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事年表2

识上善看历史 2024-03-16 10:10:37
历史背景

阳虎掌握鲁国政权的过程中,并没有为难孔子,按说孔子追随鲁昭公逃亡,又从齐国返回,这样就得罪了三桓家族,但实际上孔子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估计是阳虎暗中保护他。

阳虎掌握鲁国政权后,主要是战争,而且是打同盟战争。阳虎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是服从晋国,抗衡齐国。自从一百多年前晋文公大败楚国,晋国就一直是中原的霸主,替周天子维护诸侯之间的秩序,鲁国一直服从晋国。齐桓公称霸早于晋文公,所以齐国对晋国是不服气的。

阳虎当权的时候,鲁国跟齐国的矛盾主要是当年昭公流亡,齐国为了安置昭公,占领了鲁国的郓城等地方。后来昭公逝世归葬鲁国,这些地方齐景公一直占着没还。阳虎就为这个跟齐国打。

鲁国内部,三桓不得志的支庶子弟,也逐渐集中到阳虎周围,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鲁定公八年,孔子50岁时,阳虎最终下决心对三桓动手。三桓势力逐渐反攻,到最后,阳虎只剩了鲁、齐边界上的两座城池和季氏老巢费城,阳虎看大势已去,就投靠了齐国。这一步走得有点凶险,因为他主政鲁国期间,跟齐国连年打仗,结下了不少冤仇。如今到了齐国,没多久就被逮捕了,齐国大臣们争论怎么处置他,阳虎却找机会逃出来,去晋国投靠了赵简子,受到重用。

阳虎这次叛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孔子可以当官了,孔子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从政机会。阳虎刚刚失败,孔子就收到三桓家族的邀请,请他出来当官,而且是大官。这年他50岁。

18.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孔子50岁

阳虎试图除掉鲁国三桓势力,未果,遂据守阳关、费城等地叛乱。三桓处于危机之中,于是请孔子从政,抗衡阳虎。

其中费城一直是季氏家族的大本营,费城宰公山不狃是阳虎的同党,割据费城对抗季氏。他向孔子发出了邀请,请孔子来费城和他一起执政。如果孔子倒向阳虎一方,三桓家族的麻烦就更大了。

孔子也开始考虑去费城投奔“乱党”,子路对老师的行为很是不解,孔子解释:“当年周文王和武王在西方的时候,靠着丰、镐这些小地方就灭商统一了天下,如今费城虽小,同样能干大事。”

这个消息就让三桓家族坐不住了,其实去费城和公山不狃合作并不是孔子的首选。他放出这种消息也是在给三桓开价,让三桓家族重视自己。到了有所作为的关键时刻,孔子就不是书呆子了,他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智慧。

19.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

阳虎接连失败,先逃亡到齐国,又逃亡到晋,效力于赵鞅(赵简子)。孔子被三桓家族邀请出山,开始担任中都宰,即曲阜市市长。身份成为“下大夫”。之后又升小司空(大司空的副职),主要负责水利和基建工程等事务,类似于后世的工部侍郎。之后又升任鲁国大司寇,主管政法工作。身份也变成“上大夫”,也就是“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开始参与鲁国上层政治。

由于孔子不是大贵族出身,所以他即使当了大司寇有没有世袭的封地,只有俸禄,待遇是每年六万斗粮食,约合今天的150吨,可以养活七八百口人。

孔子为鲁司寇像

20.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52岁

鲁定公、齐景公在夹谷相会,孔子主持仪式。这标志着鲁国脱离了晋国阵营,齐、鲁结盟对抗晋国。齐国归还了以往侵占鲁国的土地。

21.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53岁

孔子弟子纷纷在鲁国做官,或者做季氏家臣。

22.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54岁

三桓家族几乎瓜分了鲁国,他们有各自的统治中心,季孙家的是“费城”,叔孙家的是“郈hòu城”,孟孙家是“成城”。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政治举措,是在这一年提倡“堕huī 三都”---即号召三桓家族拆除自己封邑的城墙,理由是防止出现阳虎这样的叛乱家臣,依据高大的城墙据守叛变。隐含的另一层含义是防止三桓家族依托自己的封邑对抗国君,分裂国家。这个目的不能明说,否则三桓家族肯定不会同意他当大司寇。

叔孙氏因为之前有过家臣叛乱,不服从主公叔孙氏,还是孟懿子和年少的叔孙武叔带兵讨伐,围城数月,又从齐国请求援兵才迫使叛变家臣逃走。所以叔孙家首先响应孔子的号召,主动拆除郈城城墙;

阳虎逃走后,他的同党公山不狃不甘心坐以待毙,主动进攻首都曲阜,差点把鲁定公抢走,孔子部下的援兵及时赶到,打败了公山不狃,费城光复,遂即子路马上带人开始拆除费城的城墙,子路还任命跟他学习的高柴担任新的费城宰。

孟孙家的统治中心成城距离齐国比较近,孟懿子的大管家公敛处父不同意,他说我们的城墙一旦拆除就没有安全保障了,现在和齐国的关系好无所谓,但日后若和齐国反目,我们没有城墙,齐国可以长驱直入打进曲阜,再者说,成城是孟孙家的大本营,没有了城墙,谁能保证孟家的安全?又因为之前反击阳虎有战功,孟懿子也比较尊重他的建议。于是决定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先不拆除城墙,要是国君讨伐,就让公敛处父据城顽抗,孟懿子假装不知道。

鲁定公和季、孙两家看到成城抗命不拆,决定带兵攻打,但是由于孟家从中作梗,再加上孔子家世代是孟孙家的家臣,也不好把事情做绝,成城就得以保全下来。这时候费城才拆除了一半,季氏家也不干了,又慢慢的把费城的城墙逐步修复起来。

“堕三都”成了半拉子工程,三桓家族回过味儿来,逐渐对孔子失去了信任。

23.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

这一年夏,鲁定公带领季桓子去卫国会见卫灵公、齐景公,留下孔子看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成为了代理国务总理,达到了一生权力的巅峰。

代理丞相以后,孔子没有再坚持“堕三都”,决心要整顿鲁国的世道人心。一时间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少了,街上谈恋爱的年轻人也不敢公开的手拉手了,外国使者发现来鲁国公干的办事效率比以前高了。

由于孔子的官位是挤掉臧氏家族家族的地位而来,这就为自己在官场树立了政敌。先是孔子一个不出名的弟子公伯寮向季桓子进谗言说子路对季氏不忠有成为阳虎第二的趋势。

接着,孔子的另外两个弟子南容和公冶长被逮捕,想从他们身上打开缺口搜集关于孔子的证据。两人咬紧牙关什么都不说,最后公冶长被判了几年监禁,由于没有南容的把柄所以最后被无罪释放。为了补偿弟子,孔子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把侄女嫁给了南容。孔子勇于担当,关键时刻没有抛弃弟子,成为后来丢官以后还有弟子追随他周游列国的重要原因。

季桓子暗中纵容反对孔子的一派,三桓家族害怕孔子和鲁定公结为一伙儿,但是孔子比较讲究君臣道义,处处尊重鲁定公,为国君积累了威信。对三桓家族来说搞政治就是结党营私,最恨洁身自好、脚踩两只船的骑墙派。提拔你孔子就是为了让你成为三桓家族的利益共同体,你却没有认真维护三桓家族的利益。

鲁定公试探孔子,想知道孔子是否会彻底倒向三桓架空国君,还是会像阳虎一样,可以争取过来对付三桓。于是问孔子君臣如何相处?孔子态度隐晦,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希望为君的鲁定公和为臣的三桓家族都能从自己的欲望往回退一点,彼此相安无事,长期共存。在孔子看来,天子、国君、贵族,三者缺一不可。孔子也不愿意把权力都集中到国君一个人手里,不愿意鲁国出现类似夏桀商纣的暴君专制局面。

孔子很少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从政就是想推行他理想的“道”。他的态度,鲁定公不满意,三桓家族也不满意。这样的心态使得孔子建立不了什么功业,对历史产生不了影响。只能说孔子有底线,追求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最终,孔子被迫辞职,去往齐国,未受齐景公重用,于是返回鲁国,去往卫都帝丘。

春秋卫国附近地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