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封建社会中的代表人物,不仅是君权神授,也是掌管天下兵马的九五之尊,自秦朝开始,帝王的位置就充满诱惑力,为了坐上龙椅,小到兄弟之间反目成仇,自相残杀,打到天下大乱,战争四起,血流成河,民不聊生。
大明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朝代,先后经历了12位皇帝,总计200多年的历史,正所谓盛极必衰,明王朝最强大的时刻都是在前期朱元璋这几代人,即使废除了丞相来加强中央集权,依然无法避免皇位的争夺。
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就爆发了长达4年的靖难之役,朱棣虽然坐上了皇位,但他的儿子们依然在争夺太子的位置,朱高炽成功登基,但朱高煦十分不服,就在前者死后不久,朱高煦全家都被杀光,朱瞻基表示,他活着我将寝食难安。
朱高煦的初次尝试![](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06b152e2d670aeec2872b0bbb264702.png)
朱高煦,朱棣和朱高炽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最初的大唐王朝,朱高煦就像李世民一样,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相比于镇守后方的世子朱高炽,朱高煦的表现更加耀眼,所以他一直觉得太子的位置应当是自己的。
并且父亲朱棣也十分喜欢自己,这也成为后来朱高煦发动叛变的底气,后续朱瞻基之所以要杀掉朱高煦全家,就是因为他是个叛变造反“常客”,最初爷爷朱元璋还在的时候,就不太喜欢朱高煦暴躁的性格,在南京学习时,朱高煦就没少被朱元璋责备。
虽然性格有些极端,但是的确是因为带兵打仗的人才,相比于性格懦弱且身体肥胖的哥哥朱高炽,朱高煦身材挺拔,擅长骑射,战场之上一往无前,这一点和父亲朱棣十分相似,曾经朱棣也有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efb8281fa1123356b7d63506c634dc4.png)
在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和朱高煦上阵父子兵,攻城略地无疑是对后者能力的最佳展现,朱棣看了十分欣慰,曾向朱高煦多次透露,自己有立他为太子的想法,这也让朱高煦的野心越发膨胀。
但因为没有嫡长子的身份,这件事情遭到了朝廷上下的集体拒绝,经历过靖难之役的朱棣,为了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所以只能作罢,让朱高炽当了太子,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想法,却导致出现了一些不良后果。
如果朱棣没有这个想法,朱高煦或许能够安安分分辅佐哥哥朱高炽,一旦朱棣有了念头,朱高煦就会以为自己有当太子的资格,之所以没能被选上,无非是因为自己的身份,但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朱高煦觉得,只要哥哥死了,那皇位应当由自己顺位继承。
所以在永乐年间,朱高煦和朱高炽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就算是父亲朱棣在,朱高煦也敢采取一些大动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7f669fb35ddb727e5a855013e0c8a98.png)
永乐12年,因为一些突发事件,太子朱高炽的手下被朱棣关进了大牢,蠢蠢欲动的朱高煦认为现在太子孤立无援,是自己动手的最佳时机。
所以开始暗中谋划属于自己的“玄武门之变”,朱高煦认为“唐太宗当年是天策上将,我现在也不例外”,于是开始囤积兵马,甚至还私占土地,“谋反”两个大字几乎都要写在脸上了,只可惜朱高煦太过骄傲,太过高看自己。
他可以自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但自己的老爹朱棣并不是唐高祖李渊,当年靖难之役,朱棣也亲自走战场,在扫清少数民族地战争中,朱棣也曾杀得四方蛮夷闻风丧胆,在朱棣的眼皮子底下造反,无异于在太岁头上动土。
朱高煦的举动实在太过张扬,最终被朱棣发现,他询问手下的谋臣杨士奇“让汉王到云南去,他不肯去,现在让他去青州他也不去,眼下朝廷即将迁都北京,他却执意要留守南京,目的已经非常明显”。
更离谱的是,根据朱棣得到的情报,现在的朱高煦竟然在培养敢死队,甚至还开始私自造兵器,此举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朱高煦被抓,朱棣也不是心慈手软新辞,当场就下令将朱高煦斩首,幸亏是朱高炽极力劝谏,朱棣才留了他一条命。
隐藏的原因![](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0aa11b6b4c3f1bdf2b484d549dadfbe.png)
这场政变看似就这么平息了,其实当事人都是心怀鬼胎,作为皇帝的朱棣,在当年靖难之役中已经杀了不少同族,如今要杀自己的儿子,一定下不了手,在朱高炽看来,如果今天弟弟因为自己而死,那么将来的大明王朝也很难稳定。
对于朱高煦来说,他认为这次谋反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有朱棣在,并没有及时悔过,并且暗自发誓,一定要励精图治,将来寻找更好的机会。
在众人看不到的地方,还有人产生了更加特殊的理解,他就是朱瞻基,成祖皇帝口中的好圣孙,一个文治武功全才的皇子,他并不认为留下叔叔是一件好事,自古以来造反大罪无不满门斩首,正所谓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而这个想法也成为朱瞻基在后来毫不留情杀死朱高煦全家的理由,他始终认为斩草要除根,如果他不死,能造反一次就会造反第二次,况且这是个手握兵权,能征善战之人,如果没有爷爷朱棣的压制,谁都不知道事情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朱瞻基和朱高煦之间注定是不死不休的,一个想要皇位,一个想要扫清障碍,这一切的暗流涌动即将酝酿成一场更大的事故。
朱瞻基的雷霆手段![](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3536d6a1ebe4db57cd7f3e5f984fe6.png)
事情的发展果然像朱瞻基最初所想的样子,爷爷朱棣去世之后,父亲朱高炽继承了皇位,原本可以趁此机会对朱高煦的权力和地位逐渐削弱,但朱高炽在这个时候已经快50岁了,身体非常不好,当了九个月皇帝就去世了。
因为事发突然,这时候的朱瞻基并不在首都,蛰伏多年的高旭认为自己的机会终于到来,皇帝驾崩意味着朝廷空虚,如果能够在朱瞻基返回之前将他杀死,那么自己就可以顺理成章入京当皇帝,他知道此时朱瞻基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快速回京。
所以朱高煦便暗中部署埋伏,在返回北京的必经之路上准备干掉朱瞻基,就像当年李世民干掉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一样,不过这一次朱高煦又失算了,朱瞻基的能力甚至要超过父亲朱高炽,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跟随朱棣到处作战,遇到事情十分冷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9e17cd1059f8d9e2a923d8be56f9f94.png)
对于朱瞻基而言,自从朱高煦第一次叛变之后,他就已经将这个“不安分的叔叔”当成了政敌,所以知道父亲朱高炽的死讯之后,朱瞻基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皇位的继承问题,而是如何对付来自朱高煦的突发事件。
他早就想到了此人会半路埋伏自己,所以选择了绕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返回都城,并且迅速安排,给朱高煦上演了一出反包围,朱高煦自己也没有想到,年幼的侄子竟然也有这样的魄力,军队来不及回转就被对方打得溃不成军,朱高煦自己也成为了阶下囚。
再怎么说,朱高煦也是朱瞻基的叔叔,即使有造反之罪,杀死他一个人也就够了,但朱瞻基最终的决定却让人毛骨悚然,他下令将朱高煦全家斩首,男女老幼全都不放过,其中不乏有自己的平辈兄弟姐妹,但朱瞻基态度坚决,丝毫不留情面,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朱瞻基的道理![](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c6683f28e58b0cec53f8b91e25e237.png)
他之所以下如此狠手,目的就是维护明朝的统治,朱高煦的第一次造反就是个最典型的原因,当年父亲和爷爷心软,在稍微的劝导之后就决定放过朱高煦,结果就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叛乱。
从小范围来看,这只是影响到了朱瞻基的皇位,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明朝内部的大动干戈无疑是对国家实力的削弱,这是朱瞻基所不愿看到的,换言之,如果在位的皇帝并不是朱瞻基,也不具备朱瞻基的能力,那么大明会再度陷入战争之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180d50979bc267e20af94aa89d48dc3.png)
对于朱瞻基而言,他的态度是宁可杀错,绝对不饶恕,就算将叔叔朱高煦打入死牢也不够,只要朱高煦还活着,朱瞻基就寝食难安,他不仅要为自己的统治着想,还要为大明的江山着想。
朱瞻基也无法保证,朱高煦没有对自己的儿女们灌输“谋反”的思维,所以必须将他们全家都处死,虽然做法十分残忍,但朱瞻基却不得不做,如朱高煦的子女在蛰伏多年之后突然集体造反,那么当时明朝的皇帝是否能应对,这也是个未知数。
所以朱瞻基宁愿背负千夫所指的骂名,也要排除一切不确定因素,朱瞻基宁可做一个守成天子,也不愿给将来留下祸患,所以才选择自己承担了所有。
估计朱瞻基怎么也想不到,因为杀气太重,自己落得个英年早逝的下场,虽然费尽心思排除了外部因素,最终大明王朝因为内部而走向衰落,自己的好儿子朱祁镇成为了瓦剌俘虏,大明王朝从此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
[1] 洪飒.沾了儿子光的皇帝[J].初中生学习(高),2011,(10):7-8.
[2] 陈时龙.太平天子——朱瞻基小传[J].紫禁城,2009,(04):38-39.
[3]宣德皇帝朱瞻基:明代首位废黜皇后的天子[J].东方收藏,2010,(08):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