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科技、出海,经济第一大省求解高质量发展

信息周末 2025-02-07 15:18:50

2025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南方周末记者 赵继林/摄

“广东改革发展先行一步,既能享受实验区的红利,也会较早遇到发展中、转型中的难题,这是历史必然,也是历史使命。”2025年2月5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说。

这是广东连续三年在春节假期后开工第一天召开“新春第一会”,本次大会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汇聚党委政府、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等各方力量,共谋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2024年GDP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

2024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3%、占全国1/4;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1.2%、占全国44%;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12.5%、占全国超四成;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21%、占全国18%。

“老树发新芽”

“我们要坚持喜新不厌旧,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焕新发展。”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红介绍,在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构成中,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相当大部分是传统产业。

汽车、石化、家电、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占规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利税占六成五,从业人员占七成五。“这些反映出,传统优势产业必须坚定地发展壮大,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不能弱。”

一直以来,中国作为工业制造大国,发电、陶瓷、水泥、玻璃等传统产业都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寻找可持续、清洁的能源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918.SZ)就是广东“智造升级”大军中的一员。“20年前我们的陶瓷企业厂区到处都是粉尘。”蒙娜丽莎董事长、总裁萧礼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4年9月,蒙娜丽莎与佛山仙湖实验室等五家单位合作,建成全球首条氨氢零碳燃烧技术量产生产线,实现了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该条生产线100%纯氨燃烧后可减碳5200吨/年。“如果将这一技术推广至全国建材行业,每年可直接减碳约8亿吨。”

服装行业也是广东传统制造业升级的一大缩影。广东金鼎智造服装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引入智能设计,优化样板车间及批核流程,新品研发从5-7天缩减至3-4天,样衣开发从4-5天缩减至2-3天,车间首件下线从3天缩减至0.5-2小时,成功从传统服装厂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工厂。

“去年我们也看到很多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最主要还是自身的竞争力不够,第一个是产品质量问题,第二个是技术升级问题,第三个是管理问题。”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会上表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不是一句口号,企业要用最先进的技术、别人没有的技术来赢得世界对你的尊重。

2月5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8%。截至2024年底,全省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2.297亿吨,累计成交金额 66.58亿元,均居全国区域碳市场第一。

数据背后,是广东省政府不遗余力的政策支持。加力实施“技改十条”,省市联动开展赋能提升工程超百项活动,2024年工业技改投资突破5000亿元,实施技改的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0%;创新探索产业链供应链“链式改造”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推动30多个细分传统行业加快数字化改造,推动建成3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灯塔工厂”。

“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广东应该是排头兵,应该率先做出积极的努力,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榜样。”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樊纲提到,传统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改革政策,消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发展国内统一大市场,实现公平竞争。“改一些规则,提供一些政策,市场就跟着走了。”

他还提到,多数传统产业会面临技术改革投资成本高、收益不确定的难题,科技公司应该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供生产性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需要面向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和数字基础设施,建立统一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工具链等软件生态。”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现场发言时表示,面向未来,外部不确定性依然很大,但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发展趋势是确定的。

他说,华为坚持技术创新,联合产业界伙伴共建鸿蒙、欧拉、高斯等开放生态,支持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与应用,构建起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

梁华还透露了华为2024年的经营情况:2024年,华为整体经营达到预期,ICT基础设施保持稳健,消费者业务重回增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快速发展,全年销售收入超过8600亿元人民币。

打造“科技感”

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广东正在形成一批综合实力领先的细分产业集群。

“小鹏的愿景是,城市出行用自动驾驶汽车,省内出行用飞行汽车,最后一公里用人形机器人。”小鹏汇天董事长何小鹏在会上透露,小鹏汇天推出的全球首款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自2024年11月首飞以来,已收到近4000台的订单。量产工厂已于10月在广州动工,这是全球首个用流水线生产飞行汽车的工厂,规划年产能1万辆。

“这里补充一个信息,当前全球最大的大型飞机和小型飞机制造商,峰值一年飞机交付数都小于1000台。”何小鹏说。

参会的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EH.NASDAQ)副总裁薛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近两三年,国际民航组织的行业峰会上,都有民航总局或亿航的身影,证明了广东在低空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的话语权。“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广东有消费力、有人才、有供应链,发展低空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新技术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也必然会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4年4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在广州向亿航智能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系统颁发了生产许可证,这在全球eVTOL行业中尚属首次。

目前,广东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过1.5万家,低空经济规模已超千亿元,均位居中国前列。广州、深圳、珠海为广东三个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

在会场外的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现场,一股“科技感”扑面而来,该成果展涵盖了医疗器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吸引不少外宾驻足观看。

广汽集团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吸引外宾参观。南方周末记者 赵继林/摄

2024年,广东6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2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5G工厂,组建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增长31.2%,产量占全国44%、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过去一年,两家来自广东的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WeRide.US)、小马智行(PONY.US),先后登陆纳斯达克,分别成为全球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第一股、第二股。

广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提出瞄准未来网络、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未来空间和量子科技七大重点领域。

黄坤明在会上说,华为以领先的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深度求索(DeepSeek)以不怕虎的勇气锐气撼动美国人工智能巨头、产生连锁效应,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中国已经显示出引领时代浪潮的全新气象,广东更应该在百舸争流中奋力争先。

外贸增长9.8%

在“高水平推进‘五外联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分论坛上,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广东迎难而上、勇挑大梁,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推动外贸迈上9万亿元标志性大台阶、增长9.8%,增幅高于全国(5%),也高于江苏(7%)、浙江(7.4%),总量连续39年位居全国第一。

张劲松介绍,2024年,广州白云机场新增、恢复或加密国际客运和货运航线76条,直飞航线畅达五大洲,实现货物吞吐159万吨、增长15.5%,总量位居全国第二。“白云机场这张越织越密的空中之网,就是广东商贸网络链接全球、通达全球的真实写照。”

他还提到,2024年1月,搭载五千多台新能源车的比亚迪“开拓者1号”滚装船,从汕尾小漠港首航出发,奔赴欧洲。2024年全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40万辆,增长70%。“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快速崛起的外贸新动能,折射出广东外贸向上向新的发展图景,彰显了广东外贸应对挑战、穿越周期的韧性和活力。”

广东外贸迈上9万亿元台阶、增长9.8%,总量连续39年位居全国第一。图为深圳盐田港。视觉中国/图

2024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五外联动”是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的协同推进,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数据,202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为9.11万亿元,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为38.7%,占中国外贸两成以上。其中,出口5.89万亿元,增长8.4%;进口3.22万亿元,增长12.5%。

在全国“外贸第一城”深圳,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3720亿元,连续三年全国第一,目前集聚了全国一半、约12万名跨境电商卖家,以及全国四分之一、14家跨境电商上市公司,全球前二十大跨境电商平台中有五分之四在深布局。“透过深圳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广东全域产贸融合正在聚能成势。”张劲松说。

佛山市龙头企业美的集团(000333.SZ)副总裁王建国在会上介绍,目前美的集团已在东南亚建设了12个制造基地,总占地面积超过1700亩,员工超过1万人,年产能约3500万台,主要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和出口欧美市场。海外布局也拉动了国内压缩机、电机等中间品的出口。2024年7月,美的成功主导了一项马来西亚强制性认证标准(SIRIM认证),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国家主导的首个标准。

毕马威中国区副主席李嘉林在会上认为,不同于以往受政策驱动,现在中国企业出海更多以市场为出发点,主动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发挥中国企业在生产制造及供应链方面的优势,“从产品出海转变为品牌出海,从产能出海转变为技术出海。”

他也提到,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也面临宏观环境、法律及文化差异、人才管理等多重挑战,因此企业在出海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优选目标市场、出海模式,评估潜在风险及应对方案,关注长远规划,实现降本增效和合规经营。

南方周末记者 赵继林

责编 张玥

0 阅读:2

信息周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