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于2025年进入「超高龄化社会」,老年健康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焦点。而随着年纪的增长,也会加速肌肉的流失,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行动能力,连带也会影响生活品质。65岁以上肌少症盛行率约为6.8%,其中80岁以上男性的罹患率更高达30%。然而,但这些患病者中,有高达八成的人不知道自己罹患肌少症,因此,提升对肌少症的认识相当重要。
肌少症是渐进性肌肉质量减少与肌力、功能下降,也是老年人失能的一大主因。一般来说,人的肌肉质量约从40岁开始,平均每10年会流失8%,70岁后的流失率增为两倍,其中以大腿肌肉的流失最为迅速。肌少症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失能,因为肌肉渐进式地流失,患者慢慢会出现无力疲倦、步行困难、跌倒频率提高等症状,进而因为肌肉质量减少、代谢变慢,发生肥胖或三高等代谢症候群及并发症,也会因为骨密度的减少而容易骨折。除了影响身体功能及生活品质,肌少症会增加老人死亡率达2.34倍。

来到诊间,医生会透过双能量X光吸光式测定仪(DXA)、Inbody体脂机以及握力器检测量肌肉的质量、力量及功能。测量肌肉功能的部分,会请个案坐在椅子上,重复进行起立及坐下的动作共5次,若秒数大于或等于12秒,即代表功能衰退;或是测量个案步行的速度,若每秒小于1公尺,亦符合衰退标准。而上述质量、力量及功能的3项测试,若1项低于正常值,即是肌少症前期,低于2项就是肌少症,3项都不足者即可判定为严重肌少症
肌肉量与变胖与否无关,纵使体重持平,也可能是脂肪增加、肌肉减少的状态,因此不能以体重为判断标准。此外,肌少症目前无特定药物可治疗,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医生会以在评估后照会物理治疗师和营养师,依据个别状况进行运动训练、调整饮食。而一般同样可以透过运动、饮食营养两大面向着手。

1、定期锻炼
力量训练:每周至少进行两到三次的抗阻或力量训练,注重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肌肉群。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游泳或骑自行车等有氧活动,以提高整体健康水准。2、均衡营养
足够的蛋白质摄入: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以支援肌肉的维护和修复。良好的蛋白质来源包括瘦肉、鱼、鸡蛋、乳制品、豆类和坚果。富含营养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均衡饮食,包括维生素D和钙以促进骨骼健康。了解需要多少蛋白质
一般人每天需要摄取约每公斤体重1克的蛋白质才足够,而针对想增肌或肌少症患者,则会建议每日摄取到体重每公斤1.5克的蛋白质。肌少症的患者如果通过饮食无法摄取足够蛋白质,可以选择补充蛋白营养品,比如营养科的倍元星高蛋白分离乳清蛋白粉,一天两袋可以补充18.2g的优质蛋白质,吃一段时间应该可以改善;如果患者不光出现肌少症,还头晕无力,体力不支,可以倍元星分离乳清粉加上倍元星蛋白能量粉一起吃,蛋白和热量一起补充,不光可以增加肌肉还可以恢复体力。

许多长者认为,少油、少盐及少糖就是维持健康的最佳方式,但却忽略蛋白质的补充,无形中提升罹患肌少症的机率。医生提醒,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持续保持肌力训练是预防肌少症的不二法门。而大家在家也可以自行评估肌肉状态,包括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将小腿最粗的地方圈起来,若手指能够完全圈住小腿,就可能有肌肉量不够的问题;以量尺测量,女性小腿最粗的地方小于33cm、男性小于34cm,也可能是肌肉量不足的警讯;最后,大家也可以使用2019亚洲肌少症共识会(AWGS)所提供的肌少症风险自评问卷进行检测,若总分超过4分,即有肌少症的风险。此时即建议至复健科就诊,让医生师提供专业的诊断及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