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丧礼中会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呢?细思全是智慧!

晴朗看文史 2025-03-10 03:31:40

中国是最不缺仪式感的一个国度,像中国的旧式丧礼,就非常地复杂繁琐。

从逝者濒死,一直到入土为安,每一个流程,都需要遵循严格的规则。单单描述丧礼流程标准的“说明书”,就长达35000字。

为什么古人的丧礼,会有这么多的繁文缛节呢?

电视剧《红楼梦》中丧礼场面

1.旧式丧礼的流程回顾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旧式丧礼的整个流程。

丧礼首先会从人未亡时开始,叫做“初终”。这一阶段的要求是:人不能在卧室中过世,应该在正寝,也就是堂屋里闭上眼睛。

围绕逝者的尸体,兄弟姐妹和儿孙辈的站位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关系越近站的越靠前,辈分越低、关系越远的越靠后。

哭泣的顺序,也是至亲先哭随后兄弟姐妹才能哭,关系稍远的亲友最后哭。

初终结束后,会进行所谓的招魂仪式。具体的规则是,拿着逝者的衣服,一边摇一边喊着逝者的日常称呼:“谁谁谁,回来吧!”

呼唤三遍之后,才会进行接下来的程序:死事、换衣服,发讣告,沐浴、饭含、袭,铭旌,魂帛,小敛,大敛殡,亲戚朋友闻丧,奔丧,饮食,丧次,着装,祭奠,葬事,刻碑,明器等等。

这些仪式,我们单单听着,就已经感觉相当麻烦了,更别说一一执行了。

为了举办一场轰轰烈烈的丧礼,无数人会花费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只为不出意外,不出差错,将逝去的亲人风风火火地送走。

这对于注重断舍离,讲究高效率的我们当代人来说,是一件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

为什么古人愿意耗费如此多的精力,去办好一场丧礼呢?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考量。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丧礼场面

2.丧礼仪式的深层意义

首先,把逝者搬到堂屋的“初终仪式”看似多余,其实颇具深意。

相比卧室,正堂往往更加宽敞通透,方便病人脱离沉闷的环境,呼吸到新鲜空气,有可能换了环境后逝者还能苏醒过来。

同时,人在厅堂过世,也显得比较庄重,有“寿终正寝”的意味。

其次,大喊逝者名字三遍的“招魂仪式”看起来很荒诞,但却是确认逝者是否已经真的死亡的一记绝招。

有的逝者,只是暂时摸不到脉搏,但并不是真的咽气了。这个时候亲人们围着他大声呼唤名字,其实是有一定概率把人叫回来的。

比如南朝梁时的衡阳王萧元简,死后下葬时,棺材里就传来了咚咚咚的声音。只是他的夫人不同意开馆,才没能出现起死回生的奇迹。

还有,亲人们拿着死者生前常穿的衣服招摇的行为,也是寄托着希望死者复生的美好意愿的。

虽然成功的概率极低,但毕竟延长了一些时间,如果逝者还有一线生机的话,至少保留了苏醒的余地。

第三,就算逝者确实醒不过来了,进入了换衣程序,后续繁琐的仪式也有利于亲人们在与逝者做最后告别的过程中,充分释放自己的思念与悲痛。

这不仅能给予逝者充分的体面,也是对活着的亲人的安慰和保护,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慰藉心灵,接受现实。

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丧礼场面

3.丧礼仪式的现代意义

总而言之,虽然古人的丧礼仪式看起来繁琐、浪费,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文关怀,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丧亲者的一种劝慰与呵护。

如今的婚丧嫁娶仪式提倡节俭,趋向简化,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传统丧礼的繁琐处理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毕竟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面对漫漫余生,让留下来的人淋漓尽致地释放感情,虔诚致哀,才能避免为未来留下遗憾,才能给接下来的人生灌注更多的勇气。

人生是一场体验,情感的流露和挥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哭哭,该笑笑,该悲伤悲伤,该释怀释怀,不要在该释放的时候拼命压制情绪,在该放下的时候又沉浸在痛苦中不可自拔。

做一个敬畏生命,珍视情感,又能清醒通透地看待命运,不顽固、不纠结、不偏执的人,挺好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