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投资主体在制定投资决策前,需要调研国家大战略和相关的产业政策。
以电力产业为例,发电产业投资周期长,产业能否实现稳定收益是生命线。然而,观察管理层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用四个字来形容:南辕北辙。
绿色能源和碳达峰大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而管理层的电价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碳达峰目标的可实现。
事实上南辕北辙
其一:绿电价格市场化,导致绿电发电利润没有保障。
看看电力的全社会平均成本和消费价格:
绿电发电成本逐级下滑,如今降到了度电2毛附近,储能的度电成本也到了3到4毛之间。我国的电力消耗80%以上是工商用电,工商业平均电价在8毛到1块。
理论上,全社会平均发电成本到电价之间有足够的利润空间,现实是,整个绿电产业链几乎集体哀嚎。
为什么?
其二:电力价格市场化百害而无一利肉眼可见
绿电价格市场化,企业无法预期稳定收益,自然减少投资,从而阻碍了绿电投资增加。
其三:火电价格非市场定价
为了稳定电网,对火电价格实行类成本法定价。火电成本比绿电贵一倍以上,如今火电赚,绿电收益不稳定。之前国家宣布停止火电新装机,该政策事实烂尾,规模电企再次增装火电。
不禁要问,为什么投资储能与投资火电相比成本接近,绿电再次弃电严重,电力企业不愿意投资储能,而选择增加火电装机呢?
火电是成本法定价,有利润保证,储能则是市场化定价,收入没保证。另外的原因就是稳煤价和稳煤炭需求。
其四:国家收储煤炭保煤价
我的问题是,追求碳达峰目标为啥要保煤炭价格?
(等规模电企的年报全部公布后,我用数字做更深入分析)
其五:电车充电价格
社交媒体反映充电桩价格过高。这些视频能不能代表矛盾的普遍性我不知道。
但对百姓来说,电价不确定会阻碍他们买电车的意愿。
强烈建议充电桩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规则,管理目标:既保证投资人有稳定收益,也保证消费者敢消费。

总结
管理层发布的相关政策指导,显而易见的与国家能源大战略背道而驰,阻碍碳达峰目标的可实现。
这样的管理现状,投资人怎么敢投资?消费者怎么敢消费?