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在渑池为维护赵国尊严立下大功,外交人员真有这么大能耐?

晴朗看文史 2025-03-14 04:11:16

提到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事件,“秦赵渑池会盟”的影响力应该能冲进前三甲。

在这场万众瞩目的外交谈判中,作为“弱国”代表的赵国外交官蔺相如,凭借超人的胆识和智慧,与号称“虎狼之国”的秦国当权者正面交锋,不仅保全了赵王的脸面,更捍卫了赵国的国家尊严,被视为外交史上的一桩美谈。

那么,“渑池会盟”真的是弱国与强国之间的会晤,是纯靠弱国外交人员的大智大勇夺取成功的经典案例吗?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1.战国格局的变迁

在渑池会盟的前几年,随着长期与秦国对峙的东方强国——齐国的溃败,西方的强国——秦国,逐渐成为群雄之首。

而赵国,也趁着强国比拼、无暇旁顾的契机,凭借胡服骑射等一系列军事改革,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成为了后起之秀。

在齐国战败之后,赵国趁机东顾,拿下了富庶的河间之地,经济实力大大提升。

而廉颇等将领也凭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表现,冲入战国的一流名将阵营,成为了赵国的中流砥柱。

赵国的邻国燕国,更是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边大力对抗齐国,一边与赵国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帮助赵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等秦国坐到战国霸主的位置上时,赵国已经成为了东方六国中最具实力的一股力量,有了取代齐国称霸中原的底气和梦想。

公元前283年,秦国攻打魏国,兵临魏都大梁城下。正致力于成为中原霸主的赵国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出动十万大军南下救魏。

燕昭王也派出八万大军支援赵国。秦军看燕赵联军来势汹汹,不容小觑,只好撤军了事。

此事将秦国与赵国的矛盾摆在了明面,此后秦国不断派大将白起去挑衅赵国,多次击败赵国守军,攻占赵国城池。但赵国并不畏战,基本国力也没有被削弱,让秦国十分头疼。

在秦赵两国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战国形势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方面,齐国虽然被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但幸而有田单这样的超级军事天才挺身而出,他通过反间计逼走了乐毅,打垮了燕军主力,齐国又重新崛起了。

另一方面,被秦国欺压多年的楚国也趁着秦赵对抗,秦国本土兵力不足的机会,派兵攻打秦国边境,夺回了黔中郡、旧巴国的都城枳等国土,还准备从南翼包抄秦军。

这样一来,秦国和赵国都有了各自的烦恼,无暇再把精力放在对方身上,这才有了渑池和谈的历史机遇。

2.渑池会盟的经过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使者约赵惠文王在渑池会面。赵惠文王不想冒险赴这个约,蔺相如和廉颇连连劝说:“如果大王不去,秦王就会以为赵国弱小又胆怯。”

赵惠文王只得克服心理障碍前往渑池,廉颇和蔺相如随行。

到了秦赵边界,廉颇需要留守驻地与秦军形成对峙,便抱起双拳对赵惠文王说:“大王此行务必保重,末将在此等您平安归来。倘若真有不测,请允许臣等立太子为新主,以防秦军要挟。”

赵惠文王知道廉颇说得是对的,此时风云变幻,假如自己真的被秦国人杀了或者扣留了,赵国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廉颇的安排,可以最大程度保全赵国的利益。

当然懂归懂,赵惠文王的内心深处是很不舒服的,对廉颇也颇为反感。

接下来就出现了流传千古的渑池会盟名场面:

秦昭襄王请赵惠文王鼓瑟,赵惠文王照做了。

秦昭襄王命令史官记录此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一看这事儿不对啊,明明是平等会谈,怎么成了赵王低人一等了?于是他当机立断挺身而出,反请秦昭襄王击缶。

秦昭襄王不同意,蔺相如便厉声说道:“五步之内,我可以让大王血溅当场!”

秦昭襄王虽然不高兴,但看蔺相如头这么铁,也只能勉为其难地击了一下缶。

渑池会谈最终以蔺相如的当仁不让,赵国的全身而退而告终,被视为赵国外交史上的巨大成功。

3.渑池会盟的深层意义

盘点渑池相会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渑池会谈绝不是弱国与强国之间的简单会晤,而是两大强国之间的一场战略妥协。

如果赵国的实力不够强硬,即便蔺相如再怎么大智大勇,也很难在会谈中获得和秦国一样的话语权。

秦国会对赵国手下留情,不是因为蔺相如的刚毅勇猛,智谋超群。

而是因为,秦国此时正面临后院失火的困扰,如果不尽早回国处理与楚国间的纷争,一味和赵国耗下去的话,必然会让齐楚两国趁乱崛起,酿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惨淡结局。

有鉴于此,秦国才会容忍蔺相如的一言一行,与赵国缔结友好同盟关系。

总而言之,国与国之间的谈判,永远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的,外交人员的表现,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想要让国家振兴,不再被他国欺负,求谁都没有用,唯一有用的就是我们自己奋发有为,用实力来赢得一切。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