊”,而李世民却完全依靠自己的个人魅力。
尤其是对于一些在江湖中叛乱的部落首领,能征善战的李世民都采用征服的方式让对方心服口服,心甘情愿为李世民效命,而并非唐国公李渊,此举虽然也招揽来了人马,但是后续的效果并不相同。
在一同起兵造反攻打隋朝的时候或许还看不出来,一旦天下稳定,这群追随李世民的精兵悍将将会成为一支十分恐怖的力量。
对峙与夺位![](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1329ce799e8fd0c34eec56e04b7bab.png)
李渊父子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主要是得益于分工明确,各自发挥长处,在问鼎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主要负责对外征战,并且多次获胜。
不夸张地说,唐朝的整个天下,有三分之二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父亲李渊能给他提供的唯一帮助,或许就是那唐国公的名号。
从北到南,从中原到周边的偏远地区,李世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甚至完成了很多次不可思议的以少胜多战争,这对于李渊一统天下的伟大事业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
随着李世民的南征北战,手里所握的兵权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依然在带兵作战,最后因为封无可封,李渊给了他一个“天策上将”的头衔,伴随着唐朝的建立,李渊把李建成封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
但这个秦王因为功劳太大,成为了李建成最直接的威胁,东宫太子和天策府的权势与地位之争从此开始,而之前李世民给自己所留下的政治班底,它们的作用也开始凸显出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3a1b6d4d96d5965e163c5b7bd8379a.png)
其实李渊很快也意识到,当年帮助自己天下的文臣武将,有相当一部分都跟着李世民去了天策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战功累累的李世民注定可以在朝廷之中横着走,毕竟整个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完全有成为太子的资格。
但李渊似乎从头到尾都没有立李世民的打算,他始终认为李建成就是太子的最佳人选,甚至杨文干联合李建成起兵造反,也没有动摇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的决心,甚至为此还放了李世民的鸽子,这件事情也成为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导火索。
李世民意识到无论自己怎么表现,父亲都不可能立自己为太子,而有皇帝在后面撑腰,总有一天,自己的这位大哥将会六亲不认,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自己动手。
最终李世民和自己天策府中的十大高手商量了“玄武门之变” 的计划,一番准备之后这一场夺位之争成功实施,太子和齐王被杀,再也没人能威胁李世民的太子之位。
而作为父亲的李渊却无能为力,他只能被软禁在船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三位骨肉亲兄弟自相残杀,对于李唐皇室而言,这或许是最悲惨的结局。
所以有很多人都疑问,如果当时李渊直接将太子之位给了李世民,后面或许就不会发生这一系列事端了,果真如此吗?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李渊的执着![](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1529d2de65bb07221f9ad5f84a951a.png)
李渊之所以坚持让李建成当太子,是因为他同样肯定李建成的才华,李建成之所以在玄武门之中被杀,只是因为他的仁慈,以及他和李世民还存在一些差距,并不代表他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
如果说唐朝天下的三分之二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那么其余三分之一的功劳,就应当归属太子李建成,当李渊带着李世民在外征战的时候,李建成起到了统筹兼顾的重要中枢作用,他在大后方协调粮草,兵马分配和支援等诸多事务。
这种双管齐下乃至多管齐下的能力是寻常人所不具备的,而在唐朝建立之初,李渊曾多次出巡,在此期间监国的人选就是李建成,当李渊不在的时候,李建成同样可以将他治理得有条不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cd31ef43270250599a1b871e86315e.png)
反观李世民,他所表现出来的只有强大的作战能力,可能文治方面也十分出色,但李渊并未看到,同时也没有展现的机会,所以李渊希望李世民在将来能够更好地辅佐李建成。
如果在最初立太子的时候就选择了李世民,那么加上后来的战功屡屡,李建成在将来绝无生存的可能,李渊并不想看到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所以希望李建成的权力更大一些,正好与战功赫赫的李世民形成制衡,只可惜事情并没有朝他想象的方向去发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e1928ef4fcf0e7b84f8d88aaba8d031.png)
从另外一方面讲,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制约李渊立太子的一大要素,这是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传统思想,来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对于广大家庭来说,嫡长子就是家业的继承者,对于历朝历代的皇族而言,嫡长子就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
这等同于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也是历朝历代中约定俗成的传位方式,再加上李建成本身也具有才华,一旦开创废长立幼的先例,或许会留下千古骂名。
所以无论是谁,在深思熟虑之后也不会将皇位直接传给李世民,除了累累战功之外,无论是身份和地位,他都不太符合太子的要求。
只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李世民的势力太大,甚至敢软禁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那么太子之位更换人选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
[1]胡文靖,陶漫.君臣“问对”与唐太宗李世民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J].文化学刊,2023,(02):215-218.
[2]王旭.口头传统和文字记载的分野与融合——关于晋地李世民传说的解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1):79-86.
[3]周闻道.山西晋祠:晋傲天下[J].经营管理者,2022,(06):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