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位优秀的人大女生因为工作上的不如意,选择离开了我们,希望她在天堂安息。本来上周就像提笔,但是实在是腾不出时间来写。关于抑郁症我无意多谈,毕竟我身边也有服药治疗的朋友,现在总体情况还算稳定,也算是一个好消息吧。
现在正值毕业生们找工作的时候,也是去年毕业的同学们工作半年的时候。毕竟,我也和人大的这位同学一样,当年选择了这种大国企来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毕竟在现在这个经济形势和户口政策下,大型国企依然是兼顾户口、收入和职业发展的理想选择。因为公务员现在非常辛苦,工作虽然更稳定,但是收入也相对低一些。固然BAT这样的IT大厂,以及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在工资上的确更能体现出多劳多得,但其中的心酸我也不比再解释(参考前段时间的网易事件)。
我相信能进大国企、大银行的同学们,自然是收获了许多家人、同学、亲戚的羡慕,大部分人在能力上可以说很强,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但是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也经历了刚到大国企“充满挫折感”的时刻。所以这次我特别想给大家,尤其是刚毕业准备去大国企的同学们,讲讲大国企是怎么运作的,有一个合理的预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落差”。
1.越成熟的企业,流程越是完备,新员工的工作越“低级”
在100多年以前,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现在根本没法比,直到人类发明了流水线生产和科学管理理论。也就是说,从这以后,99%的社会刚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哪怕是学历相对第一点的大专、高中、中专的毕业生,只要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成为一个企业的基层员工。因为流水线生产方式下,每个人只需要做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就行了,不再需要对所有的事情有全貌的了解,剩下的事情,有公司的流程,有其他同事配合。比如说原先的木匠师傅,可能全套做木家具的手艺都得会,现在有人专门负责裁剪,有人专门负责喷漆,有人专门负责运输,有人专门负责安装。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我就不解释了。
如果单纯就是如此那也就罢了,但是现在的企业管理理论已经又比100年前“进步”了很多,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如果在整个“流水线生产方式”中,有人离职的怎么办,特别是核心岗位的人才离职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企业解决的办法通常是“双管齐下”。
一边是培养足够的“替代者”。而另一边则把重要的工作再分解成三个人甚至四个人的流程,这样相互之间学习,确保其中一个人走了,其他人简单培训之后就能补上。同时,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因为这个人只负责核心流程的一部分,各家对核心流程分解的方式又不一样,导致你想跳槽也找不到一模一样马上就能适应的岗位(有点扯远了)。
第二个方面,行业更新变化速度太快,怎么样能让新入职员工尽早能够产生价值,而不是长时间处在“学习业务”的状态?解决办法就是把简单、初级、流程化的工作交给新员工,让他们一边处理新的工作,一边了解业务,以便日后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
所以越是成熟企业,流程就越是完备、越是复杂,而为了最小化员工离职对公司造成的“伤害”,在基层员工这个层面,实际上每个人做的工作都非常简单,属于简单培训一下上来就能做的工作。这就是同学们进入工作以后遇到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说,不论在学校里有多牛逼多厉害,只要选择进入的大企业,就是一颗“螺丝钉”,而且要钉在最简单、最容易被替代的地方。
就拿我举例子,在接触所谓“核心业务”之前我每天在干什么?抛开杂事不谈,第一件事把所有的研究报告读一遍,确保没有错别字和病句。第二件事把别人通过系统之外搜集过的数据再重新对一遍。第三件事把两张EXCEL表里不一样的东西找出来,看看哪里填错了。这些事情,我相信一个完成义务教育的人都能做。而这些是我自己亲手开始写研究报告之前,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比人大的那位同学还要初级?)
当然,还有另的一个层面。在大国企薪酬普遍受控制的情况下,所有国企都秉承着能少一个人是一个人的心态。但是另一方面,国企里面毕竟人多、复杂,涉及到很多行政方面的杂事,还有越来越高的党建要求。那么这些党建的工作、行政的工作,谁来干?是给老员工来干,还是给新来的员工干,这个不需要我解释吧。
还拿我举例子,我刚来的时候除了工作上的“正经事”,我都还干了什么?复印各种领导的笔记本上的记录,整理领导的报销发票,各种活动的照相、写新闻简报,领办公用品、学习资料。这些我都干过,至于什么给饮水机换水,修打印机,给领导修电脑,找信息部们给领导修电话、修网、修邮箱,那简直多了去了。我敢不干吗?不敢啊!每年新员工来都是这个套路,而且因为我来了之后,部门第二年没有招新人,所以我比其他员工多干了一年杂事,你们懂的!如果不干的话,比如说在我之后来的新员工,因为不爱换水、需要领导提醒才写简报,领导和老员工就会在背后吐槽“没眼力见”(北京话,意思你们都懂)。
那么给新员工这些事情需要特别大的能力吗?我觉得答案不言自明。
2.为什么这些杂事要给新员工做?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不服了,在学校里什么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学生会主席,甚至特别牛逼的论文都发表过了,能力强的不得了,为什么到了单位还要从杂事做起?这个里面的“原因”可就多了,我就拿最重要的三条来说吧。
首先,大企业流程很完备,能力不是最重要的,对流程的“熟悉”程度才是最重要的。可能很多刚毕业和马上要毕业的同学对这个不太懂,我来解释解释。我就举银行的例子吧(因为我不在银行,所以从局外人的视角来看更清晰更好理解一点)。大家都知道银行的业务特别多也特别复杂,这个主要是因为两点,一个是银行的客户遍布各行各业,另一个是银行通常需要执行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的政策。所以一个特定的客户到底总行执行什么样的信贷政策,在没几年以前(现在上系统了好一点),都是厚厚的小一千页一大本汇编成的“信贷政策”或者有的银行叫“信贷业务指引”。
好了,作为银行的一个新员工,如果某个副行长说,他新拉来了一个客户叫XXX公司,财务报表也给了,能享受什么样的政策,每年能贷多少钱,给多少额度,利率有没有优惠?这个时候新员工能一下子回答出来,从而体现能力吗?显然不能。如果再进一步,副行长说,信贷政策里面客户想向总行申请某某优惠,找总行哪个部门,具体找谁商量,新员工能一下子回答出来吗?显然还是不能。
所以这种时候答案很明显了,老员工毕竟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这个流程从哪里开始,遇到阻力了找谁,这些事都很清楚。退一步说,至少流程是什么样,老员工自己就清楚,不需要新员工重头再学一遍。光是这一点就能省很多事,而且越老的员工对流程越熟悉,工作效率就越高,这个无关乎能力。
其次,大企业最重要的是不能犯错,而杂事是考验新员工细心与否最有效的手段。正如人大的那位同学所说的,因为老是出错所以感觉到工作压力很大,这一点在大国企里其实尤为明显。越是大企业,越是国有性质重的企业,越往总部、办公室这种部门走,越是不能犯错。这是国企文化决定的,大家都只有接受的份。
所以在进入大国企之后,通常领导最关心的不是新员工能创造什么新东西,而是把现有的工作执行好,别出岔子。所以“试错”成本最小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让新员工打杂,从而“考验”新员工,最终达成一种“信任”关系。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个不是很简单吗?其实这一点都不简单,特别是长时间干很多杂事的时候,每个人都有精神懈怠的时候,更不用说很多细节没法注意到,而且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想。
还是拿我过去的惨痛经历来举例子。有一次领导“非常着急”地让我搜集一下国家关于某行业近两年公布的政策,我花了一上午找了7、8个文件,然后打印出来给领导送过去。领导第一反应不是说辛苦了,而是字体和字号不对,而且要放到一个文件里。我又回来重新作了一遍以后,领导说这个不行,没有目录。加上目录以后,领导又说,加了目录你怎么不加页码,那目录有啥用?其他还有小数点打错,会议时间没记清楚等等。不要指望领导会教新员工这些,这些领导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只看结果。
第三,大企业文化要求内部有稳定的阶层,新员工必须接受老员工“指导”。这也不需要我多解释了吧,因为老员工肯定也干过打杂,打杂的时候也都等着交接给新员工。所以就算领导不开口,杂事也会“自然而然”地到新员工手上。
3.别让你在学校的“优秀”成为你的枷锁
其实越是名校出来的朋友,越能进入到大家羡慕的“大企业”。所以前面2点我讲了大企业是怎么运作的,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进到这些企业以后,至少有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再优秀的人也得从打杂做起,这没有什么的。当然,下面还有两件事,我也作为过来人提醒一下:
第1件事:在学校里会学习、长的好看就行了,在公司里可别指望这两样东西。因为进入社会以后,就要靠自己的综合实力了。比如说银行基层员工,有的人带着家族企业一年几千万流水的资源过来的,有的人带着父母每年承诺的500万理财过来的,有的人带着和银保监局、审计厅等关系过来的。这些“资源”能给公司带来的收益,远远比几个优秀的“脑袋”实用的多。
过去在学校里,什么喝酒、搞关系这些“拿不上台面”的东西,有的在企业就是很重要。我曾经见过一个中层领导,一个客户决口不答应的条件,他只跟别人吃一顿饭、在饭桌上聊上2个小时客户就非常高兴地同意了。这个跟学习和长相无关。所以,如果你手上所有的资源就只是你的学历和你的长相的话,我建议还是给自己一个合理的预期吧。
第2件事:能进到同一个公司里的前辈,就算他们在你看来不如你,但是在别人看来,你们并没有什么大差别。这个也算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因为经济形势不景气,说实话,现在许多优秀的学生争取有限的岗位,确实在某些单位新员工在学历和知识水平上比老员工强很多。比如15-20年前,当时名校的学生根本就不在乎能不能去四大行当基层柜员,但是现在清北的硕士毕业生都“抢着”去四大行当基层柜员,柜员的学历水平和门槛都今非昔比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比这些新员工弱到哪里去了,如果把时间范围缩小了看,早几年的老员工在学历上跟新员工差不了多少。因为企业不是傻子,能进入到招聘最后环节的,也都是水平差不多的人。何况我前面也说了,大企业老员工更熟悉流程,所以比新员工有价值多了。因此,作为新员工的前辈,遇到一个好的、愿意带的“师傅”是一件好事,只是遇到一些脾气差、穿小鞋的“坏师傅”也很正常。对付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忍他,过几年再看他”。
总之一句话,希望各位同学们听听我一个过来人的话,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迷信“名校光环”,顺利走上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