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汉唐元明清等朝代相比,北宋王朝颇有些“先天不足”的架势。
除了疆域狭小,军力孱弱等致命缺陷外,北宋最大的隐患,在于都城开封无险可守,面对战斗力爆棚的辽国、西夏等游牧民族铁骑的威胁,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孱弱的北宋王朝,居然能享国一百六十余年,中途没有被游牧民族给拿下。这其中究竟有何玄机?

北宋没有天险,责任不在北宋,而在后晋太祖石敬瑭这个“坑货”。
公元936年,石敬瑭为了争取契丹人的支持,当上中原皇帝,竟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幽云十六州割让了出去。
这一决定让中原政权彻底失去了长城防线,门户大开:游牧民族从幽云十六州出发,可以长驱直入,直抵中原腹地,可能皇帝还在梦乡里,敌国士兵早已经站在卧榻前了。

为了解决都城开封无险可守的问题,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多次筹划过迁都长安、洛阳等事宜。
但因为继任者宋太宗赵光义已经在开封拥有盘根错节的势力,迁都之事便未被纳入日程。
赵光义继位后,也知道都城开封北面缺乏险要山川,只有黄河一道屏障,如果辽军越过黄河,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他在边境线上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威虏军城、顺安军城、北平寨、保州城等军事要塞来拱卫京师。
这也意味着,游牧民族在攻打北宋时,不可能一下子兵临开封城下,而是要经过重重关卡,才能对北宋王朝构成致命威胁。
比如公元999年,杨业之子,北宋名将杨延昭,就曾率领军民坚守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成功抵御了辽军的进攻。
公元1004年,杨延昭又在澶洲(今河南濮阳)大败敌军,确保了京都的安全。

在设置军事要塞的同时,宋军还兴建了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这样的陪都。
大名府地处南北通衢,是中原地区通向河北以及塞外的咽喉,也是北宋黄河以北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有“北门锁钥”之称。
因为有大名府这样的军事重镇的存在,辽国曾一度放弃了对北宋的侵略计划,可见大名府的战略地位之重要。
除了以上这些,宋朝还在燕云十六州与开封之间的河北地区,种植了大量的树木,目的就是给辽军的南下设置阻碍,不让他们一马平川地快速行进。
不光有树木,宋朝还在开封以北的大片地区修建了数以百计的人工湖泊,这样也能打乱敌军进攻的节奏,留出备战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没有天险,那就人工设险,用人力物力财力去打造护城池,这是非常有效的一大防御手段。

大名府
2.没有足够的战斗力,就升级武器来应对强敌冷兵器时代,骑兵的机动优势不言而喻,可是缺乏优质养马地的大宋,在骑兵作战方面一直相当被动。
为此,宋军另辟蹊径,想方设法以步兵之力来对抗骑兵。步兵怎么可能打得过骑兵呢?法宝就是使用众多型号的弓弩。
在澶渊之战中,宋军就是用床子弩这样一种强有力的攻击武器,杀掉了辽军统帅萧挞凛的。
萧挞凛一死,辽军士兵受到重创,内心崩溃,才为双方创造了坐下来谈判的机会,避免了一场你死我活的纷争。
除了床子弩,宋军还研制出了一种单兵弓弩武器——神臂弓,这种武器的射程高达300米以上,可以单兵使用。
这些先进武器的研发和使用,帮助宋军在对外战争过程中占据了不少先机。

床子弩
3.没有安全感,就用钱来购买和平在军事防御之外,北宋皇室还有一个保和平的绝招,那便是花钱。
著名的澶渊之盟,就是宋军在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以每年送给契丹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代价换来的和平协议。
赢家赔款,这一看似“屈辱”的条约,为北宋迎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发展期,此后宋辽两国之间不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事,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那叫一个睦邻友好。
据说,辽国每次派遣使者出使宋朝,宋朝都会慷慨赠送给辽国大量礼物,花钱不眨眼。
因为使用了上述这些手段,北宋王朝才能在都城开封无险可守,自身战斗力又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守国百余年。
一直到金国看透了北宋的虚弱本质,不肯给予北宋皇室任何谈判空间,北宋的国运才算走到了头。

北宋王朝的防御策略可谓用心良苦,他们以人工屏障弥补地理缺陷,以科技优势对抗骑兵威胁,以经济手段换取和平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原王朝的卓越智慧,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安全。
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不努力提升军事实力,纯指望用战术,用钱财来购买和平,终究只是权宜之计。
如果北宋从一开始就文韬武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绝不至于在金兵入侵时毫无招架之力,酿成汉族百姓为之扼腕叹息的靖康之耻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北宋王朝的悲剧命运告诉我们:和平发展从来不是用妥协和恩赐换来的,而是建立在强大的综合国力基础之上的。
唯有拥有“不好战,但能够止战;不惹事,但绝不畏事”的底气,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