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心灵不同而不同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3-04 03:06:42

《世界因心灵不同而不同》

一、人的内在对于人的幸福是最关键的。

有三个因素决定凡人命运的差别:

其一,你之所是,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也包括精神禀赋即道德品格和智力;

其二,你之所有,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包括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其三,人们如何看你,即你在别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体现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三者之中,第一项是大自然所确定的,与后两项比较,对于幸福的影响最为关键。

尤其精神禀赋,是不可予夺的内在素质,持久不变,在任何情况下都发挥着作用,其价值可以说是绝对的。

财产、地位、名声之类,非自己可以支配,谁都可能得到和失去,只具有相对的好处。

人自身拥有的优势,例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与外在的优势诸如地位、出身、财富相比,就好像真正的国王比之于戏剧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

在生活中,和在戏台上一样,我们必须把演员与他扮演的角色区别开,亦即把人本身与他的地位、名声区别开。

人因为外在的境遇扮演不同的角色,而经常的情形是最坏的演员扮演国王,最好的演员扮演乞丐。

不过,也是用舞台打比方,在戏台上,演员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仆人、士兵或者王侯、将相,这个区别只是表面的,他们其实都是可怜的戏子。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地位、名声、财富的差别而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但是,人生的真正性质并无区别,人人都是充满了痛苦和烦恼的可怜虫。

人生价值的问题可分为两个层面:在形而上的层面,人生在本质上是痛苦和虚无,无幸福可言;在形而下的层面,限于尘世间的范围内,幸福与否的决定因素是一个人的精神禀赋。

精神上的快乐是最高级、最丰富多彩、持续最长久的快乐,能否领略这种快乐主要取决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精神能力,精神能力的范围决定性地限定了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精神禀赋卓越的人,自己身上有高级快乐的源泉,因此过着内涵丰富、兴致勃勃的生活。他们被有价值的事物吸引,观察大自然和人间事物,各个时代和地方的天才人物创造的伟大作品也是为他们而存在的,因为只有他们真正理解和享受它们。和其他人相比,他们享有的存在程度至少高出十倍,因而就等于多活了至少十次。

命运是残酷的,人类是可悲的。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个人拥有内在的丰富,就好比在冬夜的漫天冰雪中拥有一间明亮温暖的圣诞小屋。

卓越的精神能力、丰富的个性、深刻的思想,这些禀赋本身就是一个人在这地球上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因而人们对外在的运气就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了。

世界因心灵不同而不同。就算处在同样的环境中,人们也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按照其头脑和精神的限度来看世界的,自己心灵中没有的东西,世界上再多也是看不见的,由此决定了他的世界是贫乏、无趣、浅薄的,抑或是丰富、有趣、充满意义的。在一个心灵丰富的人看来是饶有趣味的事情,对于一个头脑平庸的人来说,只不过是平凡世界里的乏味一幕而已。

在目光呆滞的眼睛里,再美丽的风景也黯淡无光,就像用焦点模糊的劣质相机拍出的照片一样。同样道理,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精神去理解他人,精神平庸之辈无法理解精神卓越的人,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必定是平庸的。

人的内在对于人的幸福是最关键的。正是由于内在的贫乏,那些再也用不着与生活的匮乏做斗争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仍是感到不快乐的,情形与还在生活的困苦中挣扎的人并无二致。

在大自然的级别中,一个人所处的位置越高,就越孤独,这是必然的。精神卓越的人的特点是喜欢独处,不喜与人交往。身体的独处和精神的孤独相一致,这是有益的。自身拥有的越多,别人能够给予他的就越少。只有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他是自己的主人,是自己的时间和力量的主宰,每天早晨可以如此说:“今天是属于我的。”因此无比踏实。

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品质上定下了巨大差别,而社会对这种根本的差别视而不见,相反,用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而代之。

每个人都像商品一样被贴上地位、权力、财产等标签,并且受到商品式的对待。

一个人越是优秀,就越不能忍受世俗常规的这种安排,越希望退出世俗人群的圈子。

功利而空虚的人们热衷于社会交往,在他们对别人的要求中,最不重要的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精神内涵。

社交场上熙熙攘攘,但是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

优秀者知道自己的价值,犯不着去凑热闹,做出无谓的牺牲。

一个人喜欢独处还是交往,是和他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在这个世界上,你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别无选择。

在寒冷的冬日,一群豪猪挤在一起互相取暖,它们很快被彼此的硬刺刺痛,于是被迫分开,寒冷又把它们驱赶到一起,接着又发生同样的事,最后,经过反复,它们终于找到了恰好能够彼此容忍的合适距离。

同样,互相取暖的共同需要把人类驱赶到一起,癖性的冲突又使他们互相排斥,最终找到的合适距离就是礼貌之类的社交规则。

一个自身蕴藏热量的人是不需要靠人群取暖的,宁愿待在远离人群的地方,这样既不会刺痛别人也不会被别人刺痛。

特别告诫青年,首要学习的一课是承受孤独,如果在早年就能够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么就不啻是获得了一个金矿。

一个年轻人如果很早就洞明世事,擅长与人应接,进入人际关系时驾轻就熟,那么,从智力和道德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糟糕的迹象,预示此人属于平庸之辈。

相反,一个年轻人如果在人际关系中显得笨拙、诧异、不安,反而预示他具备高贵的素质。

一个人热衷于外在的活动,是因为没有内在的生活,对于沉浸于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在的活动常常就成了一种骚扰和负担。

年轻人是难以长时间忍受孤独的生活的,建议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把部分的孤独带进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

不要随时随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别人不要有太高的期待,对别人说的话也不要太当真,而应锻炼出一种淡漠又宽容的态度。

这样,虽然处在众人之中,但并不完全成为众人的一分子。也就是说,在交往中仍要存有一种独处的心态,与众人保持一种心理距离。

出类拔萃的人物在青年期,感觉自己被众人抛弃;年长以后,却感觉自己逃离了众人。

前者并不舒服,因为对人生还缺乏了解;后者令人愉快,因为对人生已经有了认识。

于是,人生的后半部分,犹如一个乐段的后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减少了奋斗和追求,但包含了更多的安宁和平和。

二、远离虚假的善良。

道德不是孤立的现象。

社会要有好的道德状况,离不开法治和信仰。

道德依靠他律和自律,法治强化了他律的力量,信仰提高了自律的觉悟。

道德好比一个淑女,她的力量太单薄,需要法治做她的卫士,她的觉悟不够高,需要信仰做她的导师。

同情好不好?

一方面,作为个人,在遭遇痛苦的时候,要尽量自己忍受和解决,不向人诉说,不博取同情,这是自尊,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在帮助弱者的时候,不可伤害受助者的自尊自强。

总之,尊重第一,同情第二,同情要以尊重为前提,才是好东西。

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为什么?

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所显示的是制度的逻辑,可以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保证自己幸免。

对一个人的不义,就是对所有人的侮辱。为什么?

因为对一个人的不义,所显示的是人格的卑劣,他不只是在侮辱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在侮辱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普遍的人的尊严。

一个人如果看见对别人的不义行为却不觉得自己也受了侮辱,就应该自问是否丢失了这个尊严。

所以,看见不公,我们要警惕制度,看见不义,我们要当心小人。

世上有一种人,似乎乐于助人,对你关怀备至,却使你感到有压力,你就要警惕。

真正的善良是不会让人感到有压力的,这给了我们一个辨别真假善良的标准。

一个人出于自己的本性做好事,他是不会觉得在做好事的,而只是觉得在做一件平常的事。

相反,做好事而自己觉得也让人觉得他在做一件不平常的事,则可断定这和他的本性有多么相杵了。别人是否感到有压力,原因在此。

为了一种道德上的自我感动而做好事,未必比为了获取他人的赞扬做好事更不虚伪。

事实上,二者都是做给他人看的,区别仅仅在于,在前一种情形下,他人已经内化为自己,始终在场,因此演戏成了常态。

当然,这里是从道德的纯粹性出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社会现状而言,这种即使为了自我感动而做好事的人也还是太少,因此宁愿赞许他们,而不是批评他们。

关于道德的本质,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具有绝对性,其根据是人性中的神性,道德法则是上帝的命令。

另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只有相对性,其根据是人性中的社会性,道德法则是习俗的产物。

后者可以举出大量实例,以证明由于社会习俗的不同,道德法则因时因地有巨大的差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对这种差异进行评价,而用以评价的尺度必是人性中高贵的部分,不管我们把它称作理性、文明还是神性。

三、以自由的心态面对人生困境。

命运之所以成为问题,往往始于突降的苦难。

当此之时,人首先感到的是不公平。

世上生灵无数,为何这厄运偏偏落在我的头上?

别人依然健康,为何我却要残疾?

别人依然快乐,为何我却要受苦?

在震惊和悲愤之中,问题直逼那主宰一切人之命运的上帝,苦难者誓向上帝讨个说法。

然而,上帝之为上帝,就在于他是不需要提出理由的,他为所欲为,用不着给你一个说法。

面对上帝的沉默,苦难者也沉默下来了。弱小的个人对于强大的命运,在它到来之前不可预卜,在它到来之时不可抗拒,在它到来之后不可摆脱,那么,除了忍受,还能怎样呢?

他承认自己有宿命的色彩,可是这宿命不是“认命”,而是“知命”,“知命运的力量之强大,而与之对话,领悟它的深意”。

抗命不可能,认命又不甘心,“知命”便是在这两难的困境中生出的一种智慧。

所谓“知命”,就是跳出一己命运之狭小范围,不再孜孜于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讨个说法,而是把人间整幅变幻的命运之图当作自己的认知对象,以猜测上帝所设的命运之谜为乐事。

做一个猜谜者,这是智者历尽苦难而终于找到的自救之途。作为猜谜者,个人不再仅仅是苦难的承受者,他同时也成了一个快乐的游戏者,而上帝也由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宰变成了我们在这场游戏中的对手和伙伴。

作为一个以上帝为对手和伙伴的大猜谜者,他无须再去计较那些涉及他本人的小谜底的对错。

猜谜何以就能得救,就能忍受做人了呢?

因为它使一个人获得了一种看世界的新的眼光和角度,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困境,把困境变成了游戏的场所。

通过猜谜游戏,猜谜者与自己的命运、也与一切命运拉开了一个距离,藉此与命运达成了和解。

那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为自己的不幸而哀叹的伤感角色,也不再是一个站在人生的困境中抗议和嚎叫的悲剧英雄,他已从生命的悲剧走进了宇宙的喜剧之中。

这就好比大病之后的复元,在经历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大难不死,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

命运的一个最不可思议的特点就是,一方面,它好像是纯粹的偶然性,另一方面,这纯粹的偶然性却成了个人不可违抗的必然性。一个极偶然极微小的差异或变化,很可能会导致天壤之别的不同命运。

命运意味着一个人在尘世的全部祸福,对于个人至关重要,却被上帝极其漫不经心、不负责任地决定了。这不能不说是荒谬的。

为了驱除荒谬感,我们很容易走入一种思路,便是竭力给自己分配到的这一份命运寻找一个原因,一种解释,例如,倘若遭到了不幸,我们便把这不幸解释成上帝对我们的惩罚(“因果报应”之类)或考验(“天降大任”之类)。

在这种宿命论即道德化的解释中,上帝被看作一位公正的法官或英明的首领,他的分配永远是公平合理的或深谋远虑的。

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否认了命运的偶然性,从而使它变得似乎合理而易于接受了。

这一思路基本上是停留在为一己的命运讨个说法上,并且自以为讨到了,于是感到安心。

命运之解释还可以有另一种思路,便是承认命运的偶然性,而不妨揣摩一下上帝在分配人的命运时何以如此漫不经心的缘由。

人生境遇的荒谬原来是根源于上帝自身境遇的荒谬,关于这荒谬的境遇,提出了一种极其巧妙的说法:上帝是无所不能的,独独不能做梦,因为唯有在愿望不能达到时才有梦可做,而不能做梦却又说明上帝不是无所不能。为了摆脱这个困境,上帝便令万物入梦,藉此而自己也参与了一个如梦的游戏。

上帝因全能而无梦,因无梦而苦闷,因苦闷而被逼成了一个艺术家,偶然性便是他的自娱的游戏,是他玩牌之前的洗牌,是他的即兴的演奏,是他为自己编导的永恒的戏剧。

这基本上是对世界的一种审美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在宇宙大戏剧的总体背景上接受了一切偶然性,而不必孜孜于为每一个具体的偶然性寻找一个牵强的解释了。

当一个人用这样的审美眼光去看命运变幻之谜时,他自己也必然成了一个艺术家。

这时他不会再特别在乎自己分配到了一份什么命运,而是对上帝分配命运的过程格外好奇。

他并不去深究上帝给某一角色分配某种命运有何道德的用意,因为他知道上帝不是道德家,上帝如此分配纯属心血来潮。

于是令他感兴趣的便是去捕捉上帝在分配命运时的种种动作,尤其是导致此种分配的那些极随意也极关键的动作,并且分析倘若这些动作发生了改变,命运的分配会出现怎样不同的情形,如此等等。

他想要把上帝发出的这副牌以及被上帝洗掉的那些牌复原,把上帝的游戏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这研究中获得了一种超越于个人命运的游戏者心态。

丁俊贵

2023年11月21日

0 阅读:0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