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臣(大宋词臣尚书孙觌系列·六)

安荷评书法 2024-08-13 21:38:51

原创2024-03-16 07:16·三近居士

说到词臣,如今的人很少知道,也很难理解其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曰:“词臣,学者宗师也”。

词臣为皇帝充当顾问参政的博学多识之臣即为词臣。唐宋以中书舍人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和首席幕僚,乃词臣之首。明清两朝则以内阁中的诸学士、大学士担词臣之任。

唐刘禹锡《金陵五题》之《江令宅》诗曰:“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还有千古词帝李煜“我本词臣身,奈何帝王命”的说法。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明 徐光启 《疏辩》:“以翰林而兼 河南道 ,从来无此官衔;以词臣而出典兵,从来无此职掌。”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所谓国家的柱石,也常是柔媚的词臣,我们在 南朝 的几个末代时,可以找出这实例。”

孙觌的伯乐苏轼,就是由中书舍人而为翰林学士,成为秉笔词臣。孙觌“伯乐”苏轼,作为那时就已名满天下的顶流大咖,于元祐年间先后担任过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两个职务,这是大宋朝为制诰撰写者设置的官职。孙觌恩师东坡先生在元祐年间担任翰苑词臣,留下了《内制》十卷和《外制》三卷的丰富成果。这是孙觌突破宋四六中过于泛化的框框,深入到外制的核心内涵。

到了南宋,词臣周必大为王安中文集做序,将南宋词臣的文统追溯至欧阳修、苏轼、王安中、孙觌、汪藻。其中,苏门之于词臣的影响,可谓一时无两。孙觌仕途中最重要的身份就是词臣。现在话说就是“笔杆子”,这一官职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优雅地使用制诏文体,发布诏书等文,其水平不容小觑。所以,作为“四六骈文”大家的孙觌当之无愧。有鉴于此,孙觌被视为同是大词臣苏轼的继承人。也是由此专长,孙觌得以进入钦宗朝的核心圈子。

孙觌“第进士,冠词科,笔势翩翩,高出流辈”,作为词科出身、出入翰苑之中的词臣,其对于王言有种近乎执着的捍卫精神。这既与其长期接受的写作训练有关,也源于他的词臣使命感。孙觌强调词臣作“王言之制”的职责,他认为“代言者道圣心难喻之情于四方万里之远,使人人晓然知吾君徳意之所在”, 即在说明词臣“代王言”、作四六制诰的目的,就是便于宣读。

两宋最长寿的词臣,孙觌排第一,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才活到六十五,范仲淹活到六十三。两宋最长寿的文学家,孙觌也排第一,陆游第二,活到八十六岁,杨万里第三,活到八十三岁。

逢年过节,正是给皇上及其皇后唱赞歌的最好时机,前有东坡先生的《春帖子词》在前云:“边庭无事羽书稀,闲遣词臣进小诗。共助至尊歌喜事,今年春日得春衣。”

还有杨皇后《宫词》在其中,云:“词臣还有相如在,不得当时卖赋金。击鞠由来岂作嬉,不忘鞍马是神机。 牵韁绝尾施新巧,背打星毬一点飞。”

马上就有周彦质《宫词其七》溜须拍马云:“圣主词源涌巨澜,恤民手诏月常颁。一回传出惊新丽,多少词臣愧汗颜。”以及周彦质《宫词其六十七》云:“召对词臣幄殿华,密宣令草相公麻。黄庭诏下齐欢舞,望协群工共叹嗟。”

已为翰林学士的词臣孙觌后来居上,这样一显身手的机会怎能错过?孙觌逢节假日,写得还真不少哩,仅举其《端午日帖子词》如下:

“薰琴应律南风暖,漏箭添筹昼刻长。谁识广寒天上景,铜乌未午送微凉。”

《端午日帖子词 皇帝閤六首》 其一

“采秀撷群芳,争储百药良。太医初荐艾,庶草验蕃昌。”《端午日帖子词 皇帝閤六首》 其二

“暑服初颁五柞宫,内墀佳气郁葱葱。须知海宇升平事,半是关雎辅佐功。”

《端午日帖子词》 其二“杳杳画梁巍架杏,沉沉香壁静涂椒。宫前夜祝君王寿,日上黄炉炷未消。”

《端午日帖子词 夫人閤五首》 其一

“画阁方裁扇,寒塘又凿冰。蓬壶山四彻,何处是炎蒸。”《端午日帖子词 夫人閤五首》 其四

孙觌上述诗均见宋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须知,这类诗被称为“帖子词”,该书是宋代极富民俗特色的诗歌总集,四十六卷。此书广集宋前至南宋初名家歌咏岁时节序之篇什,孙觌约有近十帖子词被收入其中。《古今岁时杂咏》所收宋诗有的少见,甚至不见于他书,因此有益于文学文献与民俗资料的留存与整理。《四库全书》收有此书。有学者质疑孙觌的《端午日帖子词》为孙抃的诗作,被混淆了,见李懿《古今岁时杂咏》所收宋诗部分补正。未见佐证,存疑,不作结论。

孙觌最重要的身分就是词臣,在徽、钦、高宗三朝都先后担任过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这两个职务。有鉴于此,孙觌被视为著名词臣苏轼的继承人。也是这一专长,孙觌得以进人钦宗朝的核心集团。作为词臣,为帝王言,所谓“王言之制,始分于唐;人文之精,特盛于宋”,可见王言之体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的同时,更具人文气质。王言之制自有其特点,如王志坚言:“唐宋以来,始袭用骈丽。然自有王言之体,若褒美太过,下类笺啓则人臣何以当之”。

无论是哪个时期,但为王言,便有着严苛的“得体”要求,正所谓“所作书命无过褒”,方能称之为“代言之体”。孙觌认为王言还有诸多写作规范。他认为王言:“贵乎典雅温润,用字不可深僻,造语不可尖新”,又言“谋谟讽议,劝讲论思,典册施诸朝廷,乐歌荐之郊庙”皆为“扶衰救敝,尊主庇民之言;丰财裕德,治兵御戎之策”,称王言为“弥缝政事之体不谬于古,推原道徳之旨不悖于今”。但草制王言并非易事。如宣和年间,宋徽宗感叹道:“近年为制诰者,所褒必溢美,所贬必溢恶,岂王言之体。”

孙觌亦叹曰:“余尝见宣和间词臣草从宫书命,莫有中上意者。”因王言是“上之喻下”,而且对于除授官员的任命用语根据官职高低还有区别,如“四六句者,有直文者,并书于告轴。然侍从以上,须是四六句行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草拟王言的难度。这就要求词臣们“笔力雄赡,操纸立就,所为赋颂、表启、记序、铭赞之属,盖数万言,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 不见刀尺”,并能“推原道徳之旨,论古人成败之迹,陈当今世务之要,议论卓然”,方能“中上意”。总之,孙觌认为王言“用于当世,传于后觉”,是为“百世一君、千载一时者”。

写外制,代王言,从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外制中常有“朕”口吻文章,如王安石《临川集》中《考课敕词》写道:“今朕有念功乐善之志焉,而又继之黜陟幽明之法,以待天下之大吏矣。”苏轼文集也“手诏记”:“卿可论朕此意,令早承命,或示朕此札亦不妨。”孙觌既看重王言的后世经典化过程,又注重王言独具时代风貌的特质, 是其以词臣为主体所阐发的文学观念。

看官,可能有所不知,宋朝的圣旨,虽以皇帝名义颁布,但出台有着严密的程序,其中,草诏由翰林学士或知制诏负责,如果他们认为不妥,可以拒绝草诏;接下草诏的任务,即意味着认可这道圣旨的内容。宋朝的圣旨,除了小部分“御笔手诏”之外,基本上都是由专职草诏的词臣代拟的。

知制诰、翰林学士起草的圣旨视为是他们的“职务作品”。由于职务就是替皇帝起草诏敕,他们不但享有俸禄,而且每次草诏还有稿费,宋人称之为“润笔”。 《梦溪笔谈》记载:“凡草制……皆有润笔物。太宗时,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宋朝词臣敢于拒绝草拟自己不认可的诏命,部分因为他们起草的圣旨,最终总是要收入自己的文集,文责自负。

没错,宋朝词臣是有版权意识的。 苏轼写给友人一封信:“某方病市人逐利,好刊某拙文,欲毁其板,矧欲更令人刊邪!当俟稍暇,尽取旧诗文,存其不甚恶者,为一集。”苏轼说:我好烦那帮书商,屡次盗版我的文章,真想将那些盗版书销毁掉。以后若有空闲,我想把旧诗文整理整理,选出过得去的诗文,结集出版。东坡先生可是中国第一位自费出版诗作的人啊。

须知,宋版书通常都有“版权页”,印着出版方的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等信息。比如南宋绍熙年间,眉山程氏刻印的《东都事略》一书目录后便有一个长方牌记,上书文字“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得覆版”。“已申上司,不得覆版”,不就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吗? 今天,一般都认为,十八世纪初英国颁发的《安娜法令》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但是,看宋史,却明白无误地看到,宋代已经出现了保护版权的法令。

作为词臣,孙觌多有夜值(值夜班)。据洪迈《容斋随笔》中记载,宋代制度中,翰林学士每晚都必须留一人于学士院夜值,准备皇帝随时召对,或咨询政务,或草拟制诰,或收发当夜外廷呈送的紧急封奏。张唐英有《句》描述词臣工作,云:“西掖词臣旧处游,南隆隐客敞庐幽。莲烛词臣在外庭, 青钱学士已登瀛。回廊屈曲随岩阜, 挟策何妨取次行。”

这里有个烛送词臣的轶事,《宋史·苏轼传》有纪:苏轼为翰林学士,尝宿禁中,召见便殿,太皇太后问曰:“卿今何官?”对曰:“待罪翰林。”曰:“何以遽至此?”对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太皇太后与帝亦泣,左右皆感泣。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而赐烛送归多发生在君臣夜对之后,皇帝命内侍以御前灯烛送夜对的词臣回学士院或是回到住处,表示荣宠、礼遇或是劝勉,此即“赐烛归院”。看那时人君接见臣下,问答从容,礼数款洽,蔼然如家人父子一般,所以为臣的感激主恩,不觉悲泣。君臣间是何等景象,史称宋家以忠厚立国,又言其竟得尊贤敬士之报,岂不信矣。

关于翰林学士的尊贵与荣耀,(太宗)尝谓左右曰:“词臣所选,古今所重.朕早闻人言,朝廷命一知制诰,六姻相贺,以谓一佛出世,岂容易哉!②”

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被分为“两制”,即内制与外制,乃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白麻纸写;而中书舍人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内制指翰林学士临时受皇帝之命撰拟的诏书,外制指中书舍人所拟,由中书门下正规机构发出的诏书。

作为词臣的翰林学士以草拟制诰诏敕等“王言”之体为职业,其政治地位尤为尊崇。如白居易就曾担任过中书舍人,也做过翰林学士,其文集就收有"中书制诰"和"翰林制诰"两种,从中可以看出内制与外制的区别。

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才是实职。吏部尚书在宋朝是虚职,仅表示官员的资历,和官职大小没关,苏轼当年是带吏部尚书衔而实际任职是地方太守,类似于今天的享受正部级待遇的地级市市委书记。而翰林学士知制诰则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显然从官职的大小上讲翰林学士知制诰才是苏轼一生中最大的官,别人都称他苏学士,没人叫他苏尚书就是这个道理。

孙觌在钦,高宗朝多次担任过中书舍人,其所作众多外制都收入《鸿庆居士集》卷二十四-二十六。这是研究从苏轼到孙觌文脉赓续,孙觌作为苏轼词臣继承人,特别加以关注的重点。

0 阅读:0

安荷评书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