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入选世界非遗背后的温州之谜:海蛤蝉蛇的瓯人去向何方?

温州故事大叔 2025-02-05 15:54:33

今年春节前夕,有个消息一直让我飘飘然。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让我骄傲的是我家乡文成县刘氏家族的“太公祭春祭”竟然作为春节宗族祭礼活动的代表性社区,也入选。

刘氏家族的太公就是明代开国军师刘伯温,刘伯温过世之后,他的后人每年在春秋两季都对他进行祭拜。祭拜的活动声势浩大,主要内容包括入庙、巡城、祭典,活动结束后,还有舞龙、花灯等民间表演。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听说在今年的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意来往文成武阳,拍摄刘氏家族的太公祭春祭。因此,刘氏家族保留下来的这个活动让我非常羡慕。

其实在我的家谱中,也说明了,从我这代上溯38代的祖先是位状元。为了避黄巢之乱,从绍兴会稽山搬迁到福建的桐山(今福鼎),再上溯21代,再搬迁到泰顺的莒江,一个飞云江支流上的集镇,珊溪水库建成后,莒江已经沉入飞云湖底。上溯19代搬迁到飞云江边的詹宫埠村后,于上溯11代祖先再次搬到飞云江下游的一个叫项坑边的村子。

因此,从家谱上看,我也算是名门之后,只是我的祖先是逃难来温州的,匆忙之间没有留下类似家祭这样的习俗。而且,他们到了温州之后,因为某种原因还在不断的迁徙。

从家谱上看,我好像不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只是让我心生疑惑的那些最早在温州生活的“东越海蛤,欧人蝉蛇”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文化符号?

刘氏家族的“太公祭春祭”作为春节的一个代表性社区活动一起与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印证了我的一位著名浙江老乡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然而在我们伟大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恩格尔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却认为,科技的发展,让交通便捷之后,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容易,信息的传递的便捷带来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间逐渐消亡,最终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而各民族间能被保留下来的文化便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由此看来,鲁迅先生那句话并不能简单地去理解。

在我这位温州的后来人看来,早在5000年前,温州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一群石器时代的人。他们在温州留下近百处生活遗迹。从发掘出来的文物看来,他们与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考古还发现,瓯江流域与飞云江流域挖掘出来的文物也分属不同的文化。

我常常在想,几千年前在飞云江流域和瓯江流域生活的人是不是就是后来越人所说的“东越海蛤,欧人蝉蛇”的瓯人,这些瓯人最终又去了哪里?

当瓯越大地被册封给东瓯王之后,东瓯王驺摇从文明而开化的绍兴会稽山一带带着他的官员和随从来到温州时,瓯越大地上的瓯人又是有着怎样的态度?

当东瓯王的到来,改变了瓯人 “断发文身”、以蛇蛙鱼蛤为食的生活状况时,瓯人是认可还是抗拒?这些瓯人是不是也曾经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抗争?

不管被称为百越族的瓯人,还是被册封到温州的东瓯王,或是为避战乱迁移到温州的中原汉人,他们最终还是共同生活在温州这片土地上,相互包容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瓯越文化,这些文化也成为绚烂的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小浪花。

0 阅读:0

温州故事大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