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灭诸吕”的具体过程,让人越看越糊涂

幻宇新说 2023-04-15 01:55:10

前180年九月庚申日,陈平、周勃、刘章等人联手发起了“诛灭诸吕”行动,虽然《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都做了详细记述,内容也基本相同,但越仔细研读,就会让人越感觉看不懂。

先抄《史记》——

【八月(实为九月)庚申旦,平陽侯窋行御史大夫事,见相国产计事。郎中令贾寿使从齐来,因数产曰:“王不蚤之国,今虽欲行,尚可得邪?”具以灌婴与齐楚合从,欲诛诸吕告产,乃趣产急入宫。平陽侯颇闻其语,乃驰告丞相、太尉。

太尉欲入北军,不得入。襄平侯通尚符节。乃令持节矫内太尉北军。太尉复令郦寄与典客刘揭先说吕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足下之国,急归将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以为郦兄不欺己,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太尉将之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襢,为刘氏左襢。”军中皆左衤亶为刘氏。太尉行至,将军吕禄亦已解上将印去,太尉遂将北军。

然尚有南军。平陽侯闻之,以吕产谋告丞相平,丞相平乃召硃虚侯佐太尉。太尉令硃虚侯监军门。令平陽侯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得入,裴回往来。平陽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乃遣硃虚侯谓曰:“急入宫卫帝。”硃虚侯请卒,太尉予卒千馀人。入未央宫门,遂见产廷中。日餔时,遂击产。产走,天风大起,以故其从官乱,莫敢斗。逐产,杀之郎中府吏厕中。

硃虚侯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硃虚侯。硃虚侯欲夺节信,谒者不肯,硃虚侯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硃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壬戌,以帝太傅食其复为左丞相。】

看完之后,不知您是否有以下关键疑问:

1、吕禄被郦寄、刘揭忽悠,主动交出“上将军”印符、离开北军驻地,他之后去哪里了?他为什么不第一时间去通知吕产?他的心到底有多大?是不是有点傻?

2、周勃都入主北军了,北军全军也都表态支持他,他还让硃虚侯刘章“监军门”干嘛?监督防范谁?

3、那个连姓名都没有记载的“卫尉”,首先,他究竟是谁?其他人都清清楚楚的,为什么就他连名字都不配拥有?

其次,他到底有没有倒向功臣派?如果没有,周勃怎么会让平阳侯曹窋去通知他阻拦吕产?既然有,他怎么又把吕产放进未央宫了?毕竟他可是负责宫门守卫的啊,手上又有兵,只要他有所动作,吕产真能打进来不成?何况吕产“欲为乱”,是进未央宫之后的事啊!

更奇怪的是,如果他真的倒向吕产了,之后怎么又把刘章的千余士兵给放进来了?合着他几个小时内反复横跳、来者不拒?未央宫是公共厕所嘛?

4、那场“天降大风”是怎么回事?怎么着就突然来了阵大风,让吕产的“从官”们彻底丧失战斗力?

5、平阳侯曹窋这一天的具体行程是怎么样的?他究竟在吕产和陈平周勃之间“往返跑”了几次?怎么到处都有他?

他那个“恐弗胜”又究竟是啥意思?

6、刘章为什么敢抢夺皇帝“印信”,谒者又为什么不愿意给他?

7、对大局影响第二关键的“南军”,为什么吕产没有调动使用?似乎他都没有想到过这一点,这会是一个吕氏核心人物的正常水准?而且,更为高明的陈平周勃,也没看到他们对此有所动作呀。

似乎南军全军在这一天,除了那个表现莫名其妙的最高领导即卫尉,就像是整体蒸发了一般,这是不是太让人奇怪了?

8、周勃拿下北军后,只做了两件事,即安排曹窋传话给卫尉、让刘章带千余士兵杀进未央宫。陈平更绝,只有“召唤”出刘章这一个操作。

但是,为什么当时后世都认为,诛灭诸吕这个事,陈平是主谋,而周勃功劳第一?

9、通篇都没有看到时任“太傅”审食其的影子,为什么两天后他就被恢复了“左丞相”的实权职务?

再问下去可就两位数了,反正是让人看的越来越糊涂,云山雾绕的,甚至根本找不到可以破解所有迷惑的真正“抓手”所在。

而既有的看法与研究,多数落脚在吕产吕禄是否真的谋乱、陈平周勃是不是好人,乃至上升到吕后的整体评价等,但几乎看不到,关于这一事件具体过程本身的分析。

就算有,也至少没有解决我上述所提出的所有疑问。

咱们品读历史,总不能也“抛开事实不谈”,光高屋建瓴吧?

虽然“诛灭诸吕”的结果很明确,但弄清楚具体过程,起码该是基础吧?

下面,我尝试说说对“诛灭诸吕”这一天全过程的整体理解,看看是否能够全部“圆”起来。

1、郎中令贾寿向吕产汇报的内容,实质是曝光了功臣派与宗室派的“阴谋”(指原始意义、无贬义,下同),双方的摊牌决战已迫在眉睫。

吕后逝世以后,吕氏派和功臣派、宗室派的尖锐矛盾,双方都心知肚明,也都在全力准备,但对方究竟在私下里搞了哪些“阴谋”,双方都并不完全清楚,尤其是作为当时执政者的吕产,他光清楚不行,还得能拿到具体把柄。

而贾寿这次齐国之行,恰恰获知了“灌婴与齐、楚合从欲诛诸吕”的内幕。齐楚那是吕产明面上的敌人,而灌婴却是他派去领军的“大将军”,灌婴能这么做,显然不会是他个人的决定,而是功臣派经过私下“串联”的共识。

所以,吕产获知此事,本身就说明,功臣派、宗室派的“阴谋”已经完全曝光,吕产有了立刻摊牌的可能,留给功臣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平阳侯曹窋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他第一时间跑去通知陈平、周勃。

2、周勃夺过吕禄的北军兵权。

陈平、周勃自然也知道,正式决战的时刻已到,而且,明面上处于弱势的功臣派必须立刻采取行动,不然就是坐等被灭。

他们当然早就设想过很多方案,但最关键的,显然是北军、南军和郎卫的兵权归属,其中北军即保卫长安的中央禁军,南军是守卫两宫(未央宫、长乐宫)的宫城禁军,郎卫是保卫皇帝的贴身禁军,即宫殿禁军。

顾名思义,长安城、两宫宫城、未央宫殿,范围逐渐缩小,总兵力自然也有代差。

周勃亲自出马,搞定最重要的北军。作为尚存于世资格最老的军方领袖,周勃原本打算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已串联过的北军亲信的支持,直接夺过北军,然而因为事发突然,他今天一开始的运气很不好,执勤的是吕禄亲信部队,自然就把他给挡在了军门之外。

周勃只好上演“Plan B”,用“官方正式”手段夺北军,他双管齐下,一是联系负责“符节”的襄平侯纪通,让他直接“持节矫内”,二是让郦寄、刘揭去忽悠吕禄。

注意,这个过程和史书记载的并不同,实际是周勃暂时离开了北军,然后郦寄、刘揭向吕禄假传诏命,说皇帝已经决定让周勃取代吕禄成为北军主帅,吕禄还以为是真事,再加上他认为好基友郦寄不会骗他,所以也就没多想,乖乖交出了“上将军”印,本人也很快离开了北军驻地。

之后,刘揭将“上将军”印火速送给周勃,此时纪通也到了,所以周勃前往北军。正是因为这一段时间差,史书才有“太尉行至,将军吕禄亦已解上将印去”的类似叙述,周勃不是在军门前傻傻等着,而是暂时离开再返回。

这下周勃彻底名正言顺了(虽然实质还是忽悠),一进军门就将北军全面煽动起来,北军彻底被他握于掌中。

3、陈平联系刘章、刘兴居等南军将领,等周勃北军到来时彻底将南军包围、镇住!

在周勃搞定北军的过程中,陈平实际上也没闲着,他主要是对南军军权下手,而方式就是联系部分已串联过的南军将领。

这个事情史书实际有记载,只是没被“读懂”,它也不是无迹可寻,比如刘章、刘兴居,硃虚侯、东牟侯只是他俩的爵位,他俩当时的实际职务,其实是南军将领,即史书曾提到过的“入宿卫于汉、皆宿卫长安”。

证据有两个,一是后来汉武帝所说的:“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谋夺吕产等军”,注意是吕产即南军,说明陈平周勃对南军下过手。

二是“然尚有南军,丞相平乃召硃虚侯章佐太尉,太尉令硃虚侯监军门”,这个事情的实际过程是这样的——

周勃拿下北军,可不是让士兵们跟他一起喊“为刘氏左衽”的激昂口号的,而是发动起来北军后,周勃立刻率领北军,绕过长安城,大军直扑南军驻地!

当时的长安城,南北大概只有五六公里,大军可以说上马就到,而此时南军内部已经有刘章、刘兴居等将领在“蠢蠢欲动”,就等着北军杀来,里应外合。

所谓“然尚有南军,丞相平乃召硃虚侯章”,注意这个“乃”字,于是、就此的意思,说明刘章确实是南军将领,而且陈平和他在北军到来前,也切实接触过。

所谓“硃虚侯章佐太尉,太尉令硃虚侯监军门”,实际就是刘章帮助周勃搞定南军,刘章真正“监”的,其实是南军军门!

即,此时的周勃、陈平、刘章,具体位置都是在南军驻地,而不是惯常以为的北军驻地!周勃陈平事实上一直在此坐镇,直到刘章干掉吕产。

鉴于南军之前属于吕产直接统辖,没有吕禄北军那么好渗透,即“内应”比例不高,所以,很难靠周勃搞定北军的方式予以复制。

因此,周勃陈平的做法是,利用总兵力数倍优势的北军包围、震慑南军,营造高压态势,逼迫南军投降或者不敢有异动。

从刘章“监军门”来看,说明南军实际是屈服了,起码没有实质动作。

至此,吕禄的全部北军、吕产的驻地南军,都已经落入了周勃陈平手里,可以说,形势发展至此,大局已定!

4、皇帝已是吕产的唯一希望。

吕产今天的主要工作,其实是同贾寿、曹窋,应该还有其他心腹、从官,商量怎么反击、收拾在长安的功臣派,正踌躇满志呢,吕禄突然到来,向他汇报已交出北军的事情,吕产立马彻底傻了眼!

也就是说,吕禄心没那么大,他的确被忽悠了,但不至于连基本的轻重缓急都分不清楚。而吕产也并不是像史书说的,“不知吕禄已去北军”。

没有再过多久,估计他们就听到了长安城外大军行军的巨大动静!

吕产自然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也立刻下达了调动南军入城的命令,可惜,他已然“慢人一步”!

等到他得知驻地南军已被周勃北军包围后,他还能够做的,只能是进入未央宫,争取把皇帝刘弘作为最后一张“翻盘”的底牌,只是,希望已经趋近于零。

我们来看看史书的记载,“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这句话的问题就在于这个“乃”字,他既然不知道北军的变故,那他该去找吕禄调动北军,或者他去调动南军,他“于是”朝未央宫跑什么?

如果改成“然尚有南军。丞相平乃召硃虚侯章佐太尉,太尉令硃虚侯监军门……吕产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即去掉那个“不”字,吕产已经知道,南军、北军都已落入敌手,他只剩下未央宫一个去处了,这样是不是就更合理、也更容易理解了?

只是,让吕产想不到的是,他虽然顺利进了未央宫,却被郎卫军给挡在了殿外。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刘揭,他在忽悠完吕禄后,返回了未央宫,无论周勃有没有给他命令,即关闭、守住殿门,他都会坚守这道防线,绝不会让吕产进殿夺走皇帝。

二是郎卫军的“反水”,此时郎卫军的首领即“郎中令”,正是吕产的心腹贾寿,但是,在他出使齐国这段时间甚至更早以前,郎卫军就已被陈平周勃彻底渗透,最终站在了功臣派一边。估计贾寿对此也是目瞪狗呆吧?

吕产现在是“乃入未央宫,欲为乱。至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确实是急的来回跳脚、手足无措,而史书说了吕产无数次想谋乱,但是,实际应该只有这一次,他是真的想“欲为乱”,即让手下从官和郎卫军开战,冲进殿门、抢夺皇帝!

只是,他终究没有这么做,实在是让当时、后世无数给他泼脏水的人失望了。

5、曹窋真的不能一直跑的那么快!

现在来说说平阳侯曹窋,他今天的“往返跑”其实包括——

第一次:听到贾寿向吕产的汇报内容,他跑去陈平周勃那里报信,当时陈平给他的“任务”是,抓紧返回吕产身边去,一是探知吕产的反击策略,二是尽可能拖延吕产的时间。

第二次,在吕禄来见吕产,尤其是吕产决定前往未央宫后,曹窋又跑了,去南军驻地见了陈平周勃。

“然尚有南军。平陽侯闻之,以吕产谋告丞相平,丞相平乃召硃虚侯佐太尉。太尉令硃虚侯监军门。令平陽侯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

其中,“平陽侯闻之,以吕产谋告丞相平”这句话,《史记》有,但《汉书》、《资治通鉴》估计是觉得莫名其妙,上下文都不通的,因此都给删去了。

其实司马迁的记载才是正确的,所谓“吕产谋”,正是指吕产要进未央宫、打皇帝这张牌,曹窋认为必须把这个重要消息告诉陈平周勃,所以他又跑去了。

要不然曹窋之前回到吕产那里,现在怎么“闪现”到陈平周勃面前?周勃又怎么可能让他转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

只是,司马迁这整段话的信息量确实太大了,导致在“南军争夺”和“吕产进宫”两大关键信息的传达上,居然都出现了严重偏差,以致连班固、司马光这些顶级大牛都产生了误解。

接到周勃的委托后,估计曹窋都心神震荡:好家伙,原来南军卫尉都是你们的人呐!

大概也就是这么心情一激荡,他这次跑慢了,等他到达未央宫的时候,还没见到卫尉呢,就发现,吕产等人已经进入了未央宫。

也就是说,曹窋并没有及时通知到卫尉!

而卫尉这个人呢,他当时显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在陈平周勃没有派人通知他以前,他不敢或者不愿轻举妄动。所以,他只能放吕产等人进宫。

因此,卫尉并没有跳反、投靠吕产,后世所有对他的“误解”,其实都是当天信息传达的时间差造成的。

应该说,复盘当天“诛灭诸吕”的全程,陈平周勃只算漏了这一点,即没有想到或者没有及时通知卫尉,让他提前封堵未央宫宫门。

这也可以理解,相比拿下北军、驻地南军,未央宫、长乐宫的南军优先级自然要更低。

而卫尉这个人,如果他不这么谨慎,而是有心投机的话,他显然会成为干掉吕产的头号人选,功劳大大的。

只是,这恐怕不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毕竟作为南军卫尉,他可是吕产的直接下属,郦寄“卖友”(即吕禄)之后被世人讽骂,他“卖上”不也一样么?

曹窋的第三次往返跑:当时未央宫廷的形势一片混乱,曹窋应该是找到了卫尉,但吕产都进来了,找到也没了意义,卫尉之前没发挥“能动性”拦截吕产,现在他也不会主动动手,守宫门是他的职责,守宫殿那是郎卫军的事,职责分工就是这么明确。

眼见着吕产从官和郎卫军的对峙大有失控之势,曹窋担心吕产会成功进入殿中,即所谓“平陽侯恐弗胜,驰语太尉”,他又跑走了,只是,他这次向周勃陈平汇报的内容,将直接决定吕产的命运!

6、杀红眼的刘章!

得到消息的周勃陈平都知道,一旦皇帝落在吕产手中,他们就算可以武力强攻,也终将落于政治道义层面的下风。

这就要说到功臣派的整体追求,虽然“阴谋”居多,之后他们也最终残忍干掉了小皇帝刘弘,但起码到今天为止,他们都还是“诛吕安刘”、“清君侧”的大方向,即只反吕氏、绝不可反刘氏,否则他们就算成功,也不会长久。

这点政治意识与手腕,起码陈平是相当在行的。

这就是曹窋“恐弗胜”与周勃“尚恐不胜诸吕”的真正原因。

这也说明,吕产虽然身处绝境,但他的政治素养与反应速度,还是较为优秀的。

周勃这个人“打仗”一贯太过谨慎,所以“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在没有必胜把握前,周勃确实连公开讨吕的口号都不敢喊。

这也导致,“太尉尚恐不胜诸吕”与他进入北军时“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的煽动口号,注定只能有一个为真。显然,后者这个口号,才是之后编造或者史家渲染出来的。

因此,周勃陈平的当务之急是,必须阻止吕产进到殿中、抢到皇帝,而对策便是派遣刘章“急入宫卫帝”!

客观说,他们的确是真心的。政治从来不缺乏“阴谋”,但长远的胜利终归要靠“阳谋”。

刘章所带的千余士兵,显然不是他的南军部兵,因为刘章之前需要隐藏对吕产的“忠心”,不太可能在南军大肆培植反吕势力,这批士兵其实主要来自北军,即“硃虚侯请卒,太尉予卒千馀人”,是周勃给他派遣的“敢死队”。

这就要说到卫尉了。他的立场根本没变过,就是功臣派在吕产那边的“卧底”,所以,看到刘章部队开来,他没有任何阻拦,直接将刘章放进未央宫。

当然,《汉书》说刘章通过的是“掖门”,即未央宫“端门”边上的小门,实际属于郎卫军的防守职责,这说明,这个卫尉确实是个比较谨慎的人,他是不主动,但也不愿留下任何把柄。

此时时间已是“餔时”,即下午3-5点间,吕产终究还是没能进入殿中,估计他和从官们都说破嘴皮、精疲力尽了,刘章的屠刀却挥了上来。

至于“天大风,从官乱,莫敢斗者”,是说此时突然起了阵大风,导致吕产的从官们陷入混乱、不敢战斗,这种事听听就好,难道这风这么长眼,只吹他们不吹刘章的士兵?怎么后者就没有混乱?

这大概就是古代流行的PUA方式吧,胜利者便是天意,老天自然要相助,就问你服不服?

或者,有些事不能说的时候,就得找点东西来背锅。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敬天。

实际被杀的人,肯定不会只有吕产一个。因为这些从官,宫殿进不去、宫门出不去,实际上无处可逃,他们又都是吕产的绝对心腹,刘章怎么可能会放过?

卫尉的未央宫南军,并没有参与到对吕产等人的攻击,但他的“中立”,本身就是对吕产的背叛。

吕产本人,实际是死在“郎中府吏舍厕中”,大概是“郎中令”贾寿护着他逃到的这里?

吕产被杀之前,估计是彻底“孤家寡人”的绝望心态,他直到此时才意识到,他自己,甚至包括他的姑妈,看似众星捧月、风光无限,但终究不过是表象。

这也算是一种“人心向背”吧?

等刘章将吕产的人头或尸身抛在了殿外,关闭数小时的未央殿门终于打开。又过了一会,一名谒者才持节出来“嘉奖”刘章。

但刘章的目的哪里是什么嘉奖,而是谒者手中的“节信”,因为他还有一个关键的敌人没有除掉,即长乐宫南军的主将——长乐卫尉吕更始。

这个“节信”与嘉奖,也不会是小皇帝刘弘的意思,他此时最多15岁,更可能10岁都不到,真正做主的人,自然是他的“太傅”审食其。

审食其之前应该没有被功臣派“策反”,毕竟他曾经是吕后的心腹,虽然被吕产等人架空,陈平拉拢他的风险依然太大。再加上,帮助周勃搞定北军的“尚符节”纪通,是个人“矫节”行为,说明不是审食其的主使。

但是,审食其在今天拒绝与吕产合作,不让吕产进殿夺过皇帝,无疑是对功臣派的关键助力,所以他两天后官复“左丞相”原职。

面对“节信”,已经杀红眼的刘章居然主动抢夺,这说明他和陈平周勃的“初衷”并不相同,即后者维护现皇帝,而刘章计划立他大哥刘襄当新皇帝,自然无所顾忌。

但谒者却捍卫了小皇帝的尊严,坚决不给,刘章无奈之下,索性将他绑架上车,飞驰前往长乐宫。

此时的长乐宫,早已如临大敌,他们肯定知道外面的“叛乱”,但当刘章与皇帝的“节信”呼啸而至,多数士兵都不敢阻挡与反抗,吕更始就算有死党相助,也终不免被斩当场。

这就是“皇帝”的作用。

7、真正的杀戮才刚刚开始。

大功告成的刘章“驰入北军”,其实是回到了南军驻地外围的北军之中,向周勃、陈平汇报战果。

首恶已诛,胜券在握,周勃也彻底放下心来,但他并没有休息,所谓“除恶务尽”,扫尾工作同样不可或缺。

应该在北军主力包围南军稍后,其它北军就同步包围了整个长安城(主要堵住各城门),这注定是一场歼灭战。

于是,一场大追捕与大杀戮开始上演,事实上,它不是持续几天,也不是仅在长安,而是持续到次年正月,范围遍及全国,“尽诛诸吕”,只要和吕氏沾边的,都难逃一死。

吕禄是在次日被捕杀,这说明他没有和吕产一起死在未央宫,应该是他向吕产说过交北军之事后,就被吕产彻底晾在了一边,甚至不排除被吕产扇了几个大逼兜。

不知道他躲藏期间是不是在咒骂郦寄那厮?

吕嬃当时应该不在长安,说明是被周勃派兵直接赴外地捕杀的,一同被杀的还有他与樊哙的儿子樊亢。

补充最后的疑问。“卫尉”具体是谁,史书有提到,次年三月左右,汉文帝有次封赏记录,即《史记》:“卫尉定等十人四百户”,《汉书》说是卫尉足,这是仅有的可关联记载,所以他应该叫“定”或“足”,但如果中间卫尉有过换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不知道关于“诛灭诸吕”的具体过程,您是否还有其它疑问,欢迎提出,共同探讨。

7 阅读:1295
评论列表
  • 2023-04-15 07:50

    其实很多大事,过程都很简单,算计的越多,不可控因素就越多,越容易出事。估计周勃陈平也就是控制了北军之后,凭实力起事,后面的事属于其它人按自己利益行事,并不可控。

    用户12xxx07 回复:
    这应该是三件事,不宜扯在一块喽:1,大家继承高祖遗志,尽量团结多方力量铲除吕姓集团。2,顺利解决后,朝政需要平衡各方利益,有一个理顺过渡的过程。3,写史书既要有春秋笔法,又要靠近真相一些[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蝴蝶 回复:
    首先是齐王起兵有了第一只反吕的军队,这样京城就人心思动了。第二步派去镇压的灌婴和齐王私下义和,军队随时打到长安,这样京城振动各大世家要重新考虑选择了,偏偏这时候吕后已经病的动不了了,吕氏集团失去了领导人。等到周勃控制了北军其实不管南军如何选择,吕氏的失败基本上不可避免了,南军是无法同时对抗周勃北军、齐王、灌婴的军队的,这是后顺应潮流加入反吕集团是唯一的选择
  • 2023-04-15 13:05

    小骗是个书呆子?善不为G,情不立事嘛!刘季巳杀了白马立誓,吕后一走,诛杀诸吕还需问他反与不反?[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看不懂? 回复:
    所以说刘邦还是狠人,为后来清除其他势力篡权打下了伏笔,
  • 2023-04-19 14:46

    史书看穿了。

  • 2023-05-01 13:22

  • 2023-05-12 12:23

    周勃原来就帮着刘邦统领中军,相当于中军副帅,北军里面旧部属肯定很多

  • 2023-05-25 13:14

    汉朝出现的事唐朝又出现一次,呵呵,吕后和武则天是为家族造福了还是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