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靖康之乱是宋代历史的分水岭,徽钦二帝成了俘虏,康王赵构渡江之后建立南宋朝廷。很多人死于战乱,剩下的人要么被外族统治,要么想着如何反抗。随着时间的流逝,南宋朝廷已经接受了偏安一隅的状况,激起了文人的愤慨。这首陈克填写的《临江仙》与此有关。“四海十年兵不解”,暗示了创作背景。

陈克生活在两宋交替之际,他是南方人,出生在书香门第。金人攻打汴梁的时候,他并没有亲历战火。随着战势的发展,金兵继续攻打江南,曾经打到了钱塘江附近围攻杭州。陈克见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南宋军事能力的弊病。他无比希望出现一位有能力的将领,带领宋军击溃敌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幼稚。距离北宋灭亡已经十年了,陈克有很多话想说,寄调《临江仙》填词一首。

词中写道,已经过去十年了,战争还没有结束。不知道宋金之间的战争还要持续多久。敌人十分嚣张,几年前曾经围困金陵。当时,金国占领了淮南一带,打算一鼓作气灭了南宋。宋高宗赵构亲自督师,在淮南前线屯兵十五万。几个月之后,金兵突破防线,围攻金陵。南宋朝野上下面对生死存亡危机,爆发出极大的能量,粉碎了金兵的攻势。

这场战役让陈克记忆深刻,他觉得金人并非不可战胜。只要顽强抵抗,有机会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原本以为金陵解困之后,朝廷的作战计划会从消极抵抗转变为主动进攻。又过了好多年,还是没有什么消息传来。陈克在异乡住了很久,年华老去,不知道还能等多久。一想到这件事,他就感到黯然神伤。他摸着稀疏的胡须,抬手之时发现胡须已经花白。眼角中淌出苦涩的泪水,泪滴打在手上像冰一样冷。

半壁江山,哪里能找到真正的隐居之地呢?敌人随时有可能入侵,躲在哪里都不安全啊。也许应该去吴兴,那里靠近杭州,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朝廷的政令。离开久居之地,又怕认识的朋友找不到他。倘若他真的去了吴兴,让朋友一个人面对寒夜冷雨。陈克思来想去,孤单身影在烛火的映照下投影在窗户上。

通过这首词,了解了南宋文人的爱国情怀,也知道了他们的无奈。生于乱世,不想苟且偷生。原本觉得风云际会可以大展拳脚,皇帝胆小,朝臣怕死,陈克无力扭转时局。他心中的恨意渐渐变为无奈,希望可以找到志同道合之人讲述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