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雪!雪!那些飘进毛主席诗行里的雪

晨晨谈过去 2024-03-12 17:32:37

雪是水的化身,水是生命之源。没有皑皑白雪就没有绿色原野,也就谈不上“绿色中国”,所以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在这“漫天皆白”“银装素裹”的雪聊模式里,让我们一起领略那些飘进毛泽东诗行里的雪。

毛泽东最早一首咏雪的诗词,是1930年2月在漫天大雪的从广昌向吉安推进的行军途中,在马背上哼成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全词通篇44个字,写雪景也只有两句8个字,“漫天皆白”和“风雪迷漫”,真是大笔写意。寥廓天空,疾风卷雪,“雪里行军情更迫”,“情更迫”3个字力透纸背,恶劣环境挡不住英雄的红军,顶风冒雪完成任务的心情更加急切,好一幅威武雄壮的雪里行军图!

正像长征属于中华民族的传奇一样,长征诗词也是属于毛泽东的传奇。长征之苦,最苦的在爬雪山过草地。和广昌路上相比,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遭遇的雪,要猛烈得多。但在1935年10月创作的《七律·长征》中,毛泽东对雪的描写却非常简约,只有一句话7个字:“更喜岷山千里雪”。长征艰险至极,死里逃生,过雪山历经千辛万苦,毛泽东一笔带过,而将内心的喜悦投射到皑皑雪山上,也将胜利的曙光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个“喜”字,一个“雪”字,形象又凝练地表达了长征精神,形成不可替代的长征符号;同时体现了毛泽东大无畏的豪迈气概,坚定不移的必胜决心,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和《七律·长征》一样,《念奴娇·昆仑》也是在1935年10月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这首词题目虽未标明写雪,实际上从头至尾都在写雪,刻画雪的形象,反映雪的意境。“飞起玉龙三百万”,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昆仑山披冰盖雪、千里蜿蜒的气势。“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使他深深忧患起人类的命运,意欲“倚天抽宝剑”将其“裁为三截”,进而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宏大抱负,显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创造一个天下太平、平等和谐的新世界。

尽管毛泽东钟情于雪,咏雪的诗句多而精彩,然而以“雪”冠题的诗词却只有《沁园春·雪》这一首,为1936年2月“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所作,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激发起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壮志豪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思接千载,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最后吟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千古绝唱,豪气纵横,荡人心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咏雪的热情一如既往。“雪”字第一次在毛泽东诗词中出现,是1957年9月所写的《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第二次出现是1961年创作的《七律·答友人》:“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但这两处提到的“雪花”和“连天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雪,而是对钱塘潮水以及洞庭湖波涛浪花的一种形象比喻。

然而,当“雪”在1961年12月毛泽东所写的《卜算子·咏梅》中第三次出现时,便蕴含深刻,不同凡响了。其不是咏雪之作,“雪”字只出现了一次,“飞雪迎春到”一句便道出了雪作为春天使者的风姿与神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风雨也罢,飞雪也罢,都挡不住“春”的来临,它暗示的正是革命胜利的前景,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62年,春天如约来临,在飞雪中来临。是年冬天,12月26日,毛泽东迎来69岁生日,但他并未追忆自己的昔日峥嵘,而是作《七律·冬云》词以言志。“雪压冬云白絮飞”,起笔就切入正题,渲染出一派寒威逼人的隆冬景象,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国际斗争的严峻形势。“梅花欢喜漫天雪”,是毛泽东人格特征的真实写照,在国际、国内的政治与经济压力面前,表现了一代伟人一如既往,顶住压力,敢于斗争,渡过难关,开拓新局面的信心和勇气。

此后,毛泽东诗词中的“雪”的意象气势有所减弱,如“一篇读罢头飞雪”(《贺新郎·读史》)、“鬓雪飞来成废料”(《七律·洪都》),是一种比喻手法,指的都是白头发,虽有“飞”的动感,无非表明衰老过程之快,但“悲”有余,“壮”不足。

飘进毛泽东诗行里的雪,放到诗词歌咏对象的大背景下看,不仅是存在于自然界天然而生的雪,而是承载着诗人情感所思的雪。这些雪,是千里万里的雪、是弥漫连天的雪,它们洁白无瑕、沉静灵动,再现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体现出诗人毛泽东的博大胸襟、刚毅品格与丰富情趣。

0 阅读:7

晨晨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