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国士重,自有尚书诗(大宋词臣尚书孙觌系列·十)

安荷评书法 2024-08-17 21:46:33

首发2024-03-20 07:39·三近居士

孙觌出生前,北宋已立国121年,孙觌去世后,南宋再延109年,大宋灭。孙觌的一生跨越两宋王朝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这正是大宋王朝所谓“生于安乐,死于忧患”由盛转衰的时代,也正是孙觌所生活经历过的北南两宋时代背景和社会节点。

大宋词臣尚书孙觌的一生“被遇三朝,叨尘六郡”见其《临安府乞宫第二状》可谓宦海沉浮“三仕三黜”。他一生89岁,历时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六位皇帝。他是两宋北南之交的重要朝臣和皇帝近臣,奉事徽、钦、高、孝四宗帝,无可避免地参与了当时一系列重大政治活动。

孙觌简历是这样的:从徽宗崇宁元年(公元 1102 年)二十二岁被推荐到了礼部,正式踏入仕途,到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29岁),孙觌科举进士及第。政和四年(1114,34岁)又中词科,改秘书省校书郎,掌校雠中秘书。宣和七年(1125,45岁),钦宗赵桓即位,历仕中书舍人、靖康初(1126,46岁)擢升侍御史,累官翰林学士,初任吏户二部尚书。钦宗靖康元年二月,上书论太学生伏阙事,责知和州。八月,召还,试中书舍人兼资善堂撰文官。同年十一月,金兵破汴京,随钦宗入金营,代草降表,十二月,权直学士院。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47岁),高宗赵构即位,中书舍人任。因李纲,孙觌连上二状,乞外任职,知秀州;六月,归州安置;十月,复朝奉郎,试中书舍人,得以复用。建炎二年(1128,48岁),充显谟阁待制,知平江知府(今苏州),历试给事中,吏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建炎三年(1129,49岁),历任吏部侍郎,再任户、吏部尚书,出知温州,改知平江府,绍兴元年(1131,51岁),复龙图阁待制,知临安府(今杭州)。因建言推“常平聚敛法”遭夺职,提举鸿庆宫。绍兴二年(1132,52岁),以赃罪除名,羁管象州(今广西来宾)。绍兴四年(1134,54岁),放还北归。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55岁),秦桧当政,孙觌避祸归隐太湖马迹山隐居二十余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桧死后,76岁官复左朝奉郎官职,不再任用。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80岁孙觌至敷文阁待制致仕(退休)。宋孝宗干道二年·丙戌(1166 年),八十六岁,任左朝奉郎龙图阁待制(从四品)修国史。乾道五年(1169年)去世,终年八十九岁。

孙觌仕途上“第进士,冠词科,为诗臣,为执法,历部署,守太郡”。可谓几经沉浮。大宋历史,正是这段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大宋断代史,让他,作为文翰词臣的孙觌无可回避地参与并见证了,从北宋国破山河到南宋血雨腥风的风云变幻。

“谁为国士重,自有尚书诗。”孙觌在其生活的时代就以诗文著称,他的文学创作尤以四六骈文见长,被称为南宋前期“四六四大家”(汪藻,孙觌,洪迈,周必大)。周必大称:“其名章隽句,少而成,壮而盈,晚而愈精。流传艺苑已数百年” “清词丽句,转有求其磨灭而不得者。” 见《周铭》。孙觌曾写《代高丽王谢赐燕乐表》的骈体表呈,极尽此种文体华美典雅之能事,“代高丽谢赐燕乐表,一时,脍炙人口”。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

另外,孙觌书法亦颇有造诣,是“苏、黄、米、蔡”书法大家之后另一大家。这也正是孙觌颇受宋徽,钦、高三宗重用的原因之一。明朝大学者冯梦祯在其《跋孙觌尚书尺牍》如是说:“尝过震泽僧寺,见有孙尚书觌仲益手牍数条石刻,大似大苏公书。”“觌治笔砚,作小字书佛经,一挥数百千言。”“觌书佛《本行经》六十卷,函之延祥寺藏中,世以为宝。”见影印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序

孙觌曾奉事侍从徽、钦、高宗,故颇受书法亦精的三宗赏识。孙觌曾手书《本行经》六十卷,可以看出其在书法和佛道上的造诣。见方爱龙的《 南宋书法史》第二节 南宋书法的“北宋遗踪”一、赵令峙与孙觌:苏轼书法的追随者。

作为大宋朝的文翰词臣,孙觌一生留下的文学作品颇丰,著述涉经、史、子、集。以儒安身立命,勤学禅理,结交僧侣。其诗中多处体现了儒、道、释融合的思想。见南宋晁公武(1104- 1183)撰《郡斋读书志》卷五曰:“集藻工于俪语,所为制词人多传”。

据《文献通考》,孙觌还主持参与编撰我国第一部官修书目《秘书总目》又称《崇文总目》。孙觌一生的公文、诗文、书信,正是其词臣为官仕途及文学大师轨迹最真实的记录。《宋元学案》及其《补遗》有许多正史缺载的孙氏学者事迹,如,孙觌等三十六人。这两套书缕述北宋、南宋、金代、元代400多年间的学术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之著述,提炼其学术要旨,揭示其师承渊源,备举前人之评述案断,极具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尤其是《常州先哲遗书》搜罗人物更多,案语评价更谨严。

明陆应阳《广舆记》对孙觌亦有“即少壮不及也。”的记载。明《万姓统谱》称:(孙仲益)“文章不为俗态”。孙觌有《鸿庆居士集》和《内简尺牍》(注:孙觌学生将老师的书信编辑注释,名《李学士新注孙尚书内简尺牍》简称《内简尺牍》)传世至今,宋人重尺牍,即书信。文人等皆精尺牍,所作俱载入文集。而宋蔡氏家塾刻本《李学士新注孙尚书内简尺牍》则是此书唯一存世的宋刻本,其文学价值、版本价值都不可忽视。入《四库全书总目录》,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库》收录非常严格,被收录作品须“寓劝诫、广见闻、资考证。”能被《四库》收入视为极高荣耀。《四库》为保存孙觌诗文传世功不可没。《四库总目》卷一五七《提要》中写道:“然觌所为诗文颇工,尤长于四六,与汪藻、洪迈、周必大声价相埒,必大为作集序,称其名章隽句,晚而愈精,亦所谓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也。流传艺苑已数百年。”可见,孙觌诗文名不虚传。

清乾隆刻本卷首载有浦起龙序,其言曰: “宋尚书晋陵孙觌仲益生值国故,更事徽、钦、高、孝四朝。为文章容与详瞻,淹骇众体。于时庐陵、南丰、眉山诸老相继徂谢,仲益趾其后,号作家。所著《鸿庆集》行世久,异时有议重锓者,格于物论而止。仲益高官大年,国史无传,略散见南迁帝纪中,而世复佚其遗文。君子征时运,迹事变, 考论其所致然,未尝不为之彷徨沉吟,扼腕太息。”见《江西通志·卷四十二·袁州府志》

如今孙觌《鸿庆居士集》有三种版本:四十二卷、五十七卷、七十卷本。《四库全书》所收为四十二卷本,所缺甚多,如为名将韩世忠所作墓志铭,就失收了。七十卷本有而库本无者文九百多篇、诗八十五首。库本有而七十卷本无者文五十一篇、诗十一首。缪荃孙以七十卷本所溢出的诗文辑为《鸿庆集补遗》二十卷入《常州先哲遗书后编》。

《全宋诗》卷一四八一、二收录孙觌诗歌九卷,716首。实存723首,其中五律209首,七律134首,五绝8首,七绝135首,五排20首,七排2首,古风20首,词1首,四言1首,六言9首其他1首,偈2首。《宋词大典》卷29,卷173等亦有收录孙觌诗词。

大清雍正皇帝收辑的《悦心集》御集亦收有孙觌《魏彦成湖山记》散文名篇。(注:《悦心集》是雍正帝将自己做皇帝前在藩邸读书时抄录的各种人物(官吏、隐士、释道、名士、庶人)所写的短文、诗赋、格言或社会上流传的趣事、谐语、歌诀等汇编而成的集。)

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在其《书目答问》其中,就推荐了孙觌的《鸿庆居士集》。《书目答问》一书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作为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此书驭繁就简,慎择约取,选录了历代流传至今的重要典籍二千二百馀种,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之外,另设丛书、别录两部,是对传统分类法的突破。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

清《常州先哲遗书(后篇)》本,居首的是《鸿庆居士集补遗》达二十卷。孙觌这里的诗文多为绍兴二年被贬后作品为底本,校以宋刻残本《孙尚书大全文集》(五十七卷,诗见卷六、卷五七。简称宋刻本,藏北京图书馆)、明钞《南兰陵孙尚书大全集》(七十卷,诗见卷一二至卷二○、卷六八。简称明钞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筒称四库本)。明钞本多出底本之诗和底本卷二八中二首乐语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二卷。还有清朝《常郡八邑艺文志》《常州先哲遗书》及《后篇》是前清60多位常州先哲经典文献汇编。清光绪年间由盛宣怀出资,委托“中国图书馆之父”清末大儒缪荃孙编订。

传说,江南名儒钱基博因得到《常州先哲遗书》时生子,因此书给儿子取名钱钟书。见《遗书》新版弁言。钱基博在其《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南宋篇,对孙觌“四六骈文”有赞曰:“管王喉舌,为汪藻所推;则汪藻、綦崇礼以外,罕与抗衡。”而学贯东西的学问大家钱钟书的简评: “仲益诗学东坡,笔力颇健,好使事而欠精致。”

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钱氏父子同对孙觌之评价,实属少见。(注:钱先生读书手稿从不示人,吩咐死后销毁。杨绛先生未从,出版了《容安馆札记》《中文手稿》《外文手稿》等)另外,钱钟书的祖母娘家也姓孙,这样说来,钱钟书与常州和孙觌也是颇有渊源的。钱钟书在其遗著《容安馆札记》中对其前辈老乡孙觌诗文也有许多点评。

孙觌经历了北南两宋的风云变幻,也遭遇了自己仕途的跌宕起伏,因此,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文章更是其内心情感、社会现实的写照。孙觌以儒安身立命,其诗中多处体现了儒、释、道融合思想。

那个时代一连串儿耳熟能详的风云人物---赵佶、赵桓、赵构、赵眘、苏轼、章惇、蔡京、李纲、秦桧、欧阳修、汪藻、周必大,汪应辰、大慧宗杲、张守、胡松年、吕颐浩、韩世忠、史浩、洪迈、朱熹等人都跟孙觌扯上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同代朝臣和友人更是不计其数,致使孙觌一生仕途风云际会。

一部孙觌生平,半部两宋断代史,,跌宕起伏怎一个精彩纷呈了得。

0 阅读:1

安荷评书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