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这片信仰土壤里,是如何滋养出那几位女性神明的

温州故事大叔 2025-02-13 16:00:35

在温州,儒释道是不分家的。许多村子里,每一座寺庙旁边都挨着一座道家的民间信仰场所。对于村民来说,虽然能分辨佛道教的神明,如果能庇佑家人,他们是完全不介意多拜一尊的。这样一来,庙宇与道观挨在一起倒也方便了村民的祭拜。

村里道家的民间信仰场所中通常会独辟一间观音堂,供村里的妇女祭拜诵经,据说观音堂中祭拜的南海观音与佛教中的观音是同一尊神明。观音堂不仅为村里妇女提供祭拜场所,有实力的场所还把孤寡老妇人安顿在观音堂内赡养。

听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温州人都在当地都建了一座寺庙。在法国的寺庙叫法华寺。法国的这家法华寺与国内的法华寺并无渊源,取名法华是法国华人的意思。在意大利的寺庙,建在普拉多,效仿法国的法华寺,也取名叫普华寺。

这两座由温州人建的寺庙,也受到温州当地佛道教场所建在一起的影响,不仅在建筑上进行的相融,还要求寺庙的住持承担某些颇受欢迎的民间信仰仪式,以满足温州香客的需求。在大雄宝殿一旁的观音堂也因设置了灵签和筊杯,香火远胜于大雄宝殿。

根据我的观察,在温州,许多人确实分不清佛道教,他们遇神明就拜。在村里,管理相邻的佛道场所日常事务的也是同一拨村民。不过十分有趣的是相邻的寺庙与道教场所,不管场地多么的狭小,厨房是一定要分开建设,连把菜刀都不能共用,毕竟寺庙有忌口的要求。

在温州,如果一座民间信仰场所的名称中带有“宫”字,这个场所通常祭祀的是女性神明。温州女性神明的数量不少,不仅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

我在前文曾说过,有强烈信仰需求的温州先民因为善于航海捕鱼,造就了许多海神。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恶劣生存环境中,疫情也多发。去病却瘟的神明也是温州先民所需要的。因此,那些女性神明通常被塑造成心怀慈悲、医术高明。

我觉得在温州信众较广的女性神明要数陈靖姑。陈靖姑又叫陈十四娘娘,是福建福州人。在历史传说中,驱虎斩蛇、封山破洞、斩妖捉怪、医病却瘟、解厄除灾,求神降雨无所不能。是一位与“海上女神”妈祖齐名的“陆上女神”。

在温州农村,还有一种习俗。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刚出生就认“陈十四娘娘”为干妈,或者事先把小孩子吃的大米拿到寺庙祭祀。也有一些身患重病的妇女,为求“陈十四娘娘”庇护,在主祀她的宫中做法,或认为干妈,以求日后尽快恢复。

那天,说起认“陈十四娘娘”干妈这种民间习俗,发现同行的好几位朋友竟都是“兄弟”。

除了陈十四娘娘,温州还有数位本土的仙姑或娘娘。如前文曾经提到过的卢氏孝佑娘娘,是永嘉人的一位普通农妇,因孝道得道成仙,被民间视为相当灵验的助产神明。在永嘉一带农村孕妇在生产之前,都会前去祭拜。

还有平阳的朱仙姑,生前就擅长医术。得道成仙之后,被认为是擅长庇佑妇女健康的神明。

在乐清还有一位白衣娘娘,传说她尚未婚配,却因误食一枚小卵后怀孕,被父亲逐出家门。后来在山上茅屋中生下浑身长满龙鳞的孩子,自己被惊吓而亡。孩子化龙飞天后,白衣娘娘也随之成仙。现在白衣娘娘成了一名雨神,民间认为干旱时求雨颇为灵验。

温州这座经常受灾的城市,在历史上也是一座有着众多外来人口的城市。那些千里迢迢来到温州人们都带着自己本土的文化与习俗,一种文化融入另一种文化,需要付出何等的艰辛和努力。经过千百年,因为包容和接纳,多种文化在温州完整地相融在一起。历代帝王的霸业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文化才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0 阅读:0

温州故事大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