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谷|《道德经》第55章讲解与常见误区分析

溪谷聊道教文化 2024-03-30 04:45:39

【主要内容与误区概述】

本章老子通过初生婴儿百害不侵,精力饱满,极致和谐特征类比拥有厚德的圣人,指出执政者应当知和知常,守住柔弱无为,而不能“益生”与“心使气”,否则就是无道的统治,就是自取灭亡。

【传统解读的常见误区】

第一,滥用伪版本的“朘作”,就有反常识的猥琐译文;第二,对“和”字的解释导入“元气淳和”等传统文化概念;第三,把“益生”解释为“纵欲贪生”,沦为宗教文化特征;第四,把“强”解释为“逞强”,那是言说对象的角色错位,从而沦为修身文化的处世之道,劝人不要逞强。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无为与自由》(修订稿)译文】

积德深厚的圣人,好比初生婴儿,毒虫不叮咬,野兽不盘据,猛禽不袭扰。婴儿筋骨柔弱却抓握牢固,不懂男女之事而全面生长,这是精力饱满的缘故啊;整天啼哭却不嘶哑,这是极致和谐的缘故啊。知和叫做(知)常,知常叫做明白(大道)。

(如果当权者试图)延年益寿,反而带来灾害,颐指气使可以说是利用强力来统治。然而,正如一个人进入壮年就开始衰老一样,(依靠强力的统治不可持续),这叫做不以大道(治理天下),而无道必然加速灭亡。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为什么老子要把积德深厚的圣人比作“赤子”呢?他紧接着解释说新生婴儿不受到毒虫、野兽与猛禽的侵扰,那并不是说婴儿有什么特异功能,而相当于“以其无死地”,是远离了死亡地带,反映的是“不争之德”,或者说积德深厚的人,时时刻刻受到人们的保护,就像婴儿受到父母的呵护而无从伤害一样;

同时,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反映了“柔弱胜刚强”的独特优势,所以要“复归于婴儿”,回归婴儿般的柔弱状态,而“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一方面,新生婴儿,没有性别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平等的,而“圣人不仁”就反映了这种平等性;另一方面,婴儿“全作”,是整全、“混而为一”的,而圣人“复归于朴”、“大制不割”反映了这种整全性;此外,婴儿“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为什么“和之至”可以使婴儿虽然整天啼哭而不嘶哑呢?嘶哑是声带受损,对比老年人可知,婴儿是个柔软的和谐体,是“营魄抱一”(《道德经》第68,50,36,28,5,14,28,10章)的,而老年人受伤往往是因为肌体的僵硬与动作不协调引发的。

婴儿柔弱不争,公平而整全,和谐自然,那正是有道者应有的品质,从而“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而“孩之”反映的就是“赤子”之心,这样的社会,百姓都能充分依据自己所见所闻而独立自主,也就是“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49,17章)的自由状态。

常见的解读误区有:第一,把“全作”用“朘作”替代,从而导致反常识的解读;第二,把“精之至”解释为“精气充足/充沛/旺盛/充盈”、“精气发挥了作用”、“精气很纯”;第三,把“和”解释为“平和无欲的元气”、“元气和谐/柔和/冲和”、“和气”、“冲和之气”等等。

精气、元气与和气都不是原文中的概念,而是传统道家与道教的观念。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对照“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可知:“知和”相当于“复命”,它始于“静”,而“静”又是无为特点,也是“知常”的起点。因此,清静无为而“知和”,也叫做“知常”,从而明白大道。

常见的解读误区有:对于“知和”,有的作品说是“懂得保持平和无欲的心态”,然而,前面明明讲的是婴儿,那怎么可能有“平和无欲的心态”呢?有的说“懂得取态柔和”、“懂得阴阳和合的道理”、“认识和谐的道理”,林语堂说“认识醇和的道理”,所谓“醇和”,意思是“纯正平和”,还是不知所云,余秋雨把“知和曰常”译为“要知道,和合是世间常性”,更像是拼凑的文字。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益生”为什么反而带来灾害?根据“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当权者“损”民而“益”己的行为将由于民众的报复付出相应代价,而追求长生不老会消耗大量民力,就会侵犯百姓,也就是“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那是劫贫济富的灾难,是对于生命的“有为”, 而“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德经》第42,75章),只有不以任何人的生命作为掠夺与奴役对象,才是珍惜生命,所以说“益生曰祥”,当权者追求长生就是催生祸患。

“心使气曰强”是刚强特点,依据“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40章),“心使气”所走的是通往“物壮则老”的灭亡之路,所以执政者不能颐指气使,避免强权统治,而应当坚守柔弱无为。需要注意的是,“谓之不道”当中的“之”指代的不是“物壮则老”现象,而只能是“益生”与“心使气”的行为(老子用“物壮”比喻它们),因为自然现象不存在“不道”问题,只有执政者行为模式的错误选择才有“不道”之说。

常见的解读误区有:

第一, 把“益生”当作“贪生纵欲”、“厚养其生”、“贪图生活的享受”等,莫名其妙地与宗教禁欲文化或道德说教搭上了关系,或者说“扰乱自然生长”、“人为地补益以延长寿命”,然而,“益”就是增益,不是“补益”。

第二,把“心使气曰强”解读为“心机主使和气就是逞强”、“心中使气就是逞强”、“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被欲念操纵了体力,叫做逞强”,《道德经》中不存在所谓的“逞强”,道家才有,那都是弱者思维,也不能使用“勉强”,而是“刚强”。

第三,把“物壮则老”解读为“过分的强壮就趋于衰老”,强行添加“过分”这种与儒家中庸思想相关的表述,问题出在不知道“之”所指代的不是“物壮则老”现象,而是前文的“益生”与“心使气”;

第四,把“不道”解读为“不合于道”,然而,原文的“道”在这里具有动词属性,是“为道”或“以道莅天下”之义,它的否定式就是不以大道治理天下,而不是行为规范问题。

0 阅读:2

溪谷聊道教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