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反击匈奴策划马邑之谋,为何要杀死献计者王恢?

晴朗看文史 2025-03-20 03:17:47

公元前133年,在汉匈之战全面爆发前夕,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打响对匈奴宣战的第一枪。

朝堂上的主和派闻言大惊失色,纷纷献言:“匈奴人不好惹啊,继续按照和亲路线走,才能避免两国交恶,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哪!”

唯有边吏出身的大行令王恢力挺汉武帝:“匈奴人见风使舵,欺软怕硬,不狠狠教训不会长记性!”

随后,王恢根据自己多年来应对匈奴的经验,提出了名扬千古的马邑之谋。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恢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马邑之谋的前世今生

刘彻苦和亲政策久矣。自汉高祖刘邦白登山一战后,西汉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就一直处于劣势。

匈奴人看透了汉军的虚弱本质,时不时地就会骚扰汉朝边境,抢粮抢物抢钱抢人,还要求与汉朝和亲。

为了换取短暂的和平,汉武帝之前的历届皇帝,都会忍气吞声地答应和亲。

而每次和亲不仅要把“公主”献出去,还要安排大量的工匠、奴婢随行。公主嫁出后,西汉政府每年还需送给匈奴一定数量的丝锦、米和食物,这种不对等的“贡赐”关系严重透支着汉朝国力。

尽管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匈奴人却并不珍惜,他们几乎每年都要骚扰边境,烧杀抢掠,为害边民,和亲政策越来越成为一个笑话。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因太皇太后窦漪房干政,刘彻根基不稳,便继续执行着和亲政策。等到窦太后去世,刘彻彻底摆脱了掣肘。

加上汉朝经过数十载的休养生息,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拥有了对匈奴宣战的资本。刘彻果断决定:宣战。

为了找到宣战的借口,打好第一枪,刘彻召集群臣说:“朕这些年待匈奴不薄,他们却无休止地入境扰民,朕决定现在就攻打匈奴,你们意下如何?”

朝臣们立马展开激烈争执。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强烈反对,韩安国提出:

“同匈奴作战,需要深入沙漠腹地,很难找到匈奴主力。即便找到,军队也往往已经非常疲惫,很难打赢。同时,匈奴的国土几乎都是草原和荒漠,即便要了他们的土地,也无法耕种,形同鸡肋。”

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则坚决支持汉武帝的提议,主张和匈奴开战,彻底解决边境问题,壮我大汉国威。

针对韩安国提出的攻打匈奴“成本大于收益”的问题,王恢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在边境地区设置伏兵,引诱单于进入指定地点,擒获单于,歼灭匈奴主力。

汉武帝闻言大喜,这正是他苦苦寻找的零风险对阵匈奴的方案。

接下来,刘彻力排众议,派遣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

同时,命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最后,汉武帝派马邑商人聂壹前往匈奴诱敌。整个计划也被称为“马邑之谋。”

2.马邑之谋的实施与失败

马邑商人聂壹首先打响了第一枪。

他以出塞经商为名,欺骗匈奴单于说:“我有手下数百人,能斩杀马邑县令,举城而降,牲畜财物可尽归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军前来接应,以防汉军。”

单于十分动心,亲自率领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此地距离马邑只有一百多公里。

聂壹先行进入马邑,与马邑县令密谋,杀了一名囚犯,将首级悬挂在城门之上,伪装成县令的头颅。

单于得信后,马上率领大军向马邑方向进军。汉军则在埋伏地屏息凝神,静待单于的到来。

单于也不傻,他发现一路上只有零星的牛羊,一个百姓都没有,越走越怀疑。于是派人攻打汉军的边哨岗亭,俘虏了雁门郡的尉史。

这名尉史在威逼利诱下,将汉军的计谋和盘托出。单于大惊失色,马上命令队伍撤离。

王恢看单于退兵了,本想带领侧翼的3万兵力追击,但考虑到3万士兵打不过匈奴10万骑兵。为避免损失,他竟然选择放弃追踪,马邑之谋以失败告终。

刘彻听说苦心安排的一切落得一场空后雷霆大怒,把王恢被打入监牢并逼其自尽,第一次汉匈大战宣告结束。

3.王恢的功过与教训

有人为王恢感到可惜,说他力挺汉武帝,毫不犹豫对匈奴宣战,还出了那么好的主意,本应该名垂青史的,谁知阴差阳错间,竟成为行动失败的替罪羊,实在冤枉。

然而在我看来,王恢也没那么冤枉,他主要犯了以下四大错误:

第一,计划不够周密。

做戏要做全套,你想忽悠匈奴人上当,怎能只在马邑这一个地方设局呢?边疆烽火台都应进入战时状态,互相打好配合,随时捕捉战机,协同作战。这样无论匈奴深入边塞多少里,都可以掌握主动权,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啊。

第二,过于依赖马邑旁边的山谷。

没有在雁门与平城等地之间的要塞安排伏兵来里应外合,而是敌人一旦不往马邑方向走便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其逃离边塞,实在有些单一死板。

第三,情报管控的重大失误。

没有将机密信息控制在核心决策圈,搞得一线人员尽人皆知,匈奴一问便能获知整体安排部署。

第四,大战面前畏缩怯战。

没有打出汉军的士气,白白浪费了一次亮剑的良机,暴露出汉军长期防御作战形成的心理惯性。

综上所述,王恢虽然有功,但过失确实也不小。他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

不战则已,战则绝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任何战略构想如果缺乏破釜沉舟、血拼到底的决心和底气,终将沦为纸上谈兵的笑话。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