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像功能强大的操作系统,各种宗教成为功能不同的APP(下)

温州故事大叔 2025-02-16 16:04:33

( 接上文)

温州人的骨子里有着强烈的信仰需求。这种信仰需求来源于生存环境的恶劣。2000多年前,温州城一带是一片“岐海”,常年的台风、山洪让农民颗粒无收,大灾之后的大疫也让先民苦不堪言。因此,不管是本土先民还是刚刚迁入温州的中原人士,都会求神拜佛,祈求风调雨顺,因此还产生当地文化浓郁的各种民俗活动。在信仰需求上有着“圣人崇拜”思想的温州人善于造神,有着以历史人物祭祀为神的传统。

因此,当西方宗教来到温州,温州人很容易就接受这种全新的信仰。当然,有的温州人用“见神就拜”的思维去理解这种全新的宗教,因此他们,教堂也去,佛经也念,也去点香,三种宗教都信奉,还美其名曰为“三保险”。

如果说丘处机是东方智慧的西行输出者,传教士苏慧廉则扮演了西方文明在温州的解码人。温州开埠之后,西方就开始向温州派遣传教士,首位来温州的传教士并不是苏慧廉,但是苏慧廉对西方宗教在温州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有语言天赋的苏慧廉来温州不久就学会了温州方言,他用温州方言的发音用拼音标注圣经,让温州目不识丁的妇女经过短时间的拼音培训之后,就能用温州话朗读圣经。

苏慧廉在温州整整待了25年,对温州的医疗卫生事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西方医学技术传入温州的先驱,帮助在温州成立了医院。在温州市中心医院成立120周年的庆典上,苏慧廉的孙子因此也被邀请为贵宾出席。苏慧廉的到来对温州以及温州人快速融入世界有着积极的意义。也许他的到来,才让温州人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就了解了西方,了解世界,让温州人敢于走出温州,走出国门。现如今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遍布了温州人。

不仅如此,苏慧廉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他翻译了《论语》,他的译本迄今为止都被牛津大学认可为经典翻译。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名传教士,他还认真地研究了中国的佛教,不仅翻译了《妙法莲华经》,还撰写了《中国佛教术语词典》,详细地解释佛教术语以及佛教中特有图案的含义。他著作的英文版《中国佛教术语词典》至今都是佛教研究领域难得的英文工具书。苏慧廉也是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苏慧廉一直寂寂无闻,不被世人所知。

虽然苏慧廉用了25年时间在温州传播了西方宗教,也为温州人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从他著作的书籍上看,他也是发现东方文化的魅力,希望能帮助西方了解东方文化的。但是一种文化想融入另一种文化,需要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严格地说,佛教也是一种来自印度的外来宗教,为了融入中国,历朝历代中,兴盛与衰败几经交替,有过数次几近灭教的经历,佛教因此也一路蜕变。现如今,千年之后佛教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除了释迦牟尼,已经没有了印度的痕迹,完全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有着强烈信仰需求的温州,也善于对宗教进行本土化改造。有些村庄往往把道观与庙宇建在一起,方便村民祭拜。温州境内有78%民间仪式专家竟同时掌握道教符箓与佛教经忏,千年古刹江心寺将《心经》编入鼓词调,香客可边掷筊杯边听佛经弹唱。

在海外,温州人发起建成的庙宇,往往要求寺庙的住持承担某些颇受欢迎的民间信仰仪式,以满足温州香客的需求。在大雄宝殿一旁的观音堂也因设置了灵签和筊杯,香火远胜于大雄宝殿。据传巴黎3区“温州大教堂”实为佛、道、基督三教合祀,弥撒时可闻《道德经》温州鼓词吟唱。

温州人的这种信仰生命力源自其底层逻辑:当别处讨论“诸神黄昏”时,温州人正在构建“万物互联”的神界生态。从周凯治水到苏慧廉传教,每一次文化碰撞都成为系统升级的契机,最终形成既能兼容传统民间信仰,又支持外来宗教的开放性信仰平台。这种精神操作系统的强大兼容性,或许正是温州人能快速适应从鹿城巷弄到巴黎街区的终极密码。

(全文完)

0 阅读:5

温州故事大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