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词,叫“墨分五色”。实际上,墨可以变化出很多颜色,远远超过五色。比如,赭石、石青、石绿等色彩都可以调入墨色,让墨色产生出各种美感。古人把墨色当成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颜色,用墨高手可以画出五彩斑斓的效果。看完这幅《奇峰雨霁》之后,说不定就会感慨。谁说没有五彩斑斓黑,山水画中就有啊。
《奇峰雨霁》是清代画家法若真的作品,他生活在明末清初。顺治初年科举入仕,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到了康熙年间,法若真隐居黄山,以开馆授课为生。闲暇之余喜欢描绘黄山美景,成为清初著名画家。画中山势纵横,有奇峰峻岭、层峦叠嶂,溪瀑烟云增添了生动之美。这样的作品一看就是观察写生后的佳作,闭门造车画不出来这般生动天然的韵味。

法若真 奇峰雨霁
古人画山水强调笔墨,关于用笔的方法总结了很多,至于用墨由于变化微妙精细,很难用言语总结。如果说不出来,那就画出来,用作品表达艺术主张、心得体会。赏画往往按照画家的创作步骤欣赏,找到画家落下的第一笔。一般而言,画家都是先画前景,然后按照由近及远的空间变化进行创作。
为了丰富前景的墨色,法若真在墨中调入了石青石绿。经过雨水滋润,树叶会产生一种温润洁净的美感。当层林交错在一起的时候,树叶颜色会变深、有光泽。有了墨青、墨绿两种亮色,就能画出自然美感。随着空间的延续,用墨枯润结合笔法,以浅墨为主,形成空间过渡。他用笔精细,仅是淡墨又能分出来三、四种变化。

法若真 奇峰雨霁 局部
他对墨色这么重视,为了捕捉到山川之魂。古人觉得自然万物都充满生机,山水树石的生命力能够画出来,就可以理解天人合一的道理。仔细看《奇峰雨霁》就会发现,空间层次的变化相当丰富,前景、中景、远景都包含好几个层次。空间感可以表现出来,多亏了用墨方法得当。
前景稍远处的树叶从墨青变成了墨绿,符合视觉观察的细微变化。为了配合杂树,在山石处理方面也用墨色变化。重墨勾画山石轮廓结构,枯笔渴墨皴擦石块表面的褶皱凹凸。最后用湿笔淡墨反复积染,达到苍润厚重的效果。这样画出的山石可以产生微弱光感,显得硬挺立体。

法若真 奇峰雨霁 局部
看到他画的雨霁景色,可以想象出阳光照向高山,整座大山显得气势浑厚。哪怕看不清楚远处的群峰景色,也可以感受到清新灵动的韵味。远山层林用淡墨皴染,勾画山石轮廓的时候纵然用重墨,也要结合渴笔技法。
山中涌出山岚雾霭,让画中景色宛若人间仙境。看到这样的美景,真想隐居山中远离尘世烦恼。这就能理解,为什么法若真弃官隐居了。天天畅游在仙境里,谁还会在乎功名利禄啊!

法若真 奇峰雨霁 局部
《奇峰雨霁》能够有这么精彩的用墨方法,离不开法若真学习宋元技法。师传统,师造化,才是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法若真的《奇峰雨霁》再次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