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老总是三野总司令,为什么元帅排名在刘伯承与贺龙后面

一切回归史 2025-02-03 18:08:38

一说到元帅,大家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升腾起一股敬意,并同时会联想到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军事统帅。

另外,元帅不仅仅是一种军衔,它还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能够荣获这一至高称号的人,在军中都具有显赫的地位,并为党和国家立下过卓越战功。

作为第三野战军总司令的陈毅老总,不但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协助毛主席、朱德,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南方坚持了三年游击战,这一革命贡献更是不可忽视。

由此可见,陈老总无论是军中地位,还是战功方面,都称得上是翘楚。

然而,在1955年我军大授衔时,评选的“十大元帅”中,功勋卓越的陈老总却排名在刘伯承与贺龙的后面,这着实让人有些不解。

陈毅的革命资历和功勋战绩

陈毅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深受蔡和森等共产党人的影响,对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

南昌起义爆发后,在武汉中央军校任校党委书记陈毅,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准备率领由武汉军校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前往南昌参加武装起义,但却受到何键部和张发奎部的阻挠,当陈毅率部赶到南昌时,起义部队已经南下。

在这种情况下,陈毅没有畏难而退,而是克服重重困难,追赶上了起义军,并与朱德共同领导了湘南起义,之后又与朱德共同率部,一路征战,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主席的起义队伍成功会合。

中国工农红军成立后,陈毅先后担任师长、军委书记和前委书记等重要职务,他多次指挥部队粉碎敌人的围剿,为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由于在一次战斗中受重伤未痊愈,因此留在了根据地与敌继续斗争。

当时中央苏区根据地已被敌人全面包围,陈毅和项英率部艰难突围后,进入深山密林,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

1936年冬,红军游击队被敌人围困在梅岭长达20多天,当时陈毅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那首著名的“绝笔”诗篇《梅岭三章》,就是在生死攸关的关头写下的。

尽管做好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但陈毅却并未放弃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最终在革命必胜的信念的激励下,硬是在南方坚持了三年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力量,同时成功掩护中央红军顺利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通过和谈达成协议,决定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陈毅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不顾个人安危,赶赴南方游击区动员说服红军游击队下山接受整编。

新四军成立后,担任了新四军重要领导职务的陈毅,率部挺进苏南敌后,与敌展开了顽强的斗争,随后协同其他兄弟部队,创建了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陈毅临危受命,担负起了重建新四军的重任,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在完成了对新四军的重建和整编工作后,陈毅领导新四军在华中敌后顽强抗战,沉重打击的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的部队,在陈毅的统帅下,获得了宿北战役的胜利。

在接下来的战争岁月里,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不但率部成功发动了鲁南、莱芜等战役,而且还参与了淮海战役的组织指挥工作。

1949年4月,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与邓小平等一起指挥了渡江战役,在占领了南京城不久,又和粟裕共同指挥部队攻下了上海。

上海解放后,陈毅又担负起了主政上海的重任,随后他领导着上海人民,边与国内外的敌人作斗争,边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为新上海的稳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5年,已调回中央工作,并担任了国家副总理等多个重要领导职务的陈毅,在大授衔仪式上,被授元帅军衔。

然而,面对十大元帅的排名,很多人感到不解,功勋卓越的陈老总为何会排在刘伯承和贺龙后面呢?为了揭开此疑惑,我们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刘帅和贺帅的资历和战功。

刘伯承的战功及贡献

刘伯承于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为了配合北伐战争,与朱德、杨闇公、吴玉章等人共同领导组织了历史上著名的泸顺起义,这是我党领导武装斗争的一次最初尝试,为之后发动南昌起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展开了疯狂的大屠杀。

为了挽救革命,我党决定进行反击,指示刘伯承协助周总理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形势危急,刘伯承立即前往九江,按照周总理的指示,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的贺龙制定起义计划。

1927年8月1日凌晨,刘伯承和周总理、贺龙、叶挺、朱德成功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我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同时迈出了创建人民军队重要一步。

南昌起义失败后,刘伯承远赴苏联深造军事。

1930年7月,刘伯承秘密回国后,被派往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等多个重要领导职务。

中央红军无奈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后,刘伯承多次率部担负了开路殿后的重任。

尤其是在突破乌江、 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一些重大战役中,面对强敌,他凭借自己的智勇,屡建奇功,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在率部对日抗战中作出的贡献更是不容忽视。

当时的斗争形势非常残酷,刘伯承根据实际情况,首创了一种新的斗争方式,那就是神出鬼没的敌后武工队。

1947年,刘伯承指挥大军勇渡黄河,进军中原,千里挺进大别山,一步步将国民党逼到溃败的边缘。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领导创建了解放军军事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干部,为中国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我国首次大授衔,功勋显赫的刘伯承被授予元帅军衔,十大元帅中位居第四名。

贺龙的功勋贡献

贺龙先后参加过讨袁斗争、护法运动、北伐战争, 但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贺龙深感指望这些军阀队伍来救国救民是靠不住的。

心有不甘的贺龙开始寻找新的革命出路,当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时,便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拯救这个国家和人民。

在结识了共产党人周逸群后,他对共产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提出要加入党组织。但由于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期间,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高级职务的贺龙未能被批准加入共产党。

虽不能如愿加入共产党,但贺龙一心跟党走的决心却未变,他将共产党人安排到自己的部队任职,尽其所能支持和帮助共产党在部队中发展党员。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在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陷入最低谷时,贺龙不忘初心,他毅然抛弃高官厚禄,坚定地站到了共产党这边,与周总理、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共同策划并发动了南昌起义。

在起义的过程中,他如愿以偿的加入了党组织。

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心有不甘的回到湘西,继续坚持革命,最终重新拉起了一支革命队伍---红四军,并创建了湘鄂川边根据地。该根据地后来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期间,贺龙率领八路军120师在晋西北,与敌人浴血奋战,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中,时任西北军区司令员的贺龙,一边指挥部队与敌作战,一边大力发展后备兵团,加强后方建设,为大西北的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又为和平解放西藏、以及大西南的解放和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1955年,贺龙被授元帅军衔,十大元帅中排在第五位。

元帅排名 陈毅排在刘伯承、贺龙后面的原因

纵观以上刘、贺、陈三位元帅的革命资历战功,都可以说是功勋卓越,称得上是杰出的军事家,也正因此,大家才对陈毅为何排在刘、贺二帅后面感到不解。

但通过仔细对比,我们发现陈毅与刘伯承、贺龙相比,他没有参加南昌起义的发动,是在起义失败后才追上部队,而刘、贺二人则是起义的领导者,从这方面来讲,陈毅的地位、资历就明显逊色些。

另外,贺龙还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的创建者,作为方面军总指挥的他,率领部队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陕北与其他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再说刘伯承,他是红军首任总参谋长,负责策划和执行过多项重要战役。

从红军时期三人的职务来看,陈毅的职务级别与刘、贺二人相比较,明显低些,此外,刘、贺二人都参加了长征,而陈毅因受伤未能参加长征。

在抗战时期,刘伯承和贺龙都是八路军主力师的军事主官,而陈毅则在新四军任支队司令员,时任军长的是叶挺。

皖南事变后,重建了新四军,陈毅担任了代理军长一职,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毅在资历上就比刘、贺稍显逊色了些。

了解和对比了三位元帅的资历和贡献,我们可以看出,陈帅排在刘帅、贺帅之后,还是合乎逻辑的。

其实对于元帅排名,这些功勋卓越、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帅们从未在意过,因为他们将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到了新中国的发展建设上,一心为国为民服务的他们,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心上,否则,当初他们也不会冒着随时牺牲的危险,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总而言之,开国十大元帅,每一位都为党和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们各自在历史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不管排名前后,他们在我们心中永远都是最伟大的英雄。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