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仓汽车股的最佳时刻到了?丨人汽

人汽解读吧 2025-02-18 05:12:21

作者:王珊珊

整个市场沸腾了!上周五,2月14日情人节,比亚迪A股股价创出历史新高,市值再次站上万亿大关,“甜蜜”的情绪迅速弥漫。

回顾过去5年,A股整车个股行情经历了从普涨到普跌再到分化的大起大落,股民也从惊喜、悲哀,逐渐转至麻木、疲惫之态。

“关灯吃面”,短短四个字,道尽了中国股民群体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庆幸的是,自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资本市场久阴转晴。同时,国内车企不仅纷纷加速智能化战略,且纷纷对外宣传机器人战略,带动了行业整体估值的大幅提升。

同花顺数据显示,近半年以来,汽车整车指数涨幅超30%,23只成分股中有21只出现上涨,江淮汽车、塞力斯、比亚迪、上汽集团等涨幅靠前。

这与2019年四季度的行情走势何其相似。彼时,电动化第一波反应由特斯拉引领,随后扩散至国内相关标的。

如果说电动化是一轮能源革命,那么,智能化就是一轮出行革命。随着2025年智能化拐点的降临,加仓汽车股的最佳时刻到了。

基本面:合资溃败,自主崛起

传统汽车行业估值体系的原点,就是传统的OEM大厂,比如丰田、通用、大众。在国内,上汽是第一家落地中外合资模式的汽车集团,曾创下销量连续18年稳居中国第一的奇迹。

此前,A股市场有一个热烈讨论的话题,就是上汽的市值能不能超过大众、通用。投资者用脚投票,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众所周知,通用和大众的合资业务一直是上汽最大的利润奶牛,确实很赚钱。但从估值体系的角度看,这只是一个政策红利的结果,公司本身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孱弱,与其说是汽车集团,不如说是投资公司,所以通常不被认定为核心资产。

在这种蓝筹属性极强却缺乏成长性的发展模式下,导致机构投资者对上汽的股票更倾向于进行无风险套利,估值空间很难打开。上汽作为行业龙头应该有的溢价也就消失殆尽。

然而,近十年汽车行业的变化,仿佛换了人间。尤其是2020年以来,合资加速溃败,自主全面崛起。

上汽也意识到这一严峻形势,正积极谋求变革。2025年伊始,上汽正式组建“大乘用车板块”,意在打破传统组织架构的壁垒,实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链条协同作战。有内部人士将此次调整形容为“新势力化”。

这是一种基本面的全面切换,也成功打破了原有的估值逻辑,A股市场的反馈十分积极。截至2月13日收盘,近3个月以来,上汽的股价涨幅已经超过20%,位居整车板块榜首。

技术面:三重共振,模式切换

相比传统汽车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更倾向于科技行业。科技股的估值逻辑:想象空间第一,市场主导地位第二。这也是很多新势车企虽然持续亏损股价却能高高在上的根本原因。

2024年度,从股价表现来看,江淮汽车最为亮眼,成功实现翻倍。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盘,江淮汽车报收37.5元/股,市值也从年初的466亿元增厚至819亿元。其次,就是赛力斯,2024年股价最高冲至149.53元/股。

两者的上涨逻辑都是插上了华为的翅膀。尤其是塞力斯,作为与华为配合度最高的车企,其成长路径就是华为智能驾驶、渠道能力持续提升的最强映射。

进入2025年,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正加速全面向科技公司转型。其中,自动驾驶与AI、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共聚汽车产业,推动汽车成为当前科技领域重镇,带动汽车行业指数估值中枢上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主流车企小鹏、赛力斯、理想、比亚迪、吉利、广汽、长城、广汽等均已开启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飞行汽车领域,小鹏、吉利、广汽、长安、奇瑞、现代等持续推进。

此外,智能化将推动商业模式的转变,从单纯销售硬件转向提供软件服务和运营收费,为车企创造新的收入来源。估值的想象力空间正在进一步被打开。

值得关注的是,2月14日,比亚迪A股股价迎来高光时刻,盘中涨幅显著,创下历史新高,其A股市值也再次站上万亿大关,距离其2022年6月首次突破万亿市值已过去近两年半时间。在“迪王”引领之下,智驾平权之战全面打响。

资金面:兼并重组,大潮来袭

在国资委专项考核指挥棒之下,央国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必须立起来。

2月9日,东风系、长安系、兵装系、兵器系同时发布关于间接控股股东筹划重组,或将导致控股股东发生变更公告,汽车行业央国企整合大幕拉开。受此影响,2月10日,兵装系、东风系9家A股公司股价全线上涨,其中7家涨停。

近年来,汽车市场经历深度变革,新能源汽车崛起带来传统燃油车市场加剧萎缩,传统整车厂面临严峻挑战。国资委多次表态,鼓励支持中央企业开展高质量投资并购、专业化整合,加快掌握产业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

而在新“国九条”方案中,对“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也有明确指示。

从方向上来看,随着智能新能源车转型逐步深入及汽车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三家央企乘用车业务独立转型效率不高的问题或会更加凸显,因此判断未来央企乘用车业务整合概率高,将减少资源重复投入,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强智能新能源车规模效应。

除了央国企,当前民营及地方国资背景车企中也存在业务整合聚焦趋势。比如,吉利汽车在2024年发布《台州宣言》中明确了品牌整合及业务聚焦战略。

当行业同质化竞争越发激烈时,中长期的差异化能力就是这个阶段上市公司股价最核心的支撑逻辑,换句话说,就是企业能够活下来的理由。一旦车企找到这样的差异化成长路径,估值就具备了重新提升的可能。

人汽观察:

在这样的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需要看到行业演变的未来趋势和规律,才可能有未来,而资本和资本市场是对未来的趋势最敏感、最敏锐的。

如今,汽车行业中的国产替代趋势、渗透率提升赛道、全球化发展、新商业模式探索还在持续演绎,新的超额收益和结构性机会也会加速到来。

A股部分上市车企表现(截至2月12日收盘,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港股部分上市车企表现(截至2月12日收盘,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美股部分上市车企表现(截至2月12日收盘,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0 阅读:20

人汽解读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